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希腊传统》:宙斯神统

第一节 宙斯爱情神话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

一 “欧洲”的由来

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英文为Europe,意为“太阳落下的西方”。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传说。“众神之王”宙斯看中了腓尼基国王的漂亮女儿欧罗巴,想娶她作为妻子,但又怕她不同意。一天,欧罗巴在一群姑娘的陪伴下在大海边游玩。宙斯见到后连忙变成一头雄健、温顺的公牛,来到欧罗巴面前,欧罗巴看到这可爱的公牛伏在自己身边,便跨上牛背。宙斯一看欧罗巴中计,马上起立前行,腾空而起跳入海中,带着欧罗巴来到一块遥远的陆地上生活。欧罗巴的神话反映了西方人“圣化”自己历史的痕迹。“欧洲”这个词诞生不久,就出现了“欧洲中心主义”思想,那什么是“欧洲中心主义”呢?《牛津英语词典》把“Eurocentric”(欧洲中心主义)解释为以欧洲或视欧洲为中心,认为欧洲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至高无上。“Euro-centrism”(欧洲中心论)的解释是把欧洲视为世界中心的那种观念或行为[2]。

二 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在宙斯爱情神话中的具体体现

作为宙斯的情人之一,勒托为宙斯生下了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她的两个子女后来都成为奥林匹斯的主神。有一次,忒拜国王安菲翁的妻子尼俄柏说她的子女比勒托更多,结果勒托大怒,让阿波罗将她的儿子全部射杀,而让阿尔忒弥斯将她的女儿全部射杀。最后直到尼俄柏自杀,宙斯把忒拜的全体居民变成了石头,这一残酷的报复才告结束。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地位是凡人无法企及的,神的威严不容触犯,哪怕是无心之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宙斯所代表的天神文明对凡人文明的鄙视,勒托的子女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神文明的分支,尼俄柏则是凡人的代表。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一个是天神的,一个是凡人的。对应到当时的希腊社会,是希腊文化对其他文化的贬低和鄙视,这无疑是“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这一思想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它所代表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构建的文化意识形态也逐渐增多。欧洲开始作为文化的实体而呈现,其内涵和自我认同是在与非欧洲的比较中实现的。从一开始,有关欧洲与非欧洲的文明特征的认知就同欧洲对非欧洲的偏见相关联。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文化。

希腊人最初生活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北部的大陆部分,建立了雅典、斯巴达、忒拜等城邦。在同外界的冲突和斗争中,希腊人似乎确认了自我优于其他人,尤其是在公元前5世纪,阻止了波斯帝国的入侵使这种优越感更加明显。古希腊人把世界分为欧罗巴、亚细亚和利比亚三部分。其中,欧罗巴是希腊的家园,是优越的一方。这种思想在当时的著作中多有反映,如希罗多德(公元前484年至公元前430或420年)把世界划分为欧罗巴、亚细亚和利比亚三部分,并多次使用“欧罗巴”指代战争中希腊一方。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30年至公元前338年)也赞同三大陆的分法,他试图用气候和自然环境来说明欧洲的优越性,认为亚洲稳定的气候是亚洲居民缺乏勇气和挑战精神的原因,欧洲多变的气候是欧洲居民积极上进的原因。在希腊人自我优越的思想意识中,不自觉地形成了以希腊为中心的世界。阿那克西曼德的地图把希腊画在图中心,把希腊人所知道的欧洲、亚洲部分画在图的四周[3]。尽管希罗多德是小亚细亚人,但他受希腊文化影响至深,甚至在其著作中,也把希腊(欧洲)视为主体和中心,而希腊之外的都是附庸。他的《历史》记载了当时所知道的世界,包括希腊、西亚和北非等,有“小百科全书”之称,但实际上,其背景介绍都是为了对比说明希腊地理环境、人性和技术的优越。

三 来自西方的“东方”

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进一步强化了近代“欧洲中心主义”的论调,使西方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大规模的海外殖民由此展开。19世纪时,欧洲已凭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奠定了自己的霸权地位,对各殖民地的资源掠夺也慢慢变成了全面占领。将世界踩在脚下的欧洲,认为这种扩张是自身文明的优越性所致。基于这种认识,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观逐渐形成,这种历史观主要论述的是把西欧的历史进程作为标杆,认为世界各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遵循这个模式。尽管这种历史规律后来被抨击得体无完肤,但是在那个时代,这种主张的确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思想领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黑格尔,作为“欧洲中心论”的标杆学者之一,认为世界历史虽然以东方为起点,但历史的终点在欧洲,特别是落在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度之中[4]。他在《历史哲学》中宣称,世界历史虽然开始于亚洲,但是“旧世界的中央和终极”却是欧洲,而欧洲的“中心”是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他把中国和印度说成是没有生气而停滞和缺乏内在动力的国家:中国有“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和印度可以说还在历史的局外;而只是预期着、等待着若干因素的结合,然后才能够得到活泼生动的进步”。利奥波德·冯·兰克则无视欧洲以外地区的存在,单纯地将欧洲的历史发展过程视为全球历史发展的主体。他认为世界的发展是以欧洲为主体的,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日耳曼人及其后裔)是这个主体的两个主角;而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基本上就是这两个民族相互斗争与融合的过程。兰克更直言:“印度和中国根本没有历史,只有自然史。所以世界历史就是西方的历史。”[5]

