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卷十四·汉孝武帝纪

孝武皇帝,是孝景皇帝的第十个儿子,他老妈是王娡王太后。孝景四年的时候,他还是个皇子,就被封为胶东王啦。到了孝景七年,原来的栗太子倒霉被废成临江王,咱这胶东王运气爆棚,摇身一变成了太子。孝景十六年,孝景皇帝驾崩,太子顺利即位,这就是孝武皇帝。刚上位的孝武皇帝,那对鬼神祭祀可上心了,仿佛要和老天爷套套近乎。

孝武皇帝元年,汉朝都已经建立六十多年啦,天下太平得很,那些当官的和文化人都眼巴巴盼着天子去搞封禅大典,顺便改改制度啥的。皇帝呢,也挺喜欢儒家那一套,开始招揽贤良人才。赵绾、王臧这些文化人就当上了公卿大官,他们打算在城南建个明堂,以后诸侯来朝拜就有地儿了,还计划着去各地巡视、封禅、改历法、换服色这些大事儿,结果方案还没整明白呢,就出岔子了。窦太后那可是黄老学说的忠实粉丝,特别不喜欢儒家这一套。她派人偷偷调查,还真就查出赵绾他们干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儿,然后就把赵绾、王臧召来审问,这俩人心一横,直接自杀了,他们搞的那些事儿也就全黄了。

又过了六年,窦太后去世。这下可好了,没人再拦着皇帝折腾了。第二年,皇帝就把像公孙弘这样的文化人都召来了,准备大干一场。

再后来,皇帝第一次去雍地,在那儿祭祀了五帝,之后就养成了每三年去祭祀一次的习惯。这时候,皇帝听说有个神君很厉害,就把神君“请”到上林苑的虒氏观供奉着。这神君原本是长陵的一个女子,因为孩子死了,悲伤过度,结果就显灵给她妯娌宛若。宛若就在自己屋里祭祀她,附近老百姓知道后,好多人都跑去拜祭。就连平原君都去凑过热闹,结果他家子孙后来还真发达显贵了。等到武帝即位,就把神君恭恭敬敬地请到皇宫里,大家只能听到神君说话,却看不到她人,这可太神秘了。

这时候,有个叫李少君的人也冒出来了,他靠着祭祀灶神、辟谷、让人延年益寿这些法术被皇帝召见,皇帝对他可尊敬了。这李少君之前是深泽侯家里掌管方术的人。他从来不提自己的年龄和出生地,总说自己七十岁了,能驱使鬼神,还能让人返老还童。他带着自己的法术到处在诸侯间游走。这人没老婆孩子,可神奇的是,大家听说他能驱使鬼神还能让人不死,都纷纷给他送钱送东西,他的金钱、布帛、衣服、食物总是花不完。大家都觉得他不干活还这么有钱,又不知道他是哪儿的人,就越来越相信他,争着去侍奉他。李少君这人特别擅长用方术,还总能巧妙地说中一些事儿。有一次他跟着武安侯去喝酒,在座有个九十多岁的老头,李少君就说起以前和老头爷爷一起打猎游玩的地方,老头小时候跟着爷爷去过,还记得那地方,这一下把在座的人都惊呆了。后来李少君见到皇帝,皇帝正好有个旧铜器,就问他这是啥来历。李少君说:“这可是齐桓公十年的时候摆在柏寝台的器物。”后来一查铜器上的刻字,还真是齐桓公时候的,这下整个皇宫的人都震惊了,都觉得李少君是神仙,能活几百岁的那种。你说这事儿神不神?

那个神神乎乎的李少君跟皇帝吹牛说:“只要祭祀灶神,就能招来神奇的东西。有了这神奇的东西,丹沙就能变成黄金。拿这黄金做成吃饭的家伙事儿,就能延年益寿。寿命长了,就能见到海上蓬莱的神仙。见到神仙,再去搞封禅大典,就能长生不老啦,黄帝就是这么干的。我曾经在海上游玩,见到了安期生,他请我吃枣,那枣大得像瓜一样。安期生可是个大仙人,能自由出入蓬莱仙境,他要是乐意就会见人,不乐意就隐身不见。”

皇帝一听,好家伙,这可太诱人了,马上就开始亲自祭祀灶神,还派那些搞方术的人出海去寻找蓬莱仙山和安期生这些神仙,顺带捣鼓把丹沙和各种药材变成黄金的事儿。

有点幽默的是,过了不久,李少君居然病死了。可皇帝还不死心,觉得他是羽化成仙了,没死呢,还让黄锤县的史宽舒去继承他的方术。派人去找蓬莱仙山和安期生,结果啥都没找到。不过这一折腾,海上燕齐一带那些神神叨叨、想法稀奇古怪的方士都来凑热闹,一个接一个地跟皇帝讲神仙那些事儿。

亳县有个叫薄诱忌的人,给皇帝上奏了祭祀泰一神的方法,说:“在天神里,泰一神最尊贵,五帝都是他的助手。以前天子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东南郊祭祀泰一神,要用牛、羊、猪三牲齐全的太牢祭品,祭祀七天,搭建的祭坛还要开辟八条供鬼神行走的通道。”皇帝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让太祝在长安东南郊设立祭坛,按照薄诱忌说的方法,按时祭祀。

