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密谋与背叛

洛阳皇宫,这座象征着王朝权力核心的庞大建筑群,在阴霾的笼罩下显得格外压抑。雕梁画栋的宫殿,琉璃金瓦在黯淡的天色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显得有些陈旧和破败。宫殿内,奢华的装饰依旧琳琅满目,金银珠宝堆积如山,然而这一切却无法掩盖王朝内部的腐朽与堕落。

汉灵帝刘宏,这位坐在龙椅上的统治者,早已被声色犬马所迷惑,对朝政的荒废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此刻,他正慵懒地斜倚在龙椅上,身旁环绕着一群花枝招展的宫女,她们手持美酒佳肴,娇笑着侍奉在侧。刘宏眼神迷离,手中把玩着一颗圆润的夜明珠,对朝堂之下大臣们的争论充耳不闻。

朝堂之上,官员们分成几派,相互之间勾心斗角,为了争夺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仗着皇帝的宠信,在朝堂上飞扬跋扈,肆意妄为。他们身着华丽的官服,脸上却带着谄媚与贪婪的神情。而一些正直的大臣,虽然痛心疾首,却因畏惧宦官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偶尔有几个敢于直言进谏的,也往往被宦官们以各种罪名打压,轻则丢官免职,重则性命不保。整个朝堂弥漫着一股乌烟瘴气的气息,仿佛一个巨大的染缸,将所有人都染得污浊不堪。

在这黑暗的统治下,民间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田野里,土地因长期缺乏灌溉和施肥而干裂荒芜,庄稼颗粒无收。农民们面黄肌瘦,衣不蔽体,孩子们饿得嗷嗷大哭,声音在空旷的村庄里回荡,令人心碎。为了缴纳繁重的赋税,许多家庭不得不卖掉仅有的土地和房屋,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成群结队地行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有的家庭甚至为了生存,不得不卖儿卖女,骨肉分离的场景在各地不断上演。

冀州巨鹿,张角望着眼前百姓的悲惨遭遇,心中的怒火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焰,无法遏制。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深知若不改变这现状,百姓将永无出头之日。回到家中,张角将弟弟张宝、张梁召集到密室。密室中光线昏暗,仅有一盏摇曳的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将三人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显得有些阴森。

张角表情凝重,压低声音说道:“如今朝廷腐败至极,百姓深陷水火,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我欲推翻这腐朽的东汉朝廷,二位贤弟意下如何?”张宝一听,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大声吼道:“大哥,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那些狗皇帝和贪官污吏,把百姓害得这么惨,就该让他们尝尝苦头。我这条命,早就交给大哥了,您说怎么干,我就怎么干!”他的声音在密室中回荡,充满了力量。

张梁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大哥,此事虽乃正义之举,但毕竟事关重大,需从长计议。我们如今虽有十万信众,但朝廷兵力雄厚,且装备精良,我们切不可贸然行事。”张角点了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欣慰,说道:“贤弟所言极是。我已深思熟虑,我们需秘密谋划,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一举而起。”

三人围坐在桌前,开始详细商讨起义计划。他们计划相约信众在三月五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为了便于区分敌我,所有信众都头裹黄巾作为记号,这便是黄巾军的由来。张角认为,这句口号简洁有力,能够迅速唤起信众的斗志,同时也向天下宣告他们的决心和目标。

为了确保起义的顺利进行,张角一面派人在政府机关门上写上“甲子”二字为记认。这些人趁着夜色的掩护,如同鬼魅一般潜入官府附近。他们身着黑色的夜行衣,脸上蒙着黑布,只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手中拿着黑色的颜料和刷子,动作迅速而又谨慎。每到一处官府,他们便小心翼翼地观察四周,确认无人后,快速地在门上写下“甲子”二字。写完后,还会仔细检查一番,确保字迹清晰醒目。他们的心跳声在寂静的夜晚格外响亮,仿佛随时都可能被人发现,但他们心中怀着对起义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