但也有许多学者对“欧洲中心论”持批判态度。贡德·弗兰克说:“无论自觉与否,我们大家都是这种完全以欧洲为中心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信徒。”他批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在某些关键性的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意识或文化领域里,世界其他地区与西方相比是有欠缺的。他们宣称,正是由于西方拥有所谓在‘其他地区’欠缺的东西,才使得‘我们’拥有了一种主动内生的发展优势,然后作为‘白人身负’的‘文明开化使命’,‘我们’把这种发展优势向外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6]。这段批评是切中“欧洲中心论”要害的。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的单位应该是社会而不是国家,他激烈抨击了西方“种族主义宣传家”所鼓吹的“欧洲中心论”。汤因比在他的著作《历史研究》中说道:“因为我们西方社会在过去四百年里扩张到了全世界,因此近代西方人的心里也就强调了历史中的种族因素。这种扩张使西方接触到了(常常是不友好的接触)在文化上和体态上同他们迥然不同的人民。这种接触的结果很自然地产生了优越和次劣生物类型的概念。”[7]而爱德华·W.赛义德在其所写的《东方主义》一书中所概括的东方话语理论的核心是:西方发现和建造了东方,西方殖民主义者按照西方的意识观念和价值标准对被殖民的东方进行文化建构。换言之,西方在文化层面上对东方进行解构、再现和重构。无疑,“欧洲中心主义”就是如此。《后殖民文化批评和后现代语境及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一文对赛氏东方主义话语做了更为详细的表述:“赛义德《东方主义》一书的要旨就是揭露西方如何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出发,用自己的意识形式语言说‘东方’……赛义德称这类言说为‘东方主义’,认为这种‘东方’并不是真实的东方,而是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建构文本……”[8]可见,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强调的是,在西方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渗透到被殖民的东方国家,肢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体系,贬损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从而按照西方意识和价值准则重构东方国家的文化体系。波里·怀说:“东方主义者把世界分为落后、未开化的‘他者’和与之相对立的先进、高度发达的‘我们’。”这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这种东西方之间的敌对态度源于人们对自身文化、民族身份的真实性和恒定性的朴素信仰,即朴实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赛义德写《东方主义》的初衷并非要激化东西方之间的矛盾,而是让西方更好地去了解东方、了解世界,消除“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偏见。但事实上他的东方主义理论对西方批评的态度却迎合了许多长期遭受西方敌视的“非欧洲”人民的抵触情绪。

第二节 从雅典娜神话的变迁探究古希腊的“文明”与“智慧”

一 雅典娜女神

我们经常看到肩头耸立着猫头鹰的女神像——那就是雅典娜,腰间带蛇的女神像或许也是雅典娜,手持印有蛇发女妖“美杜莎”头像盾牌的女神像还是雅典娜。据记载,自公元前447年至公元前438年,古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Phidias)和他的助手们全身心地为雅典娜神殿雕刻神像。他们为雅典卫城雕塑了三座女神像,其中一座为爱琴海西北部利姆诺斯岛(Lemnos)的护城女神像。这座神像由青铜铸造,比真人稍大,非常精致。另一座是“雅典城守护者”巨型铜像,以雅典城武装保护者的姿态耸立在卫城正门与神殿之间,连基座距地70英尺,既是航海者的标志,亦为威慑敌人的堡垒。三座女神像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娜女神像”,这座神像伫立在雅典娜神殿中,高38英尺,象征着智慧与贞洁。

雅典娜是奥林匹斯山十二主神之一,又是宙斯的女儿,地位自然尊贵。她既是战争的保护者(手持长矛和盾牌),又是和平的爱好者(橄榄树是她的象征之一);既是航海的保护者,又是织布技术的发明者[她有一个别名叫厄耳伽涅(Ἐργάνη),意思是女工]。她教会人们驯养牛马、制造车船;赐予世人犁和耙、纺锤和织布机(相传雅典娜发明了纺织,曾帮赫拉与赫拉克勒斯编织长袍。在《伊利亚特》中,赫拉披上雅典娜编织的长袍,胸带黄金别针,去约会宙斯;雅典娜还赠送给英雄赫拉克勒斯长袍;据说众英雄寻找金羊毛乘坐的阿耳戈船,就是在雅典娜的指示下建造的)。

雅典娜是智慧的象征(对于有着“爱智”传统的希腊人来说,智慧女神自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又是艺术爱好者(相传雅典娜发明的乐器因为吹奏时双颊会鼓起而被众神嘲笑,遂弃之,不料被马耳绪阿斯捡到,其认为使用雅典娜发明的乐器一定能与阿波罗抗衡,于是挑战太阳神,可是阿波罗规定,必须倒着演奏乐器,但是笛子只有前端能吹出声音,所以马耳绪阿斯落败)。

这个受到希腊人顶礼膜拜并充分享受着雅典人盛大祭典的女神,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们沿着女神来时的路,试图找回那个真实的“少女”,拨开笼罩在神话上方的重重迷雾。

二 雅典娜神话的历史变迁

1.雅典娜名称探源

雅典娜的古希腊语是从Ἀθῆναα或Ἀθῆναια缩略而来的,在伊奥尼亚方言中写成Ἀθήνη或Ἀθηναίη(见于《围困特洛伊城浮雕绘制图》中标记的名字),在多利亚方言中写成 Ἀθάνα或Ἀθαναία。如果按照伊奥尼亚的方言Ἀθήνη,我们可以推测雅典娜是以雅典这座城市命名的——因为在古希腊地名中,有许多城市名字的结尾是-ήνη,如Μυκήνη(迈锡尼),也就是说,-ήνη是一个典型的地名后缀。

但是,雅典娜通常被叫作帕拉斯·雅典娜(Παλλάς Ἀθήνη)。帕拉斯,有人把它解释为“少女”(Maiden),还有人把它解释为“舞刀弄枪者”(the weapon-brandishing),但这些说法根据不足,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赞同。在希腊神话中,有几种关于帕拉斯和雅典娜关系的说法。其一,雅典娜为宙斯所生,由河神特里同抚养长大,帕拉斯是特里同的女儿、雅典娜的玩伴,后不幸被雅典娜误杀,为了表示哀悼,她将帕拉斯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之前。其二,帕拉斯是巨灵之一,在众神和巨灵之战中被雅典娜所杀,为显示自己的战功,雅典娜将帕拉斯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之前。其三,在《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一书中,菲斯泰尔·古朗士曾说帕拉斯是海神。遗憾的是,人们至今还未弄清这个词真正的含义。

2.雅典娜与克里特岛的“蛇女神”

