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曲江宴

万年县内的崇仁坊紧靠皇城,离尚书省选院较近,东南紧邻长安东市,外地入长安考试的士人,参加科举的学子,做买卖的商人,甚至异域的遣唐使也中意于此,大都选择在坊内的旅舍。

“砚之兄,有没有心仪的店家,我们可一起搭伙做伴,你看如何?”

二人将崇仁坊转了一圈,王家店,状元楼等闻名店家进也未进,普通一般的旅社也并未选择。袁不约看来是乏了,有些无奈地对郑冠说道。

郑冠似不以为意“袁兄,我初入长安,不食人间烟火,未料到此地价格不菲,盘缠有限,欲寻破庙之地住宿,袁兄可先寻舒适之处,稍作安顿,再叙不迟。”

听闻此话,袁不约窃喜,实乃自己亦盘缠有限,遂义正词严:“裴兄愿寻以陋室,磨砺心志,实乃吾辈楷模,我又怎么会独自享受,定会舍命相陪,裴兄怎可将我抛下,难道裴兄认为我是贪图享乐之人吗?”

郑冠一看,袁不约似有不满,连忙摆手“哪有哪有,袁兄误会了。”

袁不约哈哈大笑,“好极好极,住什么破庙呀,长安哪里还有破庙,我带你去寻好地方。”

“去哪?”

“罔极寺”

该寺原为太平公主为武皇所建,离崇仁坊较近,出入方便,且免费接纳科举学子,有宣传佛法,增福添名之意。郑冠二人匆匆赶至,担心来迟,得不到空房,没想到除此二人竟无其他学子借宿。二人向门房说明来意,展示各自的解状、家状,征得了主持允许。

“袁兄,如今春闱大考在即,罔极寺也无人来住,这些士子都往哪里去了?”郑冠疑惑。

“这你就有所不知之了,让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有些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地方豪强之族,钱物不在话下,自会选择好去处,如像我们之前去的崇仁坊,环境安定,利于应举。”

“那要是囊中羞涩又该如何,借宿破庙吗?”

“怎会如此,你真不食人间烟火,读书读傻了,朝廷自有贡院,食宿免费,不过寺庙道院也还不错,安静清雅,也可与佛祖亲近。”

郑冠心道;“诗文里可不曾讲过这些,弯弯道道确是不少。”

“噫!砚之兄,你出身河东裴氏,不应如此窘迫吧,怎愿居于此处?”

“你不也是如此?”二人哈哈大笑,各有心思。

“不过亦可借住亲属,我乃孤家寡人,在京无亲无故,你有没有?”

“倒是有一师长,不过也不必叨扰。”

“你文采出众,可走行卷之路,若得赏识,住宿不成问题,甚至对科举大有裨益,像白居易曾经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得到顾况赞赏,传为美谈。”

袁不约说话酸味十足,露出不屑表情,似是认为此举不雅,颇有攀附权贵之意。

郑冠听出意味。

“科举才是真才实学,行卷之事,确实不可为。”

说完二人各选一处房间,回房休息,约定明日参加曲江宴会。

……

靖安坊位于朱雀门街东第二街往北第五坊,从罔极寺赶来,不过五六里的路程,若是常人,或许需要半个时辰的脚力,但对于武艺在身的郑冠来说,时间大为缩短,不过两盏茶的功夫。

郑冠立于宅府门前,敲门求见,门房伸出头来。

“多有打搅,烦请将此转呈韩侍郎,就说河东裴氏裴昭仰慕大人才华,特来拜见。”

门房习以为常,态度未变,接过卷轴。

“请稍等”

不过片刻工夫,门房返回。

“裴公子,我家大人近日公务繁忙,无暇接客,望公子勿要空等,可先行离去,若有机会,他日定可相见,并有话带予公子。如今春闱在即,可居家复习功课,期科举有成。”

“那就不再叨扰,多谢多谢。”郑冠拱手离开。

郑冠回首心中释然。行卷之事,早已有之,但他此并非想走科举捷径,而是试探,郑冠所呈诗文尽是奉承之词,以试韩侍郎为人,毕竟郑冠为戴罪之人,韩愈会不会帮他,还不好说?不过由此可见,韩侍郎不是喜好谄媚之辈,以后或可接触。郑冠回想所作诗词,实悔下笔,不禁自嘲一番。

……

“裴兄,刚起早叫你用膳,发现你不在屋内,此去何处呀?”

