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 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

农民工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群体,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农民工的迁徙与回流则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一个缩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农民工的迁徙与回流问题直接影响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深入分析迁徙与回流中的农民工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来说,研究这一问题的学术价值如下。

丰富和挖掘农民工问题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目前学界梳理农民工问题的文章和书籍较多,但大多是政策性的分析和对现象的梳理,缺乏对问题本身的理论分析和框架构建。因此,笔者希望回到农民工问题本身,回到对它背后蕴含理论的挖掘,这些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理论、地租理论、城乡理论、农民理论、劳动力商品理论等。尤其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理论的相关论述在分析和认识农民工问题上仍然具有生命力。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劳动力与世界其他国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发展轨迹不同,它呈现“半商品化”的状态,其中蕴含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背景和形成条件。农村劳动力作为一种“半商品化”的存在并不可怕,其出路也并不只有西方国家的道路,即只有通过农村人口的市民化或将农民工完全无产阶级化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中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也好,乡村振兴战略也罢,实质都是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特色模式和经验。农民工的迁徙与回流,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书中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在分析中国农民工迁徙与回流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区的批判,构建马克思主义农业剩余劳动力、地租、城乡等理论(重点是劳动力商品理论)在分析农民工迁徙与回流问题上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进一步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内涵,同时试图构建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阐释并厘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特殊性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并提炼劳动力半商品化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充实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探讨中国农民工问题未来的可能趋势,在分析半商品化并非长久之计、彻底商品化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失衡的基础上,提出依托集体经济实现对农民工半商品化的彻底超越。

(二)农民工问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镶嵌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迁徙与回流,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农民工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范畴,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会提及,“两会”上也少不了农民工代表的身影。自2004年以来,中央又每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这些均彰显了“三农”问题及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首先,农民工问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1]农民工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可以依靠的中坚力量。其次,农民工问题影响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民工是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农民工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农民工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对象。

为此,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稳定农民工就业,保障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同时鼓励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此外,农民工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问题,如民工荒、农村失业人口、农民工市民化等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加强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迁徙与回流农民工问题的研究,并从理论的高度出发提炼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民工问题的可能趋势以及解决方案,对于当下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任务和目标的完成和实现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