在《伊利亚特》中,荷马称雅典娜是“猫头鹰眼睛的”(γλαυκῶπιν)(古希腊语直译,γλαυκῶπις的所有格形式,罗念生将其译作“目光炯炯的”)。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说她是“蛇的保护者”。希罗多德在《历史》卷八中有这样的描述:在雅典的神殿里,有一条巨蟒守护着雅典卫城。雅典娜作为动物神的这些特征源自克里特的“蛇女神”。在克里特神话中,猫头鹰和蛇守卫着弥诺陶洛斯的宫殿。而手持迈锡尼盾牌的女神像,就是后来奥林匹斯的雅典娜的原型。在雅典娜的标志物中,有一件是用饰有美杜莎蛇形头发的羊皮制作的盾牌(即神盾埃癸斯)。

公元前13世纪,古尔尼亚家宅小神祠中发现了一尊“蛇女神”陶像:一条蛇缠绕着女神。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蛇住在地下,是地下神灵和鬼魂的化身。“蛇女神”是家宅的守护神,但米诺的印章和壁画中从未见过“蛇女神”造型。1903年,在克里特迷宫西翼神殿区的密室发现了三尊“蛇女神”陶像,她们衣着时髦、开放,犹如宫廷贵妇,但缠绕在她们身上的蛇却透露出她们的身份。其中一尊神像呈奶白色,三条有紫褐色花斑的绿蛇缠绕着她的身体。

在米诺人眼中,蛇不是可怕的,而是友善的、保护家庭的。米诺人的家庭供养蛇,将“蛇女神”供奉在家宅神祠中。即使在近代,对家宅蛇的崇拜也未绝迹。把蛇当宠物、给蛇喂奶的风俗在斯拉夫国家、阿尔巴尼亚等国都有记载。蛇是雅典娜的圣物,“花斑蛇”是她的绰号。希罗多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希波战争时,波斯大军压境,雅典岌岌可危,将领们决定将全城人民撤退到海岛上;雅典人不愿意撤退,于是雅典娜神庙的女祭司宣称她们亲眼看到一条“花斑蛇”从神庙飞走,雅典人听到护城女神已经飞走,知道城池不保,于是撤退到安全的海岛上。

雕刻家菲狄亚斯曾为帕特农神庙制作了一尊镶嵌着黄金和象牙的雅典娜女神巨像,圣蛇就立于她的身旁。雅典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火神赫菲斯托斯垂涎于雅典娜,后来强奸未遂,雅典娜将火神遗留在身上的精液甩在了地上,使大地母亲受精,并生下了厄里克托尼俄斯。雅典娜把婴儿装在篮子里交给雅典的三位公主看管,嘱咐她们切勿观看。公主好奇,揭开篮子的布,发现了一条蛇(也有一种说法是看到了一个人身蛇腿的小孩),最后被吓疯。这个故事透露的信息是:雅典娜是位“蛇女神”,她的前身可能是位母亲而非处女,是古希腊的生殖女神,蛇是她的亲生儿子。或许,编神话的人为了维护贞洁女神的体面,才将“蛇”改为地母之子。

关于“蛇女神”还有这样一个神话。满头蛇发的女妖美杜莎本是绝色美女,是雅典娜的女祭司。海神波塞冬垂涎于美杜莎的美色,竟在雅典娜的神庙里强奸了她。雅典娜很气恼,遂将美杜莎变成了怪物。后来,英雄珀尔修斯在雅典娜的指使下杀死了美杜莎,并把女妖的头献给雅典娜。雅典娜又将美杜莎的头镶嵌在自己的盾牌上。这个神话透露的信息是:美杜莎是雅典娜的原型,雅典娜变成了美丽的贞女,同时也杀死了她的原型——蛇发女妖。

关于雅典娜与蛇的关联,还有一个故事。特洛伊战争第十年,奥德修斯在雅典娜的帮助下想出了用木马攻城。特洛伊祭司拉奥孔识破此计,极力阻止木马入城。雅典娜遂派出两条毒蛇,将拉奥孔父子三人缠绕致死,这或许可以作为雅典娜是“蛇女神”的证据。[9]除了“蛇女神”的身份,雅典娜还保留着米诺宗教的其他特征:猫头鹰、橄榄树都是她的神圣象征。

3.皮拉斯基人的雅典娜

雅典娜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是一位重要的神祇。线形文字B上已出现了她的名字,迈锡尼石板上也曾以“女主宰”来称呼她,后来的一些史诗和祈祷文也常称雅典娜为“女王”(πότνιαν)。按照皮拉斯基人(Pelasgians)的说法[10],女神雅典娜出生于利比亚的特里同湖畔,因此,雅典娜又被称为特里托革尼亚(Τριτογένεια,意为“诞生于特里同”)。有三位利比亚的水泽神女发现了她,于是给她穿上山羊皮做的衣服,并哺育她成长。她后来取道克里特,来到了雅典。关于这一传说可以参阅《阿波罗尼乌斯》。但是按照克里特的传说,雅典娜女神的家乡就在克里特,她诞生在克诺索斯附近名叫特里同的小溪旁。这段材料是根据皮拉斯基人这个古老民族的传说记载的,因而使许多学者把雅典娜的起源与利比亚的女神联系起来。这种观点还有以下几则旁证材料。

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11],雅典娜神像所穿的衣服是希腊人从利比亚妇女那里学来的,只有两点除外:利比亚妇女的衣服是皮子制的,她们那山羊皮的埃吉司短衣的穗子不是蛇而是草。除此之外,在所有其他地方,她们的服饰都是相同的。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还记载了对雅典娜的崇拜:紧邻着玛科律埃斯人的是欧塞埃斯人,他们和玛科律埃斯人隔着特里同河,住在特里托尼斯湖岸边;他们每年为雅典娜举行一次祭典,在举行祭典的时候,少女分成两队,相互用石头和木棒交战,据说,这样做是遵照祖先的方式来敬拜雅典娜女神。

考古发现,利比亚移民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进入克里特岛,史料记载与考古发现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认为雅典娜崇拜源于利比亚人,经过克里特文明,才最终进入希腊的神话体系。