另一方面,张角派部下马元义前往荆州、扬州招募数万人来到邺城,准备在邺城大战一场。马元义身材高大魁梧,一脸浓密的胡须,眼神中透着坚毅和果敢。他接到任务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在荆州和扬州的大街小巷,他四处奔走,向人们讲述着起义的伟大意义。“乡亲们,如今朝廷腐败,我们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要推翻这吃人的朝廷,建立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太平世界!在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都能吃饱穿暖。愿意跟我一起干的,就跟我走!”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倾听。

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马元义站在一个高台上,继续他的演讲。台下聚集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有的是衣衫褴褛的农民,有的是小本经营的商贩,还有的是流离失所的流民。他们的眼神中起初充满了怀疑和犹豫,但随着马元义的讲述,渐渐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一位年轻的农民,紧握着拳头,大声喊道:“我愿意跟你干!这日子实在没法过了,拼一把,说不定还有活路!”他的话仿佛点燃了导火索,人群中顿时响起了一片响应声。“我们也去!”“算我一个!”人们纷纷举起手来,报名参加起义军。马元义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同时,马元义又多次联络朝廷内部的内应宦官封胥、徐奉。封胥和徐奉在宫中担任要职,却因贪图荣华富贵,利欲熏心,被马元义说服,答应在起义时作为内应。他们与马元义在皇宫附近一处隐秘的酒馆内会面。酒馆内光线昏暗,弥漫着一股浓烈的酒香。三人坐在角落里,用衣袖遮挡着脸,低声交谈着。

马元义从怀中掏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放在桌上,推到封胥和徐奉面前,说道:“二位公公,这是一点小意思,不成敬意。只要二位在关键时刻能帮我们一把,日后起义成功,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封胥和徐奉对视一眼,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他们迅速将布袋收起来,放入怀中,封胥谄媚地笑着说:“马将军放心,我们兄弟二人在宫中多年,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只要你们按时起事,我们定会在宫中制造混乱,里应外合,助你们一臂之力。”徐奉也在一旁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然而,就在这看似万无一失的计划即将实施之际,一个名叫唐周的叛徒出现了。唐周原本也是张角的信众,跟随张角多年,对起义计划了如指掌。但他生性贪婪自私,在看到朝廷悬赏捉拿起义者的巨额赏金后,心中的贪念瞬间战胜了信仰。他身材矮小,形容猥琐,眼神中总是透着一股狡黠和不安。

一天夜里,唐周独自一人偷偷离开信众营地,朝着洛阳的方向狂奔而去。一路上,他不顾疲惫,心中只想着那丰厚的赏金。他穿过一片黑暗的树林,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仿佛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他。他吓得浑身发抖,但为了钱,他咬咬牙,继续前行。当他终于到达洛阳城时,已经是衣衫褴褛,狼狈不堪。

唐周径直来到官府,见到官员后,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急切地说道:“大人,小人有重要情报要报。冀州的张角意图谋反,他们准备在三月五日起兵,京城之中还有他们的内应。小人知道所有的计划,求大人饶小人一命,并赏赐小人赏金。”官员听后,大惊失色,立刻将此事上报给朝廷。

朝廷得知张角谋反的消息后,顿时乱作一团。汉灵帝刘宏此刻也慌了神,他匆忙从龙椅上站起来,手中的夜明珠掉落地上,摔得粉碎。“这可如何是好?张角竟敢谋反,快,快想办法应对!”他的声音颤抖着,脸上满是惊恐。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议论纷纷,有的主张立刻发兵镇压,有的则建议先稳住局势,查明内应。最终,朝廷决定先撤离内应,然后发兵冀州捉拿张角。

而在冀州巨鹿,张角等人还浑然不知,他们仍在紧张地筹备着起义,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信众们依旧按照计划,加紧训练,制作武器,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在一片空地上,手持简陋的武器,如木棍、锄头,在张宝的带领下,认真地练习着基本的战斗技巧。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期待,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能够推翻朝廷,迎来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