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郭沫若与20世纪中国浪漫派诗歌

第一节 浪漫派诗歌的产生背景

也许是受“诗言志”理论的影响,中国文学从创生之初就走上了一条以抒情为主的道路。以“风骚”(《诗经》中的《国风》,《楚辞》中的《离骚》)为源头的中国文学一开始就确立了诗在文学中的正宗地位。这使素有“诗国”之称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异常发达,又与西方以《圣经》和《荷马史诗》为文学源头的传统大异其趣。从源头上说,西方文学开创了一条以叙事为主的创作路数,这使西方的叙事文学特别发达。而作为以表现感情为主的中国诗歌自然是西方文学难以望其项背的。可惜的是,由于中国科技的晚起、经济的落后,我们一度在任何方面都以西方为圭臬。在文学理论方面亦少有系统的理论归纳和总结。从创作实际看,尤其是在诗歌方面,中国古代出现过繁星灿烂的众多诗人,以至于可以说,西方出现的任何的诗歌表现方式,在中国诗歌中都古已有之。既如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在中国,从屈原、王维、李白,到苏东坡、姜白石等,都表现了浓厚的浪漫情愫。当然,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诗歌源起于西方。正是由于18世纪西方浪漫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使五四时期的中国有了吸纳西方浪漫主义的现实土壤。鲁迅在1905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就呼吁着中国要有立意在反传统,旨归在张扬人性解放的“摩罗”诗人的产生。20世纪中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诗歌的历史传统给浪漫主义诗歌的生长提供了温床。

其实,在1898年梁启超就已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主张。而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借着白话文的实行,诗歌才真正迎来了新变。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刊出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这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白话诗。1918年刘半农、沈尹默也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作,白话诗由此诞生。胡适在1920年出版了白话新诗集《尝试集》,成为白话诗最早的尝试者。胡适的白话诗率先打破了文言文的语言和形式的羁绊。胡适在其《尝试集》的自序中提出“诗体大解放”的理论主张,认为:若要做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做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诗体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全都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可有真正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性,真正体现了白话的形式。胡适的白话诗理论和白话诗尝试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开创之功。

然而,早期的白话诗仅仅只有白话的语言,缺乏诗美、诗意。在形式上亦是半新半旧,因而,当时的文人普遍感到不满。直到郭沫若诗歌的出现,中国新诗才真正迎来了山花烂漫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