4.王室的护家神

宙斯神统的女战神、智慧女神,前身是克里特岛米诺人崇拜的“蛇女神”。“蛇女神”本是家宅保护神,传到希腊本土后,被尚武的迈锡尼人变成了王室的护家神。王室担负着守家卫国的重任,因此,王室的守护神自然成了战神,于是雅典娜具有了护国的职能。

在《伊利亚特》中,雅典娜帮助希腊英雄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她帮助英雄珀尔修斯杀死美杜莎,帮助柏勒洛丰驾驭飞马战胜了女妖喀麦拉。在《奥德赛》中,雅典娜帮助奥德修斯结束十年的漂泊生活,返回了家园。最重要的是,雅典娜离开奥德修斯后,回到了她在雅典的住所——雅典国王厄瑞克透斯的宫殿。这暗示了女神“王室护家神”的身份。

5.雅典的保护神

雅典娜成为雅典的守护神,这一传说与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的争斗有关。波塞冬是宙斯的兄弟,掌管着海洋;宙斯的另一个兄弟哈得斯,掌管着冥界。据说雅典建成时,波塞冬与雅典娜争夺为之命名的荣耀。最后他们达成协议:能为人类提供最有用的东西的人将成为该城的守护神。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敲打地面,变出了一匹战马——代表战争与悲伤,而雅典娜变出了一棵橄榄树——象征着和平与富裕,因此雅典就以女神的名字命名(究竟女神以城市的名字命名还是城市以女神的名字命名,我们不得而知,但两者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毋庸置疑的)。雅典建有希腊宗教艺术的象征——帕特农神庙(Παρθενών,意为贞女的),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最大的神殿。神殿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殿内还存放着一尊菲狄亚斯亲手制作的镶嵌着黄金和象牙的雅典娜女神像。

6.从宙斯头颅中蹦出的雅典娜

赫西俄德的《神谱》这样描述了雅典娜的诞生。诸神之王宙斯首先娶墨提斯为妻,她是神灵和凡人中最聪明的。可是,盖亚和乌拉诺斯说,墨提斯所生的儿子会推翻宙斯,因为墨提斯注定会生下几个绝顶聪明的孩子,第一个就是明眸少女特里托革尼亚(雅典娜),她在力量和智慧两方面都与她的父王不相上下。但这之后,墨提斯将生一位儿子做众神和人类之王。宙斯惧怕预言成真,遂将墨提斯吞入腹中。此后,宙斯得了严重的头痛症,只好要求火神打开他的头颅。令奥林匹斯山诸神惊讶的是,一位披坚执锐的美丽女神从裂开的头颅中跳了出来,这就是雅典娜。

三 俄瑞斯忒斯的审判

希腊人的统帅阿伽门农因为献祭自己的女儿伊菲革涅亚并在战胜特洛伊后带回女战俘卡桑德拉,惹怒了妻子克吕泰涅斯特拉。克吕泰涅斯特拉与情夫合谋在阿伽门农沐浴时杀害了他。代表父权统治的阿波罗对克吕泰涅斯特拉的行为十分愤怒,于是将真相告诉了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斯,并吩咐他去复仇,杀死自己的母亲。在垂死挣扎之际,克吕泰涅斯特拉诅咒俄瑞斯忒斯:弑母行为必将受到代表母系氏族权力的复仇女神的惩罚。这一诅咒在她死后就应验了,墨该拉的索命之音令俄瑞斯忒斯发了疯,他离开了自己的宫殿和王国,到处寻求阿波罗的保护以躲避复仇女神的追杀。阿波罗知道光凭自己的保护是不够的,因为俄瑞斯忒斯毕竟杀害了自己的母亲,于是吩咐他去雅典,祈求雅典娜的公正判决。雅典娜召集人间的法官共同审理此案,并在黑白石子数目正好相等的情况下投下一枚白石子,最后依据多数票的决定宣布俄瑞斯忒斯无罪。

四 雅典娜神话的历史变迁所反映的希腊文明进程

1.从“亚细亚”到“大希腊”

从“蛇女神”到“女战神”,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不同宗教信仰融合的某种轨迹。对比皮拉斯基人的传说和希罗多德的考证,再来看赫西俄德《神谱》关于雅典娜诞生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雅典娜的身份与地位是不断变化的——在宙斯代表的阿卡亚的色雷斯文明入主希腊本土之前(约公元前4000年),雅典娜与墨提斯同为希腊的土著神。或许雅典娜的存在还要早于母亲墨提斯——她最早的原型可能是缠死拉奥孔的长蛇,这种“蛇女神”崇拜以一种原始图腾的形式存在。雅典娜被后来的神话杜撰为宙斯的女儿,这可以说是弱势文明对强势文明的屈服,也可以认为是弱势文明对强势文明的认同。

宙斯代表的是阿卡亚人的宗教信仰——阿卡亚人创造了迈锡尼文明与后期的克里特文明,并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迁入希腊本土。墨提斯则象征着原先希腊本土土著居民的神灵信仰。将墨提斯视为智慧女神,可能意味着当时的希腊本土文明要优于后来的移民者的文明。宙斯将墨提斯吞入肚中,意味着土著居民、阿卡亚人和西亚移民不同宗教信仰与文明的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的希腊文明体系。希腊正统宗教的象征仍然是宙斯而不是雅典娜,因为她不是“预言”中的“儿子”,因此最终没有真正取代宙斯,这或多或少地代表了当时被征服民族的屈从。但是,墨提斯留在宙斯的腹中,又象征着这些民族也或多或少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从雅典娜崇拜的演变历史中可以看到,希腊人的神灵世界有着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是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神灵观念的结果。

2.从“女战神”到“智慧女神”

