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医36年,我深深地体会到住院医师的培养与训练极其重要。 年轻医生成长有几种能力不可或缺,首先是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思路,缜密的思维,是好医生的基本条件,有些医生手很巧,手术机会也不少,可就是成不了“大医”,是因为思维不清,没有章法,外科医生做手术是用脑子做而非仅仅是手,即思维方式决定成败。其次是洞察力,看病犹如侦探福尔摩斯破案,从病人几句语言表达里,从检查的蛛丝马迹里发现异常,理清头绪,作出诊断,细节决定成败,敏锐的洞察力是医生的基本功,仅靠各种先进仪器成不了“大医”。第三是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也是医生的基本功,各种汇报,做老师,带教学,包括病例报告会,得会讲,讲课与表达其实是很需要艺术的,准备工作细致入微,幻灯片制作精益求精、图文并茂,衣装得体大方,谈吐优雅,不卑不亢,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事情表达清楚,不拖沓冗长,也不浪费时间和机会。第四是沟通能力,包括医患沟通,也包括医医之间,医护之间,医与行政人员,医与社会各层级之间,医道存在于复杂社会里,沟通能力强,交流艺术好,此人情商高,人缘好,纠纷一定会少,现在做事都需要合作,那就需要沟通。当然,切忌“虚头八脑”,诚实守信是本分!第五是学习能力,年轻医生得会学习,会从文献和网络上吸取知识,更要会向身边的人学,医、护、技,还有患者都是医生的老师,会学才会进步快。最后是自我总结与成长的能力,医生是经验之谈,实际临床工作纷繁,病情复杂多变,经常令我们陷入谜团,难以识别。靠积累,靠自己不断总结提高,用心做事,用脑思考,用情沟通,韧劲儿十足,那离成“大医”者不远也。病例讨论会则是住院医师成长的平台和基础,成就“大医”的起始!

我从2010年12月受命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百年同仁,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眼病患者达百万人次,不乏各种疑难杂症,罕见眼病在同仁都不一定罕见,而且眼科各亚专业齐全,专家云集,有必要策划组织具有同仁眼科特色的临床病例讨论会。

自2011年第一届同仁眼科论坛——秋季临床病例讨论会开始,10年来我们已经成功组织了19届临床病例讨论会,一直秉承的宗旨是:“搭建交流平台,增进相互友谊,培养诊疗思维,交流学术经验”。每次我们都是从全国各地选送的众多病例中精心挑选出20份疑难病例。这些病例涵盖全眼科领域,既有罕见疾病,又有临床上容易混淆、误诊误治的疾病。每年的春秋两季临床病例讨论会都是高朋满座、大咖云集,台下座无虚席,好评如潮,影响深远,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有口皆碑的学术会议,并引领了临床病例讨论的潮流。

最重要的是每次都邀请到一批国内知名教授担任点评专家,分别对各个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专业问题,从临床症状、影像检查、其他辅助检查等方面给大家指点迷津,融入了他们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功底,缜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治学态度,宽广的知识面,让听者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论坛真正形成“生动活泼、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尤其是每一届惠延年教授和马志中教授的到场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届论坛的结尾都是由马志中教授作总结,他的风趣、精辟、独到又富有哲理的总结总会把论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成为同仁眼科论坛的点睛之笔。

值此同仁眼科论坛第20届临床病例讨论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从既往讨论的400余个精彩病例中挑选了49个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病例,结集出版,希望这些病例为更多的临床医生提供借鉴,训练诊疗思维,拓展广大眼科医生的视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这也是举办临床病例讨论会的初衷。

感谢汇报病例的各位同道和指导专家,也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各位编辑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编辑出版工作。

也希望这本《同仁眼科疑难病例精析:同仁眼科临床病例讨论会1》出版以后,请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我们将继续推出续集。

魏文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2022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