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建筑碳达峰·碳中和

第1章 “双碳”驱动:我国建筑业的低碳之路

“双碳”目标:驱动建筑低碳化转型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碳排放目标。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对“双碳”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随着“双碳”工作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完善能源体系,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调整用能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建筑行业是国家四部委明确规定的17大高耗能行业[注]之一,亟须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道路,并推动行业向绿色化、工业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

在全球所有能源相关碳排放中,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占比接近四成。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和全球建筑建设联盟(Global Alliance for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球建筑建造业现状报告》,2020年,全球房地产建筑业的碳排放量为117亿吨,占与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7%。

根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统计,2020年,在全球碳排放中,能源发电与供热的碳排放占比为43%,交通运输的碳排放占比为26%,制造业与建筑业的碳排放占比为17%。

2020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气候法》草案,明确提出碳中和目标,随后全球多个国家纷纷确立碳中和目标,并不断完善碳减排相关机制和政策,其中,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出台了低碳发展政策和方案,大力推进建筑行业碳减排。

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是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城市和乡村品质全面提升,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总体目标,并将“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和“实现建筑工程全过程绿色改造”作为城乡建设向绿色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大力支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推动“双碳”目标快速实现的指导文件,也是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起到极大的指引和规范作用。

建筑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建筑拆除等不同阶段,根据中国建筑协会能耗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2019年,我国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在全国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超过二分之一,其中,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8%,建筑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1.6%。

由此可见,我国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量巨大,尤其是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阶段。为实现“双碳”目标,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建筑领域低碳绿色发展,不断加快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的步伐,并通过颁布《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导则》等文件法案的方式为建筑领域的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顶层设计文件,但若要实现建筑碳中和,还需继续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并对建筑行业进行节能降碳方面的指导。此外,在政策的引导下,为了驱动建筑行业的低碳化转型,还需做到:

①全面推进绿色建造示范工作,不断革新绿色建造技术,并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推动建造方式向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型,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精细化程度。

②实现建筑碳中和需要将减碳工作贯穿于建筑全生命周期,创新绿色低碳技术,并将新技术融入建材生产、建筑建造、建筑运行和建筑拆除的过程中。

③确立统一的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和计算标准,严格落实《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发布更加全面的技术指导说明,进一步提高建筑碳足迹核算的精准度。

④构建建筑碳排放监测系统、建筑碳排放核算体系和建筑碳排放交易系统,并利用这些系统对建筑的能耗情况和碳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发挥碳市场的重要作用,利用碳市场交易平台来完成碳配额交易和国家核证资源减排量置换业务,并合理使用林业碳汇[注],充分发挥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等技术在减碳方面的作用,从而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