后来又有人上书说:“以前天子每三年要用太牢祭品祭祀三位神,分别是天一神、地一神、泰一神。”皇帝也同意了,让太祝在薄诱忌设立的泰一神祭坛上,按照这个新方法祭祀。再后来,又有人上书,说:“以前天子经常在春秋两季举行消灾求福的祭祀。祭祀黄帝要用一只枭鸟和一只破镜兽;祭祀冥羊神用羊;祭祀马行神用一匹青色的公马;祭祀泰一神、皋山山君和地长神用牛;祭祀武夷君用干鱼;祭祀阴阳使者用一头牛。”皇帝又让祠官按照这些说法,在泰一神祭坛旁边祭祀。

这之后,皇帝的园林里有白鹿,就有人出主意,用白鹿皮做成货币,用来彰显祥瑞,还铸造了白金。

第二年,皇帝去雍地郊外祭祀,猎获了一只长着一只角的野兽,像小鹿一样。官员们赶紧拍马屁说:“陛下您虔诚地举行郊祀,上帝都感动了,特意赏赐给您这只独角兽,这大概就是麒麟啊!”于是把这只独角兽献给五帝之祠,每个祠加一头牛用来焚烧祭天。还赏赐诸侯白金,暗示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和天地的符应相合。

济北王一看这架势,觉得皇帝肯定要去封禅了,赶紧上书,把泰山和旁边的城邑都献给皇帝。皇帝美滋滋地收下,又拿其他县补偿济北王。常山王犯了罪,被迁走,皇帝把他弟弟封在真定,延续先王的祭祀,还把常山改成了郡。这下可好,五岳都在天子直接管辖的郡里了。

又过了一年,齐地有个叫少翁的人,带着他的鬼神方术来见皇帝。皇帝有个特别宠爱的王夫人,王夫人去世后,少翁施展方术,居然在夜里让王夫人和灶鬼的模样显现出来,皇帝在帷帐里看得清清楚楚。皇帝这下可高兴坏了,马上封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了好多东西,还用上等宾客的礼节招待他。

少翁又开始忽悠了,说:“陛下您要是想和神仙沟通,宫殿、服饰都得弄得像神仙住的用的,不然神仙可不来。”皇帝信以为真,让人画了云气车,还挑不同的好日子,驾着不同的车去驱赶恶鬼。又修建甘泉宫,在宫里建了台室,画上天地、泰一各种神仙的像,摆上祭祀用品,想把天神招来。

结果过了一年多,他的法术越来越不灵验,神仙影子都没见着。这少翁就搞了个歪点子,写了个帛书喂给牛吃,假装不知道这事儿,还说这牛肚子里有奇物。把牛杀了一看,果然有帛书,上面写的内容神神怪怪的。皇帝起了疑心,有人认出这是少翁的笔迹,一追查,好家伙,果然是伪造的。皇帝这下火冒三丈,直接把少翁这个文成将军给杀了,还把这事儿给隐瞒起来,免得丢面子。你说这些方士,一个比一个能忽悠,皇帝还就爱信,这事儿可太逗了!

在那之后,皇帝又搞出了柏梁台、铜柱以及承露仙人掌这些玩意儿,估计是一心想着求仙长生,啥招儿都想试试。

文成将军少翁被处死后的第二年,皇帝在鼎湖宫病得那叫一个厉害,各种巫医都请遍了,还是不见好。一个叫游水发根的人就说:“上郡有个巫师,他生病的时候能让鬼神附在身上。”皇帝赶紧把这巫师召来,安置在甘泉宫祭祀。等皇帝病着的时候,就派人去问那附在巫师身上的神君。神君说:“天子别担心这病,病马上就会好点,等稍微好点,就强撑着来甘泉宫和我相会。”嘿,说来也怪,皇帝的病还真就好了,然后就去了甘泉宫,病彻底痊愈了。皇帝一高兴,大赦天下,还专门设立了寿宫来供奉神君。这神君里头最尊贵的是太一神,他的助手有大禁、司命这些神,都跟着太一神。这些神可看不见,只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和人说话的声音差不多。他们时来时去,来的时候就会有一阵肃然的风。他们住在帷帐里,有时候白天说话,但大多是在夜里。皇帝还得先举行除灾求福的仪式,然后才能进去。让巫师当主人,负责安排饮食。神君想要什么,一说出来马上就照办。又设置了寿宫、北宫,插上羽毛装饰的旗子,摆上供品,用很隆重的礼节来侍奉神君。神君说的话,皇帝派人记录下来,还把这叫做“画法”。其实神君说的那些话,都是些大家平常知道的事儿,没啥特别出奇的,可皇帝就喜欢得不得了。这事儿还保密得很,外人都不知道具体情况。

过了三年,有关官员说,纪元应该用上天显示的祥瑞来命名,不能就简单地用数字排下去。第一个纪元叫建元,第二个纪元因为出现了长星,就叫元光,第三个纪元因为在郊外得到了一只独角兽,所以叫元狩。

