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娃娃头》20——23

二十

张小军从小就不爱学习,他是在军分区当领导的父亲托关系上得高中。开学一个月来,除了班主任的语文课他在教室,其他的课不是在宿舍睡觉,就是去电影院看电影。他给李老师说了心里话:“我从小就不爱学习,不是考学的料。我是来混学历长身体的,年龄一到就去当兵,当两年兵回来当警察。也许明年就能走,我不学习,也不惹事,老师你最好别管我。”

李宝珠请其家长谈话,家长也给班主任说了心里话:“这娃就是不爱学习,哪个学校都不想要,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只有岁数到了去当兵。如果年底能走就走,年底走不了最多明年走,望你能够多担待些,就当给我们家长帮忙。”

“能否请个长假让他在屋里玩,不影响我的教学管理?”

“回到家就成了放飞的风筝收罗不住。我们感觉这娃挺怕你,也很服你,请你帮帮忙,最多一年时间。我们配合你给他施加压力,叫他不学习可以,但不能调皮捣蛋、破坏捣乱、违反纪律。”家长难为的表情和近乎求情的话语使李宝珠左右为难,他心里琢磨着如何管理这一类学生。

李庚全中考时各科分数相差不大,中考成绩刚达到录取分数线。在学校极少的微弱的路灯下,最早起来看书的是他。晚上在熄灯铃后,最迟离开教室的也是他。这天下了晚自习不久,班长急匆匆地到办公室对李老师说:“老师,李庚全走了。”

“不是叫你做他工作吗?”

“下了自习我和几个同学又做了一番工作,还是没有劝住。”

“他咋不跟我打招呼就走了?”

“他说没脸见你。”

“走,赶快去追。”

“我们已经追过一回了。这次他已经铁了心回去学手艺呀。”

“为什么不明天走,毕竟要骑三十多里的夜路?”

“白天走嫌丢人,幸好今晚还有点暗淡的月色。”

李庚全家住在小庄乡,李宝珠在小庄教书的时候他是小寨小学的学生。在放学的路上其他男生追追打打,蹦蹦跳跳,像个出笼的猴子。这个学生背着跨到屁股蛋下面的个大书包,腼腆地沿着路边走,生怕挡了他人的道。

上高中以来,他对数理化课堂堂都听不懂,时常急得挠头。班上兴趣小组组长帮他辅导,看似懂了却不会运用。每周组织兴趣小组长开会时,组长们都说:“他是个榆木疙瘩”。

李宝珠不愿放弃这位想学却学不进去,有时把脑壳在桌子上磕的“咚咚”响的学生。他正在实施帮助计划,没想到他不学了。他与班长、学习委员和团支书商量后,第二天帮他退了部分学费,于周末带着班长进行了家访。

二十一

通过一个月时间的摸索,李宝珠惊喜地找出三个中考时的“漏网之鱼”。一个是来自国营工厂的子弟薛长权,一个是从城里来的干部子弟刘涛涛,一个是农村学生周建英。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上课注意听,知识理解快,作业错误少。他从与学生和家长的谈话中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薛长权属于在学习上脑筋开窍迟了半拍的学生,家长说他上初二时才知道用功,所以中考成绩没考好。刘涛涛属于贪玩一类的学生,是学校的运动健将,打球、游泳影响了学习成绩。周建英带病坚持考完了试,她各科试卷上的题都没做完。

从此,他暗暗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有可能进入高等学府的“考生”,第二类是学知识的“文凭生”,第三类是长身体的“留学生”。他对三类学生制订了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管理措施。重点把自己的心思花在只有三个人的“考生”身上。

