第6章 突闻名声

“十三钱一升?那岂不是比市集上最差的盐,在价格上还要便宜一到两钱。”杜衡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高珣。

这天下有这么既品质上等,又价格便宜的好事?

“珣出身寒苦。既无显赫身世,也无富甲一方的财富。所以,在人脉上存在着先天不足。如此情况下,只能在价格上想想办法。”高珣带着一丝苦笑道。这么好的食盐,以如此廉价的价格售卖出去,高珣也觉得有点不值。可为了心中的抱负,他只能通过食盐来白手起家。

杜衡很是认可的点点头。高珣一介贫寒出身的子弟,不管是在人力还是人脉上,远不是那些豪族,士族能比的。高珣想要打开盐市,只能往价格上想。同时,杜衡见高珣已经把所有的事,都考虑的如此周全。显然是高珣一心要投入这低贱行业当中了。

杜衡微微的叹了口气,道:“既然君心意已决。我也不好在横加阻拦。不过,有个小小的忠告,还请君能听进去。”

“还请杜君明言。”

“君虽是寒苦出身。可不管是眼光,还是学识,都要比我强上许多。以君的能力,要不了多久,一定会在吴郡,或者扬州的盐市闯出成绩来。所以,望君在行商的同时,不要忘记了先贤的教诲。多给拿些贫寒百姓施一些恩惠。这样做会让君损失一些钱财,却对君今后的名声有莫大的好处。切记!”

“谨遵杜君教诲。”高珣看着杜衡那双满是真诚的眼眸。心中大受感动。杜衡不以他出身低微,对他忠言相告。这完全是在把他当做同辈或者好友看待。“同时,也请杜君放心。先贤的教诲,珣不会忘,也不敢忘。也正是如此,珣这次来卖盐,就是想,购买足够的粮食。为正往吴郡南部迁徙的难民果腹。”

高珣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愧疚。他卖盐买粮食,救济难民不假。但是,他的主要目的还是想挣取名声。

“君所言当真?”杜衡震撼的看着高珣。没有想到,高珣这个幼稚少年,却有如此的仁义之心。在官府与豪族避难民与瘟疫的时候,高珣却一股脑的往上凑。“君可知道,单就在海盐县的难民,就有好几千。那整个吴郡南部,就会有上万人,甚至更多。”

“珣虽然年幼。却不敢拿这些难民的生死开玩笑。珣家里有食盐五千五百斛。只要这些食盐全部卖出。即使是所有的难民都用来,珣都有足够的钱财来为他们买粮食。”高珣很是肯定而严肃的道。

按照汉代的《汉书·律历志上》中的容量换算,十升等于一斗,十斗等于一斛。那高珣手中的五千五百斛食盐,以一升十三钱算,能卖钱七百一十五万的钱。而现在吴郡那些粮商手中的粟米等粮食,即使因为涝灾,价格有所上涨。以一石粟米三百钱算,他也能买两万三千多石粮食。这么多的粮食,足够解决南部所有的难民了。

“君真愿意把所有的粮食拿出来救济难民?”杜衡此时已经完全失态。如果高珣的话属实,那么海盐城外的流民就有救了。甚至连其他的流民也是一样。

如今城外的流民正处于崩溃边缘,如果在不加以救治,他们不是落草为寇,为祸乡里;就是为了活下去,易子相食,产生伦理悲剧。

“只要有流氓来,珣定不会让他们饿死。”

“好。”

得到高珣肯定的回答,杜衡顿时大声赞叹一声。“不成想,君年纪不大,却有如此仁义爱民之心。也让我辈闻之羞愧难当。君为了流民,几百万钱这比巨款,说拿出来就拿出来。。。。。。”

杜衡突然停住了嘴,想起了什么。仔仔细细的把高珣打量了一遍。带不太肯定的语气问道:“君难道是文庄亭卖马救民的高云轩?”

卖马救民?他确实是在文庄亭干过这样的事。只是杜衡是怎么知道的。高珣诧异,道:“杜君是如何知晓这事的?”

杜衡见高珣承认,顿时惊喜大笑道:“哈哈,果真是君。君还不知道吧。尔在文庄亭的事,今日已经传到了海盐县城。我正好听说了这事。‘涝祸凶猛兮吾离乡,颠沛苟活兮留文庄,安得云轩兮始得粮。’这三句诗歌,恐怕此时已经传遍了整个吴郡。”

高珣嘴微微的张了张,心中也是大喜。他在文庄亭救那些流民的时候,就预料到,他有可能会传出名声。但是没有想过这么快,这才两天的时间,他的名声就传到海盐这个偏僻的县城了。

更让高珣没有想到的是,还有百姓为他谱诗歌,这可是很大的荣誉啊。看来他这一番努力没有白费。高珣脸上依旧一副古今无波的模样,口中很是谦虚道:“珣些许微博之力,即让百姓如此抬爱小子!实在是汗颜!”

杜衡摇了摇头道:“救活两百多流民,怎能是微薄之力?如果不是君及时救治那些老弱妇孺,他们现在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高珣又是一番谦虚。最后才把他来这目的说了出来,道:“那不知珣这盐市租赁凭证?”