第二年冬天,皇帝到雍地去郊外祭祀,说:“现在我亲自祭祀了上帝,可后土却没有祭祀,这在礼节上不完整啊。”有关官员和太史公、祠官宽舒等人商量后说:“祭祀天地用的牲口,牛角要像蚕茧、栗子那么小。现在陛下要亲自祭祀后土,后土应该在水泽中的圆形小土丘上建五个祭坛,每个祭坛用一头黄色的小牛做太牢祭品,祭祀完就把祭品全部埋掉,陪祭的人要穿黄色的衣服。”于是皇帝就往东走,开始在汾阴的脽丘上建立后土祠,按照宽舒他们的建议来办。皇帝还亲自遥望跪拜,就像祭祀上帝那样的礼节。祭祀完了,皇帝就到荥阳然后返回。路过洛阳的时候,还下诏书说:“夏、商、周三代离现在太久远了,很难保存他们的后代。现在划出三十里的地方,封周朝的后代为周子南君,让他们来供奉先王的祭祀。”这一年,皇帝开始巡视各郡县,渐渐有了去泰山封禅的打算。

这年春天,乐成侯上书向皇帝推荐栾大。这栾大是胶东王府里的人,以前和文成将军少翁是同门师兄弟,后来做了胶东王掌管方药的官。乐成侯的姐姐是康王的王后,没孩子。康王死了以后,其他姬妾生的儿子被立为新王。而康王后行为不检点,和新王关系不好,还用法令互相威胁。康王后听说文成将军已经死了,就想讨好皇帝,于是派栾大通过乐成侯求见皇帝,说自己有神奇的方术。皇帝杀了文成将军之后,正后悔他死得太早,可惜他的方术还没完全使出来呢,见到栾大,可高兴坏了。栾大这人长得高大英俊,说起话来很有谋略,还敢说大话,一副很自信的样子。栾大说:“我曾经在海上往来,见到过安期生、羡门这些仙人。可他们觉得我身份低贱,不相信我。又觉得康王只是个诸侯,不值得把方术给他。我多次跟康王说这些事儿,康王又不重用我。我的老师说:‘黄金可以炼成,黄河决口可以堵塞,长生不老的药可以得到,仙人也可以招来。’我就怕像文成将军那样的下场,要是那样,方士们都得把嘴闭上,哪还敢说方术的事儿啊!”皇帝说:“文成将军是吃了马肝死的。你要是真能把他的方术学好,我有什么舍不得给你的!”栾大说:“我的老师不是有求于别人,是别人有求于他。陛下您要是真想招来仙人,就得让使者地位尊贵,给他安排亲属,用宾客的礼节对待他,别轻视他,让他佩戴各种能取信于人的印信,这样才可以让他和神人沟通。至于神人来不来,那就看情况了。只有让使者足够尊贵,才有可能招来仙人。”于是皇帝就让栾大先试试小方术,表演斗旗,结果旗子真的自己互相撞击起来了。你说这栾大,比文成将军还能吹,皇帝还就吃这一套,这宫廷里的事儿可太有意思了!

那时候皇帝正为黄河决口的事儿发愁,想着炼黄金又没成功,一看栾大似乎有点本事,就封他做了五利将军。才过了一个多月,栾大就得到了四枚金印,身上挂着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的印信,那叫一个威风。皇帝还专门下诏书给御史说:“以前大禹疏通九江,开决四渎。近来黄河泛滥,淹没了高地和平原,修堤的徭役一直没停。我治理天下二十八年了,上天好像给我送来了栾大这样的人才,让我和神仙沟通的事儿有了进展。《易经》乾卦说‘飞龙在天’,‘大雁渐进于岸边’,我觉得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现在拿二千户的封地封给地士将军栾大,让他做乐通侯。”

这一下子,栾大可就发达了,得到了列侯的上等住宅,还有上千个僮仆。皇帝把自己用的车马、帷帐、器物都送给他,把他家都给填满了。还把卫长公主嫁给他,送了一万斤黄金,把公主的封邑改名叫当利公主。皇帝还亲自跑到五利将军栾大的家里去,派去慰问、赏赐东西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从大将军、丞相以下的官员,都跑到他家摆酒设宴,还送他各种礼物。

皇帝又刻了一枚玉印叫“天道将军”,派使者穿着羽毛做的衣服,夜里站在白茅上,五利将军栾大也穿着羽衣,站在白茅上接受这枚印,用这种方式表示栾大不是普通的臣子。而佩戴“天道”印的人,是要为天子去和天神沟通的。于是五利将军栾大常常夜里在家里祭祀,想要把神仙招下来。神仙没招来,倒是招来了一堆小鬼,不过他还挺能使唤这些小鬼的。

后来栾大收拾行装出发,往东到海上去,说是要去找他的老师。栾大被皇帝召见才几个月,就佩戴了六枚印信,那尊贵的程度震动了天下。海上燕齐一带的人,看到栾大这么风光,没有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都争着说自己有神奇的方术,能让人成为神仙。