在《伊利亚特》中,雅典娜是一位与阿瑞斯旗鼓相当的战争女神。在特洛伊战场上,雅典娜支持以阿伽门农为首的希腊联军。她急切地挑起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之间的矛盾,推动战争的发展,还不断地在战场上鼓动人们作战,帮助英雄们刺杀敌人,甚至自己披挂上阵参加搏杀。她帮助阿喀琉斯杀死了赫克托耳。雅典娜这一女战神赢得了希腊人的崇拜,因为她可以给敌人带来死亡,可以帮希腊人赢得战利品或财富。根据赫西俄德《神谱》的记载,雅典娜是一位在战场上呼啸呐喊的将军,一位渴望喧嚷骚动和战争厮杀的不可战胜的女王。

相比《伊利亚特》中的野蛮好战,《奥德赛》中的雅典娜渐渐远离了女战神形象,虽然仍携带武器(一次她在奥德修斯的家门前手握铜尖长矛,另一次她扮成牧羊少年的模样出现,手握投枪),但是此时的女神不再以全副武装的战斗姿态出现。《奥德赛》中的雅典娜是伴随在奥德修斯父子身边的守护者,是智慧的象征,而战神的品质几乎被这些形象淹没了。

3.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

雅典娜从宙斯头颅中蹦出的新神话,是父权制全面战胜母权制的结果:当雅典娜希腊化并成为许多城邦的崇拜对象时,描述这位女神的正统的神圣起源的工作就开始了,这一工作也是父权制建立并巩固其统治的需要。宙斯从自己的头颅中生出雅典娜,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确定自己永恒的权力。也就是说,宙斯只有结束神祇世界父子传承的繁衍规则,并且把女人兼具身体和心智两方面的繁衍能力占为己有,才能巩固他的父权,或者更确切地说,才能确立他在众神中的统治地位。[12]

这一神话是根据父权制观点来描写雅典娜出生的,所以雅典娜仿佛是宙斯的延续,是宙斯意志的执行者,是行动中的宙斯。墨提斯的母亲身份逐渐模糊,似乎雅典娜由宙斯一人所生。宙斯从雅典娜身上得到了智慧,就像过去从墨提斯身上得到智慧一样。

雅典娜从宙斯头颅中“诞生”的故事,揭示了雅典娜的身份——她是父权制的代表。她的出生决定了她的立场,为俄瑞斯忒斯投下的一票反映了她必将维护男权社会的统治。

4.从“少女”到“无性”

伯里克利为雅典娜女神设计的帕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建筑。“帕特农”意为“贞女”“处女的卧室”,突出了雅典娜作为处女神的崇高与贞洁。雅典娜作为三处女神之一,极其重视自己的贞洁,有个故事证明了这一点。忒拜城的预言家忒瑞西阿斯的母亲是水泽神女卡里克罗,也是雅典娜的好友。忒瑞西阿斯有一次无意间看到了雅典娜的裸体,雅典娜用双手遮住了忒瑞西阿斯的双眼,之后忒瑞西阿斯就变成了盲人。卡里克罗请求女神帮儿子恢复视力,但是女神做不到。不过,她给忒瑞西阿斯洗净双耳,让他得以听见鸟语,又给了他一把拐杖代替眼睛。不过,这只是忒瑞西阿斯瞎眼由来的传说之一。

这则神话透露的信息是:雅典娜从最初的“蛇女神”到“智慧女神”的性别特征已经渐渐模糊,尤其是从宙斯头颅中蹦出的新神话,更是抹杀了母亲墨提斯的位置,似乎雅典娜非母所生,是无性别的。这一神话通过渲染雅典娜纯洁、崇高的出生来维护男权社会的统治——没有了母亲墨提斯,没有了生殖,也就没有了来自女性的威胁,男权统治才可以稳固。表面看来,雅典娜的出生是纯洁的(无性的),但其实雅典娜已经成为一位男性神;表面看来,雅典娜的出生是高贵的,其实她不过是宙斯神统的一个点缀,是男权统治为女性留下的最后一点位置。

5.从雅典娜神话看希腊人的“智慧”

(1)男性智慧与女性智慧

在传入克里特岛和希腊大陆之初,雅典娜是一位少女形象的女战神。她有一个称号是Areia,意思是“好战的”,另一个称号是Promachus,意思是“勇士”,还有一个称号叫作Sthenias,意思是“强有力的”。[13]这对那些处于游牧时代的民族来说是合适的,然而随着希腊社会文明的发展,雅典娜成为城邦的保护神,进而有了“议事女神”的称呼,于是,“女战神”变成了“智慧女神”。这一转变标志着希腊文明在吸收了众多因素之后向更高一级的形态发展。

从父亲宙斯的头颅中蹦出来,让雅典娜具有了男人的智慧。为雅典娜编纂一个新的出生故事,既符合男权社会征服女性的要求,也符合女性主动适应男权社会的需要。雅典娜出生的新神话,是父权社会的衍生物,她的智慧自然也是父权社会的智慧,用于维系父权制的延续。对俄瑞斯忒斯的审判,再次表明了雅典娜的立场:为了维护父权社会的统治,雅典娜必须把自己的那一票投给俄瑞斯忒斯。

在纺织的发明者、航海的保护者雅典娜身上,在发明笛子的雅典娜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墨提斯的“智慧”,但是在宙斯的女儿雅典娜身上,我们已经看不到母亲墨提斯的“智慧”,而只能看到宙斯式的“智慧”。

(2)“计谋”与“智慧”

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从最初的女战神到后来技艺、准则的发明者,雅典娜作为和平女神的性质似乎掩盖了她作为战争女神的性质。可以说,雅典娜体现了希腊文明的历史进程。

在与海神的较量中,雅典娜胜出,让雅典娜获胜的是她的智慧。当波塞冬用蛮力制服马匹时,雅典娜却用成套的马具对付野马;当波塞冬在大海中兴风作浪时,雅典娜却帮助人们造出舰船;当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使大地冒出咸水时,雅典娜却在周围种上橄榄树。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雅典娜的女性智慧,仿佛是母亲墨提斯智慧的延续。

