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转变观念[1]

仉建涛[2]

编者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大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的重要成果。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着重思考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观念的转变;二是顶层设计的完善;三是具体措施的落实;四是让生态文明之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大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的重要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015年4月25号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为明确地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

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笔者认为应当着重思考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发展观念的转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伴随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类选择一味地影响和改造自然,甚至违背自然规律以使自然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而人类群体作为物质的存在,必然是不可割裂地从属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一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也都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之内发生和进行的,所以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因此,必须转变“战天斗地”的粗放式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其二,顶层设计的完善。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意见》明确指出:“加强顶层设计与推动地方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可以从完善官员考核体系、扭转传统政绩观入手,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指标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以逐步转变地方政府唯GDP增长的盲目发展倾向,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把生态文明建设蓝图逐步变为现实,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其三,具体措施的落实。《意见》强调要从国土空间开发、绿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需要科学论证、积极上马一批对于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建设项目,如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风沙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市生态建设、农田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作为保障条件,《意见》同时强调一方面要从健全制度体系入手,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补偿、责任追究等制度,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监测和监督执法,为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措施的具体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其四,让生态文明之理念深入人心。《意见》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经济社会生活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乎每一个人的福祉,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绿色价值观,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必须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必须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


[1] 原载于《“三化”协调发展》2015年第9期。

[2] 仉建涛,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