那年夏天六月中旬,汾阴有个叫锦的巫师,在给百姓在魏脽的后土祠祭坛旁边祭祀的时候,发现地上有个像钩子一样的形状,挖开一看,得到了一个大鼎。这鼎和一般的鼎可不一样,上面有雕刻的花纹,但是没有文字标识,巫师觉得很奇怪,就报告给了官吏。官吏又报告给了河东太守胜,胜把这件事儿上奏给了皇帝。皇帝派人去查验,问巫师锦得到这个鼎有没有耍诈,确认没有问题后,就用隆重的礼节祭祀,把鼎迎接到甘泉宫,皇帝还跟着一起走,亲自向神灵进献。

走到中山的时候,天气暖和,有一片黄云像车盖一样笼罩着。还有一只像小鹿的动物跑过去,皇帝亲自射箭把它射死,然后用来祭祀。到了长安,公卿大夫们都商议着要尊崇这个宝鼎。皇帝说:“最近黄河泛滥,连续几年收成不好,所以我去祭祀后土,祈求能为百姓带来好收成。今年丰收还没有报答神灵,这个宝鼎为什么会出现呢?”官员们都说:“听说以前大帝制作了一个神鼎,一个鼎象征着天下一统,是天地万物的根本。黄帝制作了三个宝鼎,象征着天、地、人。大禹收集了九州的金属,铸造了九个鼎,这些鼎都曾经用来烹煮食物祭祀上帝和鬼神。遇到圣明的君主鼎就会出现,鼎的传承经历了夏朝和商朝。周朝道德衰败,宋国的社坛灭亡,鼎就沉沦隐伏起来不再出现。《诗经·周颂》里说‘从庙堂到地基,从羊到牛;大鼎小鼎都用上,不忧不惧,是伟大祖先的福佑’。现在这个鼎出现在甘泉宫,光泽温润,变化如龙,承受着无尽的福佑。又和在中山遇到的情景相合,有黄白云彩像车盖一样降下,还有像野兽一样的符应,加上天子用的大弓和四支箭,都聚集在祭坛下面,这是神灵对祭祀的回报。只有承受天命成为帝王的人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并且和神灵的德行相合。这个鼎应该进献到祖庙,收藏在皇帝的宫廷里,来和上天的显应相符合。”皇帝说:“可以。”

那些到海上去寻找蓬莱仙山的人说,蓬莱仙山其实不远,但是到不了那里,大概是因为没看到仙山的云气。于是皇帝就派了能观测云气的人去帮助观测仙山的云气。你说这皇帝被这些事儿折腾得,一会儿信这个方士,一会儿又为个宝鼎大动干戈,这宫廷生活真是热闹得很呐!

这一年秋天,皇帝到雍地去,准备进行郊祀。有人进言:“五帝不过是泰一神的助手,应该立泰一神,并且由皇上您亲自去郊祀。”皇帝心里犯起了嘀咕,一时拿不定主意。

这时,齐地的公孙卿冒了出来,说:“今年得到宝鼎,今年冬天辛巳日初一早晨又是冬至,这和黄帝那时候一模一样。”公孙卿手里还拿着一本竹简文书,上面写着:“黄帝在宛朐得到宝鼎,就问鬼臾区这是咋回事。鬼臾区回答说:‘天帝赐给您宝鼎和神策,这一年是己酉年,初一早晨又是冬至,您得到了上天的规律,周而复始。’于是黄帝就观测日影来推算节气,此后大概每过二十年就会再次碰到初一早晨是冬至的情况,总共推算了二十次,历经三百八十年,最后黄帝就成仙登天啦。”

公孙卿想通过所忠把这事儿上奏给皇帝。所忠一看这文书,觉得荒诞不经,怀疑是公孙卿瞎编乱造的,就拒绝说:“宝鼎的事儿都已经定下来了,还拿这个干什么!”公孙卿不死心,又通过皇帝的宠臣把这事儿上奏了。皇帝看了那叫一个高兴,赶紧召公孙卿来问话。公孙卿回答说:“我是从申功那儿得到这本书的,申功已经死了。”皇帝问:“申功是什么人啊?”公孙卿说:“申功是齐地人,他和安期生有交往,接受过黄帝的言论,没有别的书,就只有这本关于宝鼎的书。书上说‘汉朝兴起,又到了和黄帝时一样的时期。汉朝的圣人出在高祖的孙子或者曾孙辈。宝鼎出现就能和神灵相通,然后举行封禅大典。历史上举行封禅的有七十二个帝王,只有黄帝能登上泰山封禅’。申功还说:‘汉朝的君主也应该去封禅,封禅了就能成仙登天。黄帝的时候有一万个诸侯,其中被神灵封赐的有七千个。天下有八座名山,三座在蛮夷之地,五座在中原地区。中原的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游历的地方,他在这里和神灵相会。黄帝一边打仗一边学仙术。他担心百姓不认同他的做法,就斩杀那些诋毁鬼神的人。过了一百多年,黄帝才得以和神灵相通。黄帝在雍地郊祀上帝,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称大鸿,死后葬在雍地,所以那里有个鸿冢。那之后黄帝在明廷接待万灵。这明廷,就是甘泉宫。所谓的寒门,就是谷口。黄帝在首山开采铜矿,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之后,有一条龙垂下胡须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群臣和后宫跟着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龙就飞升上天了。剩下的小臣上不去,就都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断,黄帝的弓也掉了下来。百姓们仰望着黄帝上天,就抱着他的弓和龙的胡须大哭。所以后世把那个地方叫做鼎湖,把那张弓叫做乌号。’”