在对俄瑞斯忒斯的审判中,雅典娜也动用了智慧,然而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理性的智慧,是男性的智慧,这仿佛是父亲宙斯智慧的延续。虽然是战争女神,但雅典娜并不像阿瑞斯那样好战,而宁愿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争端。阿瑞斯和雅典娜分别代表了战争的两面性:阿瑞斯所代表的是战争中残酷的一面——生灵涂炭;而雅典娜代表了战争中理性的一面——凭借智谋和力量来取得胜利。例如,在特洛伊战争的最后阶段,雅典娜教导奥德修斯使用木马计,[14]这也使阿卡亚人最终获得了胜利。

雅典娜的智慧还体现为她养育并帮助过很多英雄。在《希腊宗教研究导论》中,英国著名的古典学家简·艾伦·哈里森描述过雅典娜的事迹:盖亚虽然生了厄里克托尼俄斯,但把他养大成人的是雅典娜;她和赫拉克勒斯也有类似的关系——她是赫拉克勒斯的养母;她帮助伊阿宋建造了阿耳戈船,并完成了寻取金羊毛的远航;她还帮助奥德修斯重返家乡。

雅典娜对奥德修斯之子特勒马科斯的帮助充分显示了她的“智慧”。雅典娜提议特勒马科斯前往皮洛斯和斯巴达去打探他父亲奥德修斯的消息。雅典娜显然知道,奥德修斯的归程已经被众神安排妥当,可是她没有直接告诉特勒马科斯,而是安排他离开舒适的家,踏上危机重重的海上之旅,拜访强大的王公贵族们,去寻找父亲的踪迹。其实,对于奥德修斯的归来,特勒马科斯的旅行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可是为什么雅典娜要做这样的安排?因为雅典娜知道,特勒马科斯需要的是资本——成为史诗时代的贵族,成为奥德修斯真正的儿子,成为与俄瑞斯忒斯相当的人物的资本。之后特勒马科斯学会了自己做决定、自己思考,既了解了他的父亲奥德修斯,也明白了如何成为荷马时代的贵族。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按照女神的意志完成的,作为“在所有的诸神中间以睿智善谋著称的”雅典娜,以其非凡的智慧策划了特勒马科斯的成长之旅,目的在于激发他的智慧——一种随机应变的智慧。

雅典娜对奥德修斯父子二人的宠爱,其实反映了古希腊人对智慧的热爱。雅典娜作为智慧的化身自然也在古希腊人中受到崇拜。人们对奥德修斯的敬重,以及天神对他的庇佑正彰显了希腊人对待智慧的态度。Philosophy(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的”,是古希腊人“爱智”传统的体现。

然而,我们需要留心的是,古希腊存在“两种智慧”:苏格拉底的“智慧”,也即智者的“智慧”;宙斯、雅典娜、缪斯等神灵的“智慧”,也即普罗米修斯、奥德修斯等的“计谋”(甚至可以说是“诡计”,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施展的才智);盖亚、墨提斯等女性神的“智慧”,也即宙斯等男性神的“智慧”。在雅典娜身上,我们看到了两种智慧的并存,这里的“智慧”并不单单指代知识。

我们还需要留心的是,希腊人的“爱智”,源于对“无知”的承认。苏格拉底的“自知我无知”是古希腊人的一种普遍认识。或许,只有信仰才能够给人类一种限度,赫西俄德《劳作与时日》的第649行与荷马《奥德赛》I卷第202行有着相同的意味:我不是预言家,也不谙鸟飞的秘密。[15]

五 结语

从克里特岛的“蛇女神”到奥林匹斯山的十二主神之一,从《伊利亚特》的“战争女神”到《奥德赛》的“智慧女神”,从各种技艺的创始人到雅典的守护神,雅典娜拥有太多的身份。

其实,在古希腊宗教中,一位神灵拥有多重形象是很普遍的。由于人口的迁移、新旧宗教的交替、各种宗教的融合,希腊本土的宗教混合了很多外来的神灵观念,这使雅典娜具有了不同的职能、属性和形象;又由于希腊人神灵观念的变化,以及古希腊神—人体验的变化,雅典娜女神形象承载了更多的宗教和文化因素。事实上,雅典娜形象、身份、角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古希腊文明的进程。

有关雅典娜的种种神话传说,让我们看清了古希腊文明的发展轨迹;而通过分析雅典娜身上蕴含的种种“智慧”,我们似乎对古希腊的“爱智”传统有了新的理解——即便穷尽“智慧”,也是“无知”的,而我们对“无知”的承认,为获得“智慧”铺平了道路。雅典娜的神话还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智慧有很多种——善良的智慧、狡诈的诡计,无功利的智慧、急功近利的算计。问题在于:我们需要怎样的智慧?

第三节 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观念

一 敲响命运之门的古希腊神话

古希腊的神与人同形同性,除了有不死性和无比强大的力量,在其他方面都与人没有区别,如具有欲望、感到喜怒哀乐等。命运的形态在希腊神话中得到了形象的展现:宙斯随身携带着小天平,以此作为命运的象征,并支配着自己的判断——即使作为众神之王有时也不得不服从命运的安排。《古典思想》一书中写道:“然而,宙斯自己的意志得到贯彻这一点并不总是清楚的。他多少有些模糊地与‘命运’相联系。一个人的‘命运’或‘份额’决定他死亡的时间,而当两个英雄进行决斗时,宙斯称量他们两人的命运,看看哪个英雄必须得死。”[16]有时宙斯会考虑是否拯救一个特定英雄的命运,但是他从不违抗命运的安排,他最终的决定总是与命运相一致。

除了宙斯,和“命运”关联紧密的神是命运三女神。命运三女神的名字Moirae源于μοíρα,意思是部分、配额,本意为分配者,引申为生活和命运之上,可理解为对人的配给。在希腊神话中,三位命运女神都是面容严肃、忙碌的形象。在赫西俄德的《神谱》中,关于命运女神有如下记载:“黑夜还生有司掌命运和无情惩罚的女神——克罗索、拉赫西斯和阿特洛泊斯。克罗索纺生命之线,拉赫西斯为每个人安排命运,阿特洛泊斯是带有可怕剪刀的报复女神。这三位女神在人出生时就给了他们善或恶的命运,并且监察神与人的一切犯罪行为。在犯罪者受到惩罚之前,他们决不停止可怕的愤怒。”[17]

