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与学生发展
- 吴红斌
- 1499字
- 2025-04-07 16:55:09
序言1
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就在进行着重大的变革和重构。在20年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由以学科教育为主、以学术型研究型大学为牵引的单一系统逐步分化出新的轨道——以产教融合、校企结合方式培养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新轨道,高等教育呈现双轨系统。大专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研究生教育,成为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过去的10多年进行了持续研究。从2009年开始,我们就特别关注大专层次院校是如何从“普通本科的压缩式饼干”脱胎换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项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的重大项目支持。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围绕项目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了系列文章,探讨高职院校的组织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毕业生素质能力变化以及三者间的关系。
2010年后,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变。2013年上半年,教育部有关领导明确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和应用型院校建设就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2015年底,作为负责人,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AIA150008)。在课题研究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是判断这些高校是否真转型的试金石;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在于产教融合和校企结合平台与机制的建设;要把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建立在产教融合和校企结合的基础上,必须进行高校的组织制度变革,以组织制度变革引领和支撑培养模式变革;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能力与素质的变化以及就业情况的改善,既是转型结果,也是判断转型效果的重要依据。地方高校转型是系统性变化,既可以从组织制度角度开展研究,也可以从学生发展角度开展研究,还可以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开展研究。长期以来,这三个研究角度是分离的,而要真正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研究透,就需要把这些研究角度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研究团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和研究路径——坚持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问卷调查和定量研究。从2015年开始,我们研究团队每年都会选择一些省份进行重点调研,开展田野调查,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案例研究,在案例研究基础上再进一步开展问卷调查。其间,2016年和2017年,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型问卷调查,针对地方高校的组织转型和学生发展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吴红斌是我指导的硕博连读研究生,在读期间,红斌参与了我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是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他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基于2016年5~6月全国范围的大型调查问卷完成的,也是课题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红斌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研究设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目前,国内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还相对缺乏,红斌以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完成的著作,尽管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但专著的出版,可在学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特别希望有更多的学界同仁能够关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和应用型院校建设的重大实践,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并以扎实的研究成果更有效地指导实践。是为序。
郭建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