皇帝听了,感叹道:“哎呀!我要是真能像黄帝那样,我把抛弃妻子儿女看得就像脱掉鞋子一样轻松。”于是马上封公孙卿为郎官,派他往东到太室山去等候神灵降临。

接着,皇帝在雍地郊祀,然后到了陇西,往西登上空桐山,又到了甘泉宫。他命令祠官宽舒等人准备泰一神的祠坛,这祠坛仿照薄诱忌所奏的泰一坛建造,有三层台阶。五帝的祭坛环绕在泰一坛下面,各自按照相应的方位排列,黄帝的祭坛在西南方,还开辟了八条供鬼神行走的通道。祭祀泰一神用的东西,和雍地一个畤祭祀用的物品一样,又加上甜酒、枣干、肉干之类,还杀一头牦牛作为祭品。而祭祀五帝就只有一般的祭品和甜酒。在泰一坛下面的四方之地,是祭祀群神的随从和北斗星的地方。祭祀完毕后,剩下的祭品都烧掉。祭祀用的牛是白色的,把鹿放在牛肚子里,再把猪放在鹿肚子里,然后用水浸泡。祭祀太阳用牛,祭祀月亮用一只羊或猪。泰一神的主祭官员要穿紫色绣衣,五帝的主祭官员则各穿与五帝颜色相应的衣服,祭太阳穿红色,祭月亮穿白色。

十一月辛巳日初一早晨冬至,天还没亮,皇帝就开始郊祀,祭拜泰一神。早上朝拜太阳,晚上祭祀月亮,都行揖礼;祭拜泰一神就和在雍地的礼仪一样。祝辞里说:“上天最初把宝鼎和神策授给皇帝,朔日又接朔日,周而复始,皇帝恭敬地前来拜见。”皇帝穿着黄色衣服。祭祀时,坛上烈火熊熊,坛旁放着烹煮祭品的器具。有关官员说:“祭祀的时候上面有光芒出现。”公卿们说:“皇帝开始在云阳郊祀拜见泰一神,官员们献上美玉和上等的牺牲。当晚有美丽的光芒,到了白天,黄色的气体一直连接到天上。”太史公、祠官宽舒等人说:“这是神灵的美好显现,是福佑的吉祥征兆,应该趁着此地出现光芒的契机,建立泰畤坛来表明上天的显应。让太祝负责,在秋天和腊月期间祭祀。皇帝每三年来这里郊祀拜见一次。”

这年秋天,为了讨伐南越,向泰一神祷告。用牡荆做旗杆,在幡上画日月、北斗和腾飞的巨龙,以此象征天一三星,作为泰一神的先锋旗,起名叫“灵旗”。每当为军事行动祷告时,太史就捧着灵旗指向要讨伐的国家。那个五利将军栾大呢,被派去求仙,却不敢入海,跑到泰山去祭祀。皇帝派人悄悄跟着查验,发现他其实啥也没见到。栾大还瞎扯说见到了自己的老师,他的方术全都不灵验,说的话大多也对不上。这下皇帝可火了,直接把五利将军给杀了。

到了冬天,公孙卿在河南等候神灵,说在缑氏城上看到了仙人的脚印,还有个像野鸡的东西在城上飞来飞去。皇帝一听,亲自跑到缑氏城去查看脚印,还问公孙卿:“你该不会是学文成将军和五利将军那一套来忽悠我吧?”公孙卿赶忙解释:“仙人可不会主动求着帝王,是帝王去求他们。这事儿要是不给点宽松时间,神是不会来的。说起神的事儿,听起来好像很荒诞,得积累好几年才有可能成功。”这一番话下来,各地郡国纷纷修整道路,修缮宫观和名山的神祠,盼着皇帝哪天能来。

这一年,灭掉南越之后,皇帝有个宠臣李延年因为擅长音乐被召见。皇帝特别欣赏他,就和公卿们商议:“民间祭祀都还有鼓舞的音乐,现在咱们郊祀却没有音乐,这合适吗?”公卿们说:“古代祭祀天地都有音乐,这样才能表达对神灵的敬意。”有人还说:“泰帝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的瑟,声音太悲伤了,泰帝制止不了,所以把瑟改成了二十五弦。”于是在平定南越之后,祭祀泰一神和后土神时,开始使用乐舞,还增加了唱歌的人。二十五弦的瑟和箜篌瑟就是从这时开始出现的。

第二年冬天,皇帝又琢磨着:“古代帝王都是先整顿军队、犒劳将士,然后才去封禅。”于是就向北巡视朔方,统率了十多万兵马,回来的时候在桥山祭祀黄帝的陵墓,又在须如犒劳军队。皇帝好奇地问:“我听说黄帝不会死,现在却有他的陵墓,这是为啥呢?”有人回答:“黄帝已经成仙上天了,群臣只是埋葬了他的衣冠。”到了甘泉宫,因为准备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就先祭祀泰一神。