袁不约站在寺庙门口,望着从靖安坊回来的郑冠问。

郑冠不想将袁不约卷入祸事中来,又不愿再次欺瞒好友,便对其说道。

“我刚刚前往靖安坊拜访韩愈韩侍郎。”

袁不约心伤,原本以为遇到志同道合之人,昨日二人还不齿“行卷”一事,大呼公平之道。没想到今日他便背着自己……真是识人不明,不免有些气愤、伤心。

郑冠一看袁不约脸色骤变,心中恍然:“他必定是对我有所误会。”连忙解释。

“赴京之前,家中长辈嘱我到长安后拜访韩愈韩侍郎。”我本意不愿行卷,奈何长辈之命难违,今趁着早课之际拜访,不过你看我不是回来了吗?

袁不约听到解释,心气稍缓。

“对呀,你为何又回来了”

“韩侍郎已经被我的阿谀之词所恶。”

“真的假的,快说说是怎么回事”,袁不约好像很开心的样子。

“我呈给韩侍郎一首诗,尽显谄媚,为侍郎所不喜,即应了家中长辈之托,又断了行卷之事。”

“哈哈哈,你写了什么,我看看”说完一把夺过郑冠手中卷轴。当众念了起来。

《颂韩公》

百代文宗力玉台,文光射斗破云开。

儒衰敢振千秋业,鳄徒潮州万里埃。

师说昭昭悬日月,谏章凛凛动风雷。

若将北斗量胸次,犹欠昌黎一寸才。

“哈哈哈”袁不约没忍住,又大笑起来,郑冠也无奈。二人笑着赶赴曲江宴会。

……

曲江宴源于玄宗时期,初为安慰落第举子所设,后为祝贺新科进士,宴会于曲江亭畔,称曲江宴,往往在关试后举行,亦称“关宴”。这些都是袁不约对郑冠所讲。

“还没开考,哪来的新科进士?”

“你别急呀,听我细细道来。后来宴会的规模愈来愈大,开考之前亦有不少人聚集于此,逐渐演变成春闱前的曲江小宴。士人学子,饮酒作诗,舞剑助兴,不仅有同科举人,亦有青年才俊,王公贵族,甚至有人提前来此,为女捉婿。有人揽才,有人慕名,比比皆是。

郑冠原本不想来此,奈何袁不约相邀,并且也有机会接触旁人,对将来为父母翻案有所帮助,最好是能把声势造大,这样把握更大,那就只好人前显圣了。

“砚之,以你之才,今日或许要名动长安,你也要给我留丝丝机会呀。”袁不约打趣,郑冠拱手笑而附和。

曲江亭在万年县东南角,二人很快赶到,春日阳光暖和不燥,看此情形,人数已聚集不少,估计有一二百人,江边摆上了不少桌椅,小桌之上摆满珍馐美馔、雕花点心、蜜饯果子,丝竹之响,也附声和起。士人学子、多着襕衫、头戴幞头、腰佩玉石、或悬青锋。甚至有女子参加,却从男子打扮,此事也并不奇怪,大唐风气开放,女着男装,比较多见。

郑冠和袁不约谁也不认识,找一偏僻角落而坐,只管吃食,偶有私语,点评识人。

“二位兄台,此地可有人坐?是否允许我落座。”

郑冠点头,“请!”

“在下李敬方,陇西李氏,与参加大考,不知二位……?”

