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 交往、对话与社会和谐
- 安世遨
- 1384字
- 2025-04-07 14:34:47
对话理论研究是笔者毕生的学术追求。前期研究已经完成了对话理论在教育领域的“二重奏”——大学生对话管理和对话教育管理范式。本书则是笔者关于对话理论在社会领域建构的又一探索。本书致力于将交往与对话相结合,探索社会理性发展与和谐繁荣之道。
交往、对话与社会和谐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交往与对话的关系上,二者具有很多相似、共同之处,但又各有不同的意义。对话是一种交往,但交往不一定是对话。交往在形式,对话重实质。对话中的往来互动关系在形式上就体现为交往。交往是一种形式上的对话,在交往中可能存在实质性的对话或一定程度的实质性对话,也可能完全没有实质性对话,徒有往来对话之形。交往侧重于自然形态,对话则着重于主动行为。交往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乃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往来关系的自然存在状态,对话则强调的是一种内生性的意向,特别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意向行动,体现的是一种作用机制、有机关系和生成状态。对话能够使交往深化和具体化,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交往效果和目标。因此,有效的交往离不开对话,有效交往的本质和核心在对话。在交往与和谐的关系上,交往可能带来和谐,也可能产生冲突,而和谐的状态需要合理的交往去保障。真正的和谐是一种动态平衡,维持这种动态平衡的内在动力机制就是合理有效的交往。没有交往的封闭隔绝状态最终必然走向死亡,没有交往的结构是一种死的结构,从而失去和谐的生机与生命。解决冲突需要有效的交往,普遍交往则指向和谐。在对话与和谐的关系上,持续不断的对话能够不断地消减和解决矛盾与冲突,从不和谐逐步趋向和谐,从较低程度的和谐走向较高程度的和谐。交往与对话是社会和谐的内在动力机制。
本书所说的“对话”坚持广义立论、狭义立足的原则。在狭义上,对话是指人们之间以语言为中介,以理解为核心而进行的沟通、互动关系与状态。在广义上,它泛指宇宙万物之间的一种交换、依存、共生、互动关系与状态。它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这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对话,也发生在人与物之间,就如“人与自然对话”“人机对话”等,还发生在物与物之间,如计算机系统对话程序、“生态对话”等,自然万物之间就是一幅生动的对话图景。“广义立论、狭义立足”就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出发,延伸到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对话共生关系。在形式上,对话是指一种往来互动、对等关系。尤其是语言上有问有答,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上的对话。在实质上,对话是指一种平等主体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影响、互有吸收的关系。真正的对话是形式与实质的统一。对话还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四位一体本性,是四者的有机统一。对话的四位一体本性使之达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度,彰显出对话的博大精深和无与伦比的价值。这是理解全书理论建构的前提和基础。
本书致力于研究和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普遍规律。它立足于现实的问题,面向未来的发展,致力于体现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与趋势,它适用于一切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对于世界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及后发民族与地区寻求社会和谐与永久持续发展、顺利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笔者认为,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都应经受四个方面的原则和标准检验,即自然逻辑、历史趋势、普遍人性和道德理性。笔者也正是按照这四个原则和标准来检视本书的思想与观点的,并力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一点自己的知识和理性。
安世遨
2019年11月于贵阳花溪贵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