自从得到宝鼎后,皇帝就和公卿、儒生们讨论封禅的事儿。封禅这事儿太久远了,几乎都没人知道具体的礼仪。儒生们就从《尚书》《周官》《王制》里采集有关望祀和射牛的内容。有个九十多岁的齐人丁公说:“封禅,就是和不死之名相契合。秦始皇没能登上泰山封禅。陛下您要是想上去,慢慢往上走,要是没有风雨阻挡,就可以上去封禅了。”皇帝就让儒生们练习射牛,起草封禅的礼仪。过了好几年,眼看就要出发去封禅了。皇帝听了公孙卿和方士们的话,说黄帝以前封禅的时候,都能招来怪物,和神灵相通,他也想效仿黄帝,去接触神仙和蓬莱的仙人,超越世人,和上古九皇比德行,还采纳了一些儒家的做法来装点门面。可是儒生们既不能说清楚封禅的事儿,又被诗书古籍里的说法束缚住,不敢自由发挥。皇帝把封禅用的祭器拿给儒生们看,他们有的说“和古代不一样”,徐偃还说“太常寺的儒生行礼不如鲁地的好”,周霸则忙着策划封禅的相关事宜,结果皇帝把徐偃和周霸都贬斥了,把其他儒生也都罢免不用。你说这封禅的事儿折腾来折腾去,皇帝想求仙想封禅,儒生们又不太给力,可太有意思了。

三月,皇帝兴致勃勃地向东来到缑氏,举行隆重仪式登上中岳太室山。跟从的官员在山下居然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喊“万岁”。问皇帝,皇帝说没喊;问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也说没喊。这可太神乎其神了,皇帝一高兴,大手一挥,划出三百户专门负责祭祀太室山,还把这儿命名为崇高邑。接着又向东登上泰山,可这时候泰山上草木还没长出来呢,皇帝就命人把大石头运到泰山山顶立起来。

然后皇帝继续东行,到海上巡视,按照礼仪祭祀八神。这下齐地的人可热闹了,上书讲神怪和奇方的多得数以万计,可一验证,没一个靠谱的。但皇帝不死心,又增派了好多船只,让那几千个说在海里见过神山的人去找蓬莱的神仙。公孙卿拿着符节,常常提前到名山上等候神仙,到了东莱,他说夜里看到一个人,好几丈高,刚靠近就消失了,只看到巨大的脚印,像禽兽的脚印。还有群臣说看到一个老头牵着狗,说“我想见天子”,说完就突然不见了。皇帝看到大脚印的时候还半信半疑,听群臣讲了老头的事儿,就坚信那肯定是仙人。于是在海上停留,派方士乘坐驿车,还派出众多临时使者,数以千计地去寻找仙人。

四月,皇帝回到奉高。他心里琢磨着,儒生和方士们讲的封禅说法五花八门,荒诞不经,很难施行。皇帝先到梁父山,祭祀土地神。乙卯日,让侍中里的儒生戴着皮帽,穿着宽袍大带,举行射牛仪式。在泰山下的东方举行封禅,礼仪和在郊外祭祀泰一神一样。封土宽一丈二尺,高九尺,下面藏着玉牒书,内容保密得很。仪式结束,皇帝只带着侍中奉车子侯登上泰山,也进行了封禅,这事儿还禁止外传。第二天,从北面的道路下山。丙辰日,在泰山脚下东北面的肃然山举行禅礼,就像祭祀后土神那样。皇帝都亲自拜祭,穿着黄色衣服,祭祀时还演奏了全套音乐。用江淮之间那种一茅三脊的草作为神的铺垫,用五色土混合加封。还放了远方进献的奇兽飞鸟和白雉等物,增加祭祀的隆重感,不过兕、旄牛、犀牛、大象这些就没用。祭祀完,这些东西都在到泰山之后就被放走了。封禅祭祀的那天夜里,好像有光芒出现,白天还有白云从封土中升起。

皇帝封禅回来,坐在明堂里,群臣纷纷上前祝贺。于是皇帝下诏给御史:“我以渺小之身,继承了至高无上的皇位,战战兢兢,生怕担当不起。我的德行微薄,对礼乐也不太明白。祭祀泰一神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奇异的光芒,心里既震撼又期待,被这些神奇的现象所触动,想停下来又不敢,于是登上泰山封禅,到了梁父山,又在肃然山举行禅礼。现在我要改过自新,很高兴能和士大夫们一起开创新局面。赏赐百姓每百户一头牛、十石酒,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孤寡之人再加赐二匹布帛。免除博县、奉高、蛇丘、历城今年的租税。大赦天下,和乙卯日的赦令一样。我经过的地方,不要有百姓服劳役。两年前的事,都不再追究。”又下诏说:“古代天子每五年巡视一次,到泰山举行祭祀,诸侯要有朝见和住宿的地方。现在命令诸侯各自在泰山下修建官邸。”

皇帝封禅泰山后,没遇上风雨灾害,方士们又开始说蓬莱的那些神山好像马上就能找到了。皇帝一听又心动了,满怀期待地觉得说不定能碰上,于是又向东来到海边眺望,盼着能遇到蓬莱仙人。结果倒霉的是,奉车子侯突然得了重病,一天就死了。皇帝只好离开,沿着海岸北上,到了碣石,从辽西开始巡视,历经北方边境到九原。五月,回到甘泉宫。有关官员说,因为宝鼎出现,所以之前的纪元叫元鼎,那就把今年定为元封元年吧。