有时,他觉得这样做不合理、不公平,也可能在学校制定的“班级学习成绩评比表”上落伍于其他班。但他认为在高中提倡班级平均成绩没有意义,考评班级的精英人数和单科名次才是重点。再说“坐轿的是少数,抬轿的是多数”。在当前的条件下,他即使有再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都送进高中专学校。他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因材施教,在他们的德和能方面都有所提高的同时,尽力使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力争把三个“考生”送进高等学府。想到这些,他的思想负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他经常把“考生”叫到办公室训话,他不允许他们有任何松懈,不允许他们对一周的学习任务有丝毫的缺失。周天晚自习是班长薛长权总结全班一周学习、劳动和纪律情况的时间。在班长总结完之后,李宝珠再对全班情况做更进一步的点评和补充,尤其要对班长薛长权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给予表扬。以达到树班长的权威,强化薛长权个人自信心的目的。

周三早自习的前五分钟是周建英找课外资料给同学们集体学习的时间,她用一首诗歌作了应付。李宝珠现场给予批评和指点。

周二和周四晚自习是数理化难题辅导日,由“考生”们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行安排。

二十二

李宝珠在语文教学上做了些改变,学生也感觉到了学习的轻松。《荷塘月色》是入选高一课本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文学界对这篇作品评价很高。《教学参考》书上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品赏,李宝珠从作者出门到回家的过程,从荷塘的路到荷塘的形,从荷塘的叶,荷塘的花,荷塘的水,荷塘的音,荷塘的色,到因此而引起的联想。他讲的很是陶醉,学生却一脸迷茫——这是他早就想到的。

曾经老师也是讲的满口白沫,但对他来说就是“对牛弹琴”。他当学生的时候的确欣赏不到这篇文章美在什么地方。直到现在有了某种心境,某种感受,有了写作的爱好,有了对文章的欣赏品评能力,他的确觉得朱自清在文章的构思,对月下荷塘的描写和自自然然的联想以及“想起江南”的寓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此,他对白话文不在把备课授课的精力放在文学欣赏上,同时也改变了分段、按段讲解、总结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布置作业的授课程序。把时间放在学生阅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重点放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关于此篇课文的知识点和根据《考试提纲》自己编写的知识点、试题点上。当时,李宝珠觉得那样做有偷懒的行为。若干年后,一位获得高级职称的同学说:“你可能是在这一行进行应试教育改革的先驱。”

在学校语文教学中,李宝珠提倡把老师最优秀的方面呈现给学生。教同年级的张朝老师现代文教的有特色,李宝珠讲古文有特点,他们私下商议调了课。学生高兴,老师高兴。学生觉得语文课多了一位好老师。老师觉得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好处,还减少了备课的工作量。

李宝珠在征得教研组长同意后,将此方法在学校语文教研组会议上推广。他还建议选作文教得好的老师专门负责全校的作文教学。语文老师们茅塞顿开,拍手欢迎。

但教导主任立马对教研组的这个建议“帕斯”掉了。他认为这样做不便于考评班级和考评老师。

李宝珠还在自己的办公室多按了两张桌子,让薛长权、刘涛涛、周建英三名学生晚自习后,按他选择的各科复习资料随教学进度跟进提升一个小时。他决心在他带的这一届班里至少出一名大学生,既为学校连续几年高考“抹光头”雪耻争光,又为自己成为名师积累经验。

在一次班会上,李宝珠鼓励同学们说:“你们不可能都成为大学生,但你们出了学校都会是当地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物。”这句话对学生印象很深。

十五年后,他们中开办幼儿园、私人诊所、奶牛厂、跑运输、种苗木、搞铸件、经营砖厂和机械租赁的二十多人,联合在教师节当天置办三桌酒席,给李宝珠过了一次教师节。

已经是养殖专业户的当年的团支书当场一字不漏地背出了李老师当年的原话。他说:“我们都在为考不上大学而灰心的时候,李老师的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知道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社会上能发挥我们才干的地方还多着呢。”

他端起酒杯给李老师敬酒:“老师,你可能不知道那句话对我们这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的鼓励有多大!”

李老师喝完酒说:“我好像说过这句话。但的确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效果,我非常感谢同学们都成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