希腊人将一切都归于命运,命运似乎代表了古希腊人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关于神和英雄的神话传说,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认识。智慧之神普罗米修斯为减轻人类负担,在众神召开的确定人类权利和义务的会议上,用牛油蒙骗众神而受到惩罚。宙斯因此拒绝给予人类火种去构建文明,但普罗米修斯不顾宙斯的愤怒,将偷来的火种送到人间。宙斯大怒,为了报复,令火神赫菲斯托斯、雅典娜、众神使者赫耳墨斯、爱神阿佛洛狄忒共同创造了美丽的女子潘多拉,汇集了世间的罪恶,带给人类数不清的灾难,而普罗米修斯则被惩罚每天都要承受鹫鹰啄食肝脏的痛苦。即使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普罗米修斯也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他说:“无论谁,只要他学会承认定数的不可动摇的威力,便必须忍受命运女神所判给的痛苦。”[18]面对命运强大的力量,即使是众神之王宙斯也无可奈何。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在特洛伊城下疯狂追逐赫克托耳,宙斯同情赫克托耳,想鼓动众神来挽救他的生命,却遭到雅典娜的驳斥:

抛掷闪电的父亲,聚集云朵的天神,你在说些什么!

这个凡人的命运早已被限定,

难道你想让他免除可怕的死亡?

宙斯只好放弃,

当战争双方相持不下之时,

天父取出他的那杆金质天秤,

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

一个属阿喀琉斯,一个属赫克托耳。

他提起秤杆中央,赫克托耳一侧下倾,

阿波罗立即把他抛弃。[19]

阿喀琉斯无情地杀死了赫克托耳,即使宙斯怜悯他,也无法挽回其死亡的命运。而伟大的阿喀琉斯,即便是神之子,也难逃死亡的命运,最后被帕里斯一箭射中了脚踝而死。在命运面前,我们无法与之对抗,无论是神还是人。然而,普罗米修斯和阿喀琉斯明知自己将要遭受厄运,也没有选择逃避。普罗米修斯自知违背了宙斯的意志,必定会遭到惩罚,但他仍坚持自己的选择,将火种送到人间。阿喀琉斯在开战之前就知道自己将死于特洛伊城下,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战场,而不是留在故乡。因为选择后者也终将一死,但很不值得。这就是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在不可改变的命运面前,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绽放生命的光辉。

二 古希腊神话对“人”的思考

马克思曾说,任何神话都是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在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20]古希腊人用神话来解释他们所处的世界,来探寻“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而对“人”的思考与关注是古希腊人馈赠给人类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俄狄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回答出谜底“人”。然而,“人是什么”却是一个永远的斯芬克斯之谜。它是古人未能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代未能完成的研究课题。而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祭台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警句用来警醒世人,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人的本质所做的思考。在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虽然他相信神和命运的力量,相信一切在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但他将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凡人的身上,开始要求人们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这一点在俄狄浦斯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最终承受了弑父娶母的厄运,但他在注定的命运中努力过、对抗过、挣扎过,可谓体现了作为“人”的一大特点——有自己的想法,不甘心做命运的奴隶。作为忒拜国王的俄狄浦斯为了消除忒拜的灾祸,力图寻找杀害老国王的凶手,而当他四处追查凶手的时候,乐队却唱出了命运带来的无法躲避的可怕力量。

俄狄浦斯的悲剧不仅仅是俄狄浦斯个人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俄狄浦斯的命运悲剧在于,他越要摆脱命运的束缚,就越是自投罗网;他越是真诚地为民除害,就越是步步临近灾难与毁灭。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人性的光辉已经在这部悲剧中有所闪现,古希腊人开始以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雅典民主制的不断发展,以及公民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强化了人的价值观念,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成为希腊世界理性思潮的标志。[21]

三 近代命运观念的发展

14世纪可以视为人文主义时代的开端,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宗教神权统治之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枷锁,被禁锢了多年的古典文化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人的中心地位逐步确立,并开始确立自我的人生价值,珍视现实生活的美好。人不愿再默默承受神给他们安排的命运,他们意图通过抗争来获取人生的幸福。

人文主义虽然复兴了古希腊文化,但没有继承古希腊的命运观,人们更多地将“命运”与世俗的人和世俗的成就联系在一起。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虽然上帝至高无上,但上帝在人的命运轨迹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文艺复兴早期的萨卢塔蒂崇尚斯多葛派哲学,倡导积极生活,他在《论命运、幸运和偶然性》中,强调人运用自由意志积极地对待人生就可以战胜命运。阿尔伯蒂在《论命运和命运女神》一文中对“什么是命运”这一问题做出解释:命运是依次发生的人的生活运动。命运受命运女神的干扰和影响。关于命运女神是什么,他以寓意做了说明:当一个人落入水中时,身旁正好有一块木板或一条船,命运女神就对这个人比较宽厚。相反,对必须依靠自己努力游到河岸的人则严酷无情。从他的譬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将命运女神理解为偶然性,但又带有一定的规律性:靠近木板或船只,人得救的希望就比较大,而没有这个条件,危险性就比较大。他更希望人们通过主观努力来获取成功,而不是将前途寄托在偶然性上。阿尔伯蒂深信人自身的能力,人能依靠自然赋予的能力去对抗命运女神。自阿尔伯蒂以后,人文主义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一点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表现得很明显。不同于俄狄浦斯,哈姆雷特的命运是他自己的命运,不再被凌驾于人之上的神界所规定,也不被复仇所规定,人不再与他人抗争,他人成为虚无,人开始与自身抗争。“生存还是毁灭”,哈姆雷特执着地以生命为代价追寻着“人”生存的意义。虽难逃悲剧性的结局,但这一追问从根本上证明了“人”在现实中自觉寻求生命的永恒价值,这一点难能可贵。

无论是古希腊悲剧,还是莎士比亚悲剧,悲剧英雄们都具有抗争精神,这一点在后来的自由主义悲剧中也有所体现,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剧作。他们不惜用生命向现存秩序挑战来实现自我的全部意义,尽管是以悲剧结束,但那种悲壮美仍然让我们感到震撼。