袁不约心想,名门王族呀,抢话道“我们二人也是即将参加春闱的学子。”

同科学子,虽存竞争关系,但毕竟文人多惺惺相惜,三人很快熟络起来。

曲江小宴有所习俗,科举学子皆要参加“曲觞流水”。其余之人,可旁观赏,推杯换盏,共赏盛会。三人也偶有交谈,谈及此次之人赴宴之人,有不少名士清流,像清河崔品、范阳卢佐、荥阳郑元昭等。几人出身望族,颇有才情,皆是此次科举呼声较高之才,尤其清河崔品,年仅二十八,早已闻名已久,诗词歌赋,抚琴舞剑,小有成就。

会场突然噤声,一男子登上亭中高台。

“二月二,龙抬头,值此春光,共襄盛会,曲江宴会乃我朝惯例,汇天下英才,今日举杯换盏,把酒言欢,明日定会榜上有名,震动朝野。”

“竟然是太子殿下,殿下竟亲自主持宴会。”有人在小声谈论。

“以往多为皇子主持,今年有所变化,可见朝廷对科举士人的重视,据说今年科举似有殿试考校。”

郑冠几人也是听到了旁人的议论。

“请诸位学子,桌前就座。其余人等可后退观赏。”太子声音落下,郑冠三人也相约一同。待众人坐下,大约三四十位士子,毕竟不是所有人皆愿意来此,况且还有人未曾赶至长安。

曲江流饮,似曲水流觞之俗,将酒杯置于流水之中,流至谁前则罚酒,饮酒作诗,众人品评,即显示文采,又有炫耀攀附之嫌。

随着酒杯流出,宴会正式开始,郑冠坐在二人中间,听酒杯丁零哐当,清脆悠扬,酒杯先是停在了清河崔品面前。

崔品起身环视,先自我介绍一番,紧接着出口便吟:

燕昭台上未低眉,敢信冯唐老不欺。

金榜题名应有日,青云得路岂无时。

十春砺得龙泉剑,一旦逢迎伯乐知。

莫道蟾宫折桂远,且看鹏翼展天池。

“好”

众人拍手叫好,既有狂妄之语,又有自谦之词,不愧为清河崔氏,放榜之日,定有他的名字,郑冠等人也觉得崔品此人确名副其实。

流水继续,却不想晃晃悠悠流至袁不约身前,袁不约脸上笑容顿时消失。这两日的相处,郑冠感觉到他看似不太稳重,但身上一定有故事,而且才华绝对不输常人。只见袁不约正襟危坐,思考片刻。

“袁某不才,《江湖志》奉上。

鲸波踏碎贯长虹,懒折蟾宫桂影重。

暂借龙门试剑罢,携云直入万里松。

众人议论纷纷,郑冠并未感到奇怪,只觉得有趣罢了,并且揶揄:“袁兄,这下你出名了。”

袁不约不甚在意,吃了口酒。

“小姐,此人好生轻狂无礼,大考在即,竟说此话,拿科举当磨刀石了?”

“你哪里会懂,此诗即展江湖豪气,又不免洒脱之情。”

亭外一对主仆在谈论袁不约的诗词。

“此乃袁兄志向,科举或为磨砺石,纵情山水向五柳。”此话题被太子殿下终结,并提议由身旁之人再续一首。

这下轮到袁不约和李敬方静候郑冠佳作,郑冠深吸一口气,向众人说道。

注;

1、行卷是指在科举考试前,考生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或其他学术成果加以编辑整理,写成卷轴,呈送给当时的达官贵人、文坛名流或主考官等,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期望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的机会。

2、“举人既及第……又有曲江会、题名席”——《新唐书・选举志》:“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萧声拂御楼”——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3、“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梦梁录》

4、“月己亥,天皇出御鸟池之堤,招宴五位以上官人,应身份赐禄,且招文人,举行曲水宴,令作诗,各人赐粗丝十匹,麻布十端。《续日本纪》(神龟五年(728年))日本奈良时代的曲水宴,与中国的曲水流觞习俗相似,疑初唐学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