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第三厅、文工会看国统区抗战文艺(1937—1945)
- 李扬
- 633字
- 2025-04-22 17:25:06
第一章 “名流内阁”:第三厅在武汉
《诗经·小雅》中有《常棣》诗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仿佛是一个古老的寓言,预示了现代中国走出历史困境的必经之途。1937年7月7日是第二次中日战争的转折点。国难当头,促使国共两党迅速结束了绵延十年的内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由此,中国开始了历时八年艰苦卓绝的全面抗战。“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随着一系列通电、声明和宣言的发表,国共双方都明确表达了合作抗日的坚定决心,成就了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局面。南京国民政府作为当时全权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接纳中国共产党共赴国难,积极改组政府机构以适应战时需要。于是,作为国共合作在政府组织机构上的表现形式,第三厅登上了中国抗战历史的舞台。
第三厅的全称叫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1938年年初,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下设军令、军政、军训、政治四个部。在十余年前的北伐战争中,政治部跟随国民革命军北上,沿途向各地民众进行宣传,起到了普及革命精神、广泛发动群众的重要作用,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蒋介石沿袭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的组织方式,撤销原军事委员会下属的行营训政处和军委第六部,重建了政治部。而政治部第三厅的成立则体现出蒋介石开放政权、实行民主政治的意向,成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标志之一。作为专门负责抗战文化宣传的政府机关,第三厅几乎自诞生之日起就奠定了在国统区抗战文艺中的核心与领导作用,而第三厅所面临的艰难复杂的处境也在成立之前就已经显露峥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