而19世纪末,以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尼采的强力意志、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代表的文化思想瓦解了人类关于无限与永恒的神话——上帝死了,人类失去了精神家园而变得无所适从,所谓的“命运观”开始变得模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的荒诞派戏剧诞生了,其创作的哲学基础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贝克特1953年首演的荒诞剧《等待戈多》展现的是一种人的整体状况,流浪汉与旅行者的两极对立,极大地限制了任何重要的人类行动。“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一切都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一切仿佛都没有进行,但好像一切又都再次发生。

现代戏剧的虚幻与荒诞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无序与无意义,宿命论的态度与空想主义的乌托邦从来就没有实际意义。即便如此,对人存在的意义和命运的认识仍在继续。

第四节 古希腊神话中的恋母情结与弑父情结

一 俄狄浦斯神话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首先创造使用的精神分析术语,指六岁前的儿童对双亲中异性一方无意的眷恋以及对同性一方的敌视。[22]使弗洛伊德深受启发的是由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06年)创作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故事讲述的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为了避免神谕应验,在儿子出生之后,将其抛到了喀泰戎的荒山中,但婴儿被牧羊人所救,并因受伤的双脚被起名为俄狄浦斯,意为“肿胀的脚”。随后俄狄浦斯成为忒拜邻国国王的养子,由于该国国王没有子嗣,所以俄狄浦斯被认定为王位继承人。长大后,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其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逃了出去,在去特尔斐神庙途中不小心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又因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当了忒拜的国王,娶了自己的母亲。最后,知道真相的俄狄浦斯刺瞎双眼,选择自我放逐。

弑父情结体现得最明显的是时间之神,克洛诺斯用镰刀阉割了自己的父亲乌兰诺斯,成为众神之王。有预言说他将被自己的一个儿子推翻,于是他便吞吃掉自己的每一个孩子。宙斯出生时,其母瑞亚用大石头替换了他,后来他战胜了自己的父亲,解救了自己的兄弟姐妹。

作为诗人的赫西俄德,总是歌颂希腊神话。我们也许很难了解赫西俄德本人对于克洛诺斯和宙斯“弑父”这一在大多数人看来违反伦理常识的事件的看法,但他在《神谱》中所表达的感情却是虔诚和赞美的。“伟大宙斯的能言善辩的女儿们说完这话,便从一棵粗壮的橄榄树上摘给我一根奇妙的树枝,并把一种神圣的声音吹进我的心扉,让我歌唱将来和过去的事情。”[23]克洛诺斯和宙斯推翻的都是自己的父亲,而为什么不是母亲呢?这是因为在创造相应神话的时期,母权制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妻子和子女具有统治和支配权的父权制。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克洛诺斯和宙斯“弑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母亲的身影,他们都是在母亲的授意或帮助下推翻了父亲的统治,那为什么母亲不自己推翻丈夫的统治呢?这是因为她们已经没有能力与之抗衡,也反映了母权制的没落。而从推翻后的结果来看,居于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男神,仍然是父权制的代表,这也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再现。因为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而后者的生命有限。

二 古希腊社会中的父权制

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单纯的生孩子的工具了。妇女的这种被贬低了的地位,在英雄时代,尤其是古典时代的希腊人中间,表现得特别露骨……”[24]在父权制社会里,财产、子女和妻子都属于父亲,古希腊社会即是如此,希腊神话便是对古希腊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其中充斥着极其浓厚的男权意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恋母情结”和“弑父情结”才得以放大,面对父权的绝对统治,处于弱势的子女和母亲更容易结成联盟来反抗父亲和丈夫的压迫。

按照拉康提出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男性是主体,女性则被看作为证明男性价值而存在的他者。这使“菲勒斯中心主义”成为人们所说的男权中心主义。在希腊的等级秩序中,“男人与女人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男性是正面价值,代表男性的‘菲勒斯’则是一个超验的能指”[25]。换言之,“她只是用以建构男性主体的一种场所,一种不具有主体性的物的存在”[26]。古希腊社会正如神话所描绘的那样,整个社会充斥着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从希腊历史中可以发现,古希腊人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民主制度,由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社会,可是妇女的地位却每况愈下。

在荷马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城邦是男性公民的主要活动场所,妇女不仅在活动空间上与男性是分开的,在受教育程度上也与男性有很大的差距。此时的她们还没有被完全排除在社会生活之外,而到了公元4世纪,政治虽然进步了,但妇女的境遇却变差了,虽然古希腊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所谓的“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女性的限制,对男性则没有任何限制。雅典女性被要求严守贞操且不能以任何理由参加公众活动,更别提有政治权利了,此时的她们只能任由男性压迫和欺凌。这一点在希腊神话中有很明显的表现。

《伊利亚特》是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展开故事情节的。阿喀琉斯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战争胜利后他的女俘,却被阿伽门农夺去,两人为此展开争夺,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到底有多爱布里塞伊斯,而是这个女俘在当时是荣誉的象征。希腊人将战争中获得的女俘当作物品任意处理,并和武器、牲畜一起送人,甚至将其杀死,当然亦可带回家做“床伴”。

苏格拉底也认为妻子仅限于做好配偶,照顾家庭,生育合法的继承人。希腊神话中,希腊统帅阿伽门农为了平息阿尔忒弥斯的愤怒,使远征特洛伊的计划不至受阻,而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这就是古希腊社会女性的悲惨写照,也是父权制的有力展示。

三 沉默的“羔羊”

正如福柯所说:“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上的禁止,只需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就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就会使他变成自身的监视者,于是看似自上而下的针对每个人的凝视,其实是由每个人自己加以实施的。”[27]古希腊社会中,大部分女性处于社会边缘,她们是被父权制忽视的群体。然而,她们却很少起来反抗,原因是父权制下的中心文化、思想意识对女性的统治和压迫,使女性将男性的思想意识进行内化,从而没有察觉到自己所受的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