这年秋天,东井星区出现了彗星。过了十多天,三能星区又出现了彗星。善于观测云气的王朔说:“我观测的时候,只看到有颗星像葫芦一样出现,一顿饭的工夫又消失了。”有关官员赶紧拍马屁说:“陛下举行了汉家的封禅大典,这是上天回报您的德泽,所以出现了德星。”

第二年冬天,皇帝到雍地祭祀五帝,回来后,又祭拜并向泰一神祝祷。祝辞说:“德星光明灿烂,这是美好的吉祥之兆。寿星接连出现,发出深邃耀眼的光芒。信星清晰显现,皇帝恭敬地拜祭,接受太祝的祭祀供品。”

这年春天,公孙卿又出来忽悠,说在东莱山见到了神人,神人好像说“要见天子”。皇帝一听,马上跑到缑氏城,还把公孙卿封为中大夫。然后又到了东莱,在那儿停留了好几天,啥神仙也没见到,就看到了巨人的脚印。没办法,又派了数以千计的方士去寻找神怪,采摘灵芝药材。这一年还大旱。皇帝出来本来也没什么由头,就去万里沙祈祷,路过泰山的时候也祭祀了一番。回到瓠子,皇帝亲自到黄河决口处视察,停留了两天,举行完沉祭仪式才离开。派了两位卿率领士兵堵塞黄河决口,让黄河改道分成两条渠,恢复了大禹治水时的旧貌。

那时候已经灭掉了南越,南越人勇之就说:“南越人的风俗是信鬼的,他们祭祀的时候都能见到鬼,而且很灵验。以前东瓯王敬奉鬼神,活到了一百六十岁。后世的人轻慢懈怠,所以就衰败了。”皇帝听了,就下令让南越的巫师建立越祝祠,只设置神台,不建祭坛,也祭祀天神、上帝和各种鬼,还用鸡骨占卜。皇帝居然信了这套,南越的鸡骨占卜从此就开始流行了。

公孙卿又接着忽悠:“仙人是可以见到的,只是陛下每次去得太匆忙,所以见不到。现在陛下可以修建道观,就像缑氏城那样,摆上肉干和枣子,这样神人应该就能招来。而且仙人喜欢住在高楼里。”皇帝一听,马上下令在长安修建蜚廉桂观,在甘泉宫修建益延寿观,让公孙卿拿着符节,准备好供品等候神人。还修建了通天台,在台下放置祭祀用品,想着能招来神仙之类的。于是甘泉宫又重新设置了前殿,开始大规模扩建宫殿。夏天,甘泉宫的殿阶内长出了灵芝。皇帝因为堵塞了黄河,又修建了通天台,好像还有光芒出现,就下诏说:“甘泉宫的殿阶长出了九茎灵芝,大赦天下,不要再让百姓服劳役了。”

第二年,讨伐朝鲜。夏天的时候,又大旱。公孙卿又瞎掰:“黄帝封禅的时候就天旱,要连续三年不雨才能举行‘乾封’。”皇帝听了,就下诏说:“天旱,是不是意味着要进行‘乾封’呢?那就下令让天下人都尊崇祭祀灵星吧。”

再一年,皇帝到雍地郊祀,打通了回中道,还巡视了一番。春天,到了鸣泽,然后从西河返回。

又过了一年冬天,皇帝巡视南郡,到了江陵后向东走。登上潜县的天柱山举行祭祀,把它封为南岳。乘船顺江而下,从寻阳出发到枞阳,经过彭蠡湖,祭祀沿途的名山大川。向北到了琅邪,沿着海岸前行。四月中旬,到奉高再次举行封禅仪式。

当初,皇帝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泰山的东北边山脚下,古时候有个修建明堂的地方,只是那地方地势险要,不够开阔敞亮。皇帝想在奉高县旁边修建明堂,可又不了解具体的规制样式。这时,济南人公玉带上了一幅黄帝时期的明堂图。这明堂图里画着一座大殿,四面没有墙壁,用茅草覆盖屋顶,殿中有水流通,环绕着宫殿的围墙修有天桥通道,上面还有楼阁,从西南边进入,把这里命名为昆仑,天子就从这儿进去,在这里祭拜上帝。皇帝看了之后,马上命令在奉高县的汶水边上,按照公玉带的图修建明堂。到了五年后再次举行封禅时,就在明堂的上座祭祀泰一神和五帝,让高祖皇帝的神位对着他们。在明堂的下房祭祀后土神,用了二十头太牢祭品。天子从昆仑道进入明堂,开始像在郊外祭祀那样祭拜明堂诸神。祭祀完毕,在堂下焚烧祭品。而且皇帝又登上泰山,在山顶秘密地进行了祭祀。在泰山脚下祭祀五帝,各自按照对应的方位,黄帝和赤帝在一处祭祀,有关官员在一旁陪祭。泰山上点燃大火,山下都纷纷响应。

