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怀风藻》与遣唐使的长安体验

《怀风藻》作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汉诗总集,是探究日本上代汉诗发轫雏形的唯一资料。林罗山最早发现《怀风藻》脱简,夸赞其“片言只辞,拱璧镒金”,并将集中诗文示于师藤原惺窝。惺窝见之大喜,激赏曰:“本朝之上代,不让中华之人,不可耻也。可尚焉。”(《罗山文集》)自昭和初期《怀风藻》注释本问世,至今已有释清潭、泽田总清、世良亮一、杉本行夫、林古溪、小岛宪之等注释本,[1]这些注释本构成本研究的基础文献。

日本学界关于《怀风藻》的研究,始于为《万叶集》研究作注脚。在研究八世纪和歌与汉籍关系的场合,《怀风藻》常常被作为《万叶集》同时代资料而引用。[2]这一研究倾向从明治末延至战前。时至今日,研究《怀风藻》与《万叶集》中共同的故事传承或作者依然占据主流。[3]自小岛宪之的比较文学“出典论”为《怀风藻》研究开辟新叶,[4]近年来,围绕《怀风藻》中的“侍宴应诏诗”或“吉野诗”等诗歌题材的出典研究开始流行。[5]另外,关于《怀风藻》编者的研究,争议持续激烈。自林春斋提出“淡海三船说”之后,从者甚众。[6]然而,市河宽斋有“撰者未详说”,平出铿痴《怀风藻非淡海三船撰》一文,力辩林说之诬。武田佑吉提出“葛井广成说”,山岸德平有“藤原刷雄说”,川上寿一又有“石上宅嗣说”,至今没有定论。国内对《怀风藻》的研究,早期始终徘徊于对诗集形式、诗篇目数、收录顺序等概论性的评述上,近来不乏学者在专著中开列章节深度讨论《怀风藻》诗形、诗律。重要著述如马歌东《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马骏《日本上代文学和习研究》、肖瑞峰《日本汉诗发展史》和《中国古典诗歌在东瀛的衍生与流变研究》等,篇幅不多,考察却极为详细精到。本章以《怀风藻》为基础文献,讨论遣唐使的长安体验与日本上代汉诗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