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临朝听政!

“肃静!肃静!”

眼见殿内乱作一团,霍光又并未及时出言喝止,身为丞相的田千秋只得被迫站出来维持秩序。

然而就与此前的“盐铁之议”一样,他那苍老沙哑的声音与“不粘锅”的气势依旧无法有效的控制局面,反倒如同河流入海一般融入其中,无形中壮大了轰乱之势。

“肃静!”

终是霍光一声低吼,使得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桑公。”

霍光随即转过身看向桑弘羊,正色说道,

“若此良策确是出自陛下,的确可见陛下天资英睿,已显明君之相。”

“然陛下尚不及加冠之年,又无理政经验,若操之过急恐怕揠苗助长,先帝命我效周公故事辅佐陛下,此我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依照《周礼》,加冠才是成年的标志,天子也要在加冠之后才可亲政。

而同样依照《周礼》,男子二十而冠,士人如是,天子亦如是。

不过事无绝对,出于各种各样的政治原因,先秦时期便有各国诸侯王提前加冠亲政的先例。

事实上为了满足婚姻条件,如今大汉的许多世家子弟刚年满十五就已经提前行了冠礼,与年满十五就可以行笄礼的女子成婚。

“老夫已经算过,只需再过九月,陛下便已年满十五。”

桑弘羊迎着霍光的目光,也道,

“春秋有楚成王十五加冠亲政,成为春秋早期楚国中兴之主。”

“大将军既效周公故事,当闻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而如今再过九月,便也正好到了大将军辅政的第七个年头,大将军彼时致政陛下,正与周公故事相合,岂非亦可借此一事成就一番美谈?”

光听这话,显然还是桑弘羊的准备更充分一些。

霍光临场应变,终归还是落了一些下风,言语之间已经被桑弘羊的引经据典逼到了墙角。

不过他又怎会轻易受到压制,当即将明显也始料未及的上官桀父子扯了进来:

“此事事关重大,尚需从长计议,怎可听凭桑公一家之言,上官将军亦是先帝钦点的顾命大臣,不知上官将军对此事有何见解?”

如今朝堂早已形成了类似于三国鼎立的局面。

霍光最强,上官桀其次,桑弘羊最弱。

此前为了制衡霍光,上官桀与桑弘羊的确走得更近一些,在许多事情上甚至有所合作。

但合作也是建立在对双方都有利可图的前提之下。

如今桑弘羊忽然掀了桌子,同样在辅政过程中获利不少的上官父子必然也会产生相同的担忧,又怎会让桑弘羊轻易如愿?

何况霍光此前举荐桑弘羊的儿子桑迁拜了光禄勋,又给几名桑氏子弟安排军职。

这可不仅仅是信守承诺那么简单,亦是他的离间之计,为的就是离间桑弘羊和上官桀之间的关系,令其互相猜疑顾忌。

如今这离间之计,也该发挥些作用了……

“这……”

上官桀如今掌握的信息十分有限,一时之间也拿不定主意。

支持霍光,那必然不可能。

霍光作为他最大的政敌与威胁,霍光越是反对,就越是说明这件事对他不利,就算不用脑子去想也必然不能让他得偿所愿。

可是支持桑弘羊,也同样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桑弘羊最近太过反常,他非但不声不响便从霍光手中抠出了一个光禄勋和一些军职,就连这么大的事他居然也没有与自己通过气,直接就在朝堂上单干了起来。

桑弘羊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果决,这么能干,这么有魄力了?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现在桑弘羊已经不再将他视作盟友,那么此刻他也不能继续站在桑弘羊这一边,免得被当了枪使,赔了夫人再折兵……

慢着!

这该不会也是刘弗陵的意思吧?

所谓利大者疑,此事一旦成了,获利最大的自然非刘弗陵莫属。

上官桀忽然想起昨日从孙女上官婵那里探来的消息:小皇帝如今对霍光已心有不满,时常在私底下数落霍光的不是……

这就对了!

小皇帝终于还是长大了,开始反抗霍光专擅朝政了!

虽然尚不明白小皇帝究竟用什么手段收买了桑弘羊,竟能让他像变个人一般替其卖命,但这何尝不是一个削弱霍光的好机会?

只不过……

小皇帝宁愿找桑弘羊密谋,也没来找已是皇室外戚的上官家,说到底还是不信任上官家。

如此情形之下。

我若现在配合桑弘羊,岂不就等于将专美于前的机会让给了桑弘羊,成事之后刘弗陵怎会记得上官家的功劳?

何况如今兵权握在霍光手中。

小皇帝与桑弘羊如此激进,万一将霍光逼急了起兵造反,霍光也必然不会饶过上官家。

如此失败的风险,上官家要一同承担,成事之后的首功,又与上官家无关,都将我上官家当无关紧要的冤大头了么?

既然如此,我上官家又怎能坐以待毙?

今日我就拿出个态度来给诸位瞧瞧,也让诸位知道上官家的分量!

于是上官桀上前一步,做出一副和事老的姿态笑道:

“老夫以为,大将军与桑公所言各有各的道理,老夫亦是也不知该如何评判……”

眼见霍光和桑弘羊都蹙起眉头,想再说些什么。

“不过!”

上官桀紧接着又拔高了声调,

“若是二位能够折中一下,两难便可自解。”

“上官将军的意思是……”

霍光、桑弘羊与满朝文武届时面露疑色。

“不如先奉陛下临朝听政以求过渡。”

上官桀笑呵呵的道,

“如此一来可不必等到加冠之后,陛下亦可快速积累理政经验,避免揠苗助长;二来亦成全了大将军效周公故事之名,成就一番千古美谈。”

“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我如今另辟蹊径,这专美于前的从龙之功自然就是我上官家的了。

何况听政不似亲政那般绝对,倘若有一天霍光倒了,轮到我上官家上位时,上官家亦不必束手束脚,才可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