那之后过了两年,十一月甲子日初一早晨是冬至,推算历法的人认为这是一个新的历法起点。天子亲自来到泰山,在十一月甲子日初一早晨冬至这一天,在明堂祭祀上帝,每次举行封禅都这样做。祝辞说:“上天再次授予皇帝泰一神的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恭敬地拜祭泰一神。”皇帝向东来到海边,考察那些出海求仙和方士们求神的情况,结果没有一个灵验的,可即便如此,皇帝还是继续增派人员,希望能遇到神仙。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台发生火灾。十二月甲午日初一,皇帝亲自到高里山举行禅礼,祭祀后土神。来到渤海边上,打算遥望祭祀蓬莱仙山之类,期望能到达神仙居住的地方。

皇帝返回后,因为柏梁台火灾的缘故,就在甘泉宫接受各郡国的计簿。公孙卿又开始忽悠:“黄帝修建青灵台,十二天就被火烧了,黄帝于是修建明庭。这明庭,就是甘泉宫。”很多方士也都说古代帝王有在甘泉建都的。后来皇帝又在甘泉宫接见诸侯,还在甘泉宫修建了诸侯的官邸。勇之也跟着说:“越地的风俗是发生火灾后,再盖房子一定要盖得更大,这样才能镇住。”于是就修建了建章宫,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前殿的高度超过了未央宫,它的东边是凤阙,有二十多丈高。西边是唐中,有几十里长的养虎的园子。北边挖了个大水池,渐台有二十多丈高,叫做泰液池,池中有象征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仙山的景观,还有模仿海中神龟、大鱼之类的造型。南边有玉堂、璧门、大鸟等建筑。还建造了神明台、井幹楼,高达五十多丈,之间有天桥通道相连。

夏天,汉朝更改历法,把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头,崇尚黄色,官府的名称和印章都改为五个字。这一年就是太初元年。这一年,向西讨伐大宛。还爆发了严重的蝗灾。丁夫人、洛阳的虞初等人用方术诅咒匈奴和大宛。

第二年,有关官员说雍地的五畤祭祀没有准备好煮熟的祭品,祭祀的香气也不浓郁。于是命令祠官进献五畤祭祀用的牛犊和全套祭品,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用不同颜色的祭品,还用木偶马代替马驹。只有祭祀五帝用马驹,皇帝亲自郊祀的时候也用马驹。以及那些祭祀名山大川该用马驹的,都用木偶马代替。皇帝经过这些地方祭祀时,才用马驹。其他的礼仪照旧。

又过了一年,皇帝向东巡视海边,考察求神的那些事儿,还是没有一个灵验的。有方士说:“黄帝的时候建造了五座城和十二座楼,在执期这个地方等候神人,把它命名为迎年。”皇帝就按照这个说法建造了,把它叫做迎年。皇帝还亲自祭祀上帝,穿着黄色的衣服。

公玉带上又说:“黄帝那时候虽然在泰山封禅,但是风后、封钜、岐伯让黄帝在东泰山封禅,在凡山举行禅礼,使符瑞相合,这样之后才能长生不老。”皇帝于是让人准备好祭祀用品,来到东泰山,可东泰山又低又小,和它的名声不相符,就命令祠官祭祀,但是没有举行封禅。之后让公玉带在这里祭祀,等候神物。夏天,皇帝就回到泰山,像之前一样举行五年一次的封禅礼,还增加了在石闾山的禅礼。这石闾山,在泰山脚下的南边,方士们大多说这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皇帝亲自在这里举行了禅礼。

在那之后的五年,皇帝又来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回来的路上还祭祀了常山。

当今天子所发起祭祀的神灵,泰一神和后土神,每三年皇帝就亲自去郊外祭祀一次;建立了汉家的封禅制度,每五年举行一次封禅大典。像薄忌所奏请祭祀的泰一神,以及三一神、冥羊神、马行神、赤星神,这五种神灵,由祠官宽舒按照每年的时节进行祭祀。总共有这六种祭祀,都由太祝来统领。至于像八神以及其他各种神灵,还有明年、凡山等地的其他有名的祠庙,皇帝经过的时候就祭祀,离开了就停止。方士们所发起的祭祀,各自由他们自己主持,这些方士死了,祭祀也就停止了,祠官不负责主持。其他的祭祀都还像原来一样进行。当今皇帝举行封禅大典之后,过了十二年,他就已经巡视祭祀遍了五岳、四渎。那些方士们等候祭祀神仙,到海上去寻找蓬莱仙山,始终没有灵验的结果。而像公孙卿这样等候神仙的人,还总是用巨人的脚印来解释,可始终没有实际的效果。天子对这些方士们荒诞离奇的话语越来越厌烦懈怠了,然而始终没有和他们彻底断绝关系,还是希望能真的遇到神仙。从这以后,方士们谈论祭祀神灵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效果如何,大家都有目共睹了。

太史公说:我曾经跟随皇帝巡视祭祀天地各种神灵和名山大川,以及参加封禅大典。进入寿宫侍奉祭祀,听着神灵的话语,仔细观察方士和祠官们的言论,于是回来后整理编排自古以来人们祭祀鬼神的事情,详尽地展现出其中的内里和表象。后世有君子,能够看到这些内容。至于像祭祀时用的祭器、礼器、玉珪、钱币的详细情况,以及进献、酬答的礼仪,这些就由有关官员去保存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