“看我一时高兴,把这事给忘了。”杜衡立即从案几上,寻出三片帛布,道:“如今盐市,还剩三家店铺。君选取其中一间吧。”

杜衡把帛布摊开。指着其中一卷道:“这间店铺,除了店铺外,在它的后面,还有间小院。而且,店铺也有十步宽长。不过,租金最贵。需三万钱一月”

“就这间吧。”高珣立即拍板道。其他两间,虽然在价格上要便宜一些。但是,却没有这间带小院的宽敞。汉承秦制,六尺为一步,临街店铺十步宽长用前世的面积来算也有近一百来个平方,他也正好需要有个小院来堆放精盐。

杜衡点了点头,盖上公印与他的私印后交给了高珣。

解决了租赁店铺的事后,杜衡又留着高珣,在大厅中,天南地北的谈论起来。

一个时辰后,高珣见天色不早了,于是向杜衡拱拱手辞别,转身离开了市集寺衙。

高珣花了半个时辰回到了高家村,说是村庄,也不过是由几栋茅草民房,组成的一个小村庄!

高珣在村口下马,见家中的烟窗已经冒出了青烟,才突然发现,时候不早了。到了煮晚饭的时间。

高珣来到一处茅草房中。一个头裹着粗麻布,身穿短褐,年纪在三十以上的妇人正在择捡青菜。在灶台边,还有一个年纪只有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生火。梳着双丫角,穿着粗布短褐,衣服很是不合身。大了一号不说,上面还有许多的补丁。她素面朝天,与粉雕玉琢沾上边,却也精致,很是耐看。

这两人是高珣在这个世界的至亲,母亲高氏,二妹高颖。

“阿娘,二妹。”高珣轻喊了一声。

“五郎。回来了。”高氏看到高珣,立即欣喜起身。仔细的打量了高珣全身上下,很是自然的掸去高珣身上的灰尘。道:“你不是说,去吴县最多需要三日的时间吗?怎么又多出了两日时间。是不是在路上出了事?五郎,不是阿娘说你,现在的世道不太平,到处都是贼匪劫道。虽然你有武艺在身,但也经不住贼匪穷凶极恶啊。还是听阿娘的话,以后就呆在村里,不到外面乱跑了。虽然这样会贫苦一些。但是,为娘不会在为你提心吊胆。”

“是啊,五兄。你与大兄,四兄晚回来的这两日,阿翁与阿娘都担心你们在路上出了事,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小妹我也这两日在村口等你们回来呢。如果你们在不回来,阿翁就要派二兄他们去找你们了。”高颖略带粗糙的小手,在脸上划了一道柴火痕迹,水汪汪的看着高珣道。

灶台上的一个锅里,放了整整半锅水,而里面的大米少的可以见锅底。

高珣轻轻的揉了揉高颖的头,又帮她脸上的柴灰抹掉。同时,又是一脸歉意的高氏道:“阿娘,孩儿让你担心了。因为在路上耽搁了点事,所以我才晚回来两天。”

高珣在大汉的这几年生活,完全适应高珣这个角色。现在对眼前这个实际年轮与差不多的女人,叫声阿娘也不在排斥。

在与高氏简要的叙说了一下路上的情况后,高珣又道:“对了阿娘,晚食多煮点。等会二兄,梁叔,高安他们要来家里吃饭。顺便我也有点事想要与商讨一下。也就是那卖盐的事。”

梁叔就是高粱。高粱与高安是两父子。不过,他们虽然姓高,却不是高家人。他们是在高家人在并州救下的人。为了报答高家,特意跟随高家人来到扬州。并且还把姓氏也该成高姓。

“五郎,你还真要卖盐?你可要想清楚了,进了低贱商人这行,就会被许多人瞧不起。到那时,你这身武艺想要报效朝廷的话,恐怕就难有出头之日了。”高氏见大儿子终于要开始卖盐,又再一次劝诫道。

这一年来,高珣带着高家的小辈们,起早贪黑的去海边晒盐,煮盐。她与高珣的阿翁不知道劝过高珣多少次。要高珣放弃,可高珣就是不听。她知道自己的这个大儿子自从来到扬州后,就变得很有主见,连作为大人的她,也执拗不过他。最后,也只能随着高珣的性子来。

高珣知道高氏担忧什么。在大汉,商人是儒生口中的低贱行业。在深受儒家影响的士子与那些彪炳礼仪道德的人心中,更是被他们瞧不起。

他们以为,商人逐利。为了利益,什么事情都肯干。这不仅是违背道德,也与他们奉行的忠,信,义相违背。所以,一旦以后他进入了官场,一定会遭到他们的排斥。

“阿娘放心,我自有分寸。”

劝他不要经商的事,到现在为止,连高氏在内,已经有三个人劝诫了。不过,高珣心中也明白,像他这种最底层出身的平民。要人脉没有人脉,要靠山没靠山。想要出人头地很难。唯一的途径,就是积累名望。然后再被人举荐进入官场。

所以,卖盐弄钱,积累名望势在必行。

至于去向朝廷买官。这不是他这个平民该想的。即使他有钱买,朝廷也不会卖给他。

当今皇帝刘宏在西园卖官。他所卖的对象都是大汉的士族。最起码,士族子弟有文化,有修养。还知道怎么为官。如果让平民通过买官,进入了官场,谁知道这些人会做什么。

所以,这次扬州突发大水。正是他刷名望的好机会。他没有理由去错过这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