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调查研究显示,产后女性都需要及时、系统的产后营养、母乳喂养、产后运动以及产后疾病防治等相关的健康指导。近几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数超过一千万。新生儿人群、产妇及其中高龄高危产妇的增加、产后再生育能力的保护以及中国家庭消费的不断升级,使得社会对产后康复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高龄高危产妇参与产后康复的主动性更为强烈,她们及其家属积极的产后康复意识也推高了对产后康复服务的需求和要求。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加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中国面临各种卫生与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2021年6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国残联等八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 (国卫医发〔2021〕19号),也明确提出,康复医疗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对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增加康复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康复医疗服务能力,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健康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健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康复医疗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康复医疗领域改革创新,推动康复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2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促进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康复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人民群众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复医疗服务。
产后康复是康复医疗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虽然2013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发布了《产后母婴康复机构行业管理与服务指南》,2020年4月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修订颁布《江苏省产后康复服务规范(2020版)》,两者在规范、界定产后母婴康复机构的组织架构、服务体系和运营内容方面给予了一些方向性指引,但是这些文件缺乏全国性的指导意义,在基层产后康复服务上不具有具体的指导性,而且在规范服务的系统性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行生殖健康服务”。作为生殖健康服务中的产后康复是生殖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的大背景下,从事产后妇女康复工作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或从业服务人员,需要更好地掌握女性产后康复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康复技术,充分利用循证医学证据,及时跟进学科前沿,促进和指导产妇尽早全面康复。这是母婴健康的重要保障,是降低产妇及新生儿相关疾病发生率的干预手段,是“三孩”生育政策后女性再生育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一、产后康复的定义
产后康复是指在全面检查和评估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理念和手段,对分娩和流产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干预,包括对损伤、营养、心理、感染、护理、母乳喂养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的咨询、指导、康复训练,以及疾病的防治,以满足产妇及其家庭的健康需求,并使产妇逐步康复到接近孕前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产后康复是一个整体概念,横向上包括女性多个系统的综合协同康复,在时间纵向上包括消除或减轻妊娠、分娩、产褥期异常,以及年龄增长给女性带来的身心异常和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等。产后康复是多学科的密切合作,从事产后康复的服务人员要具备多种医学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组成产后康复团队密切配合,在康复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深化产后康复技术和理论,并积累循证医学证据,为产后康复事业的发展不断求索,以更好地保护产妇的健康,提高母婴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二、妊娠及分娩对女性的影响
妊娠及分娩对女性的身心都会带来深刻影响,在产后的这个特殊时期,应该及时评估女性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疾病状态,尽早引入科学的干预措施,促进产妇群体的主动康复。尤其是我国生育政策已做出调整,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在新的生育政策背景下,每次生育后,产妇的及时康复既是保护产妇健康的有力措施,也是保护好产妇的生育能力,为再次生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必然。
从病理生理的角度,妊娠和分娩可能会导致部分女性生殖系统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如耻骨联合分离、盆底功能障碍和泌尿系统损伤等,在产褥期可能发生各种乳腺疾病、产后疼痛、产后营养失衡、产后心理异常以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产后的一些盆底损伤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康复,还可能逐步发生或加重各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一些研究表明女性中,5%~15%有慢性盆腔痛,产后妇女是慢性盆腔痛高发人群;一些调查表明30%女性可能有女性盆腔器官脱垂;6%~31%女性会发生产后尿失禁;产后营养代谢性异常的女性也越来越被医学界重视,国内的研究发现近年来产后42d体重异常滞留比例偏高,在产后4~8个月,有50%左右的哺乳女性体重滞留。还有研究表明在产后1年,中国女性的平均体重滞留超过5kg的比例高于其他国家;另外,妊娠和分娩也会引发女性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抑郁和焦虑,大约12%的女性会在怀孕期间某个时候经历抑郁和焦虑。在产后第1年,15%~20%的产妇仍然会受到抑郁和焦虑的影响。在产后这个特殊的时期,临床医生、康复专家和护理团队等所有康复服务人员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帮助产妇(也包括婴儿)解决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问题。
三、产后康复服务的现状
产后康复作为交叉和融合领域处在重要的发展时机。2005年起国内一些社会机构开始把眼光聚焦在产后人群上,中国出现了第一批产后康复机构,主要是月子会所或月子中心等,但其服务的规范性一直备受争议;2008年开始,一些企业开始引进和研发产后盆底康复器具,并在国内推广,但以设备为主导的产后康复技术不具备产后康复服务的系统性和整体观;2010年以来,部分妇产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开展以盆底电生理刺激为主的盆底康复服务,但由于科室建设和人员配备缺乏指导,不同机构的服务水平不一,缺乏前瞻性和多学科协同服务的综合康复理念。目前在母婴保健服务机构数量逐年递增的行业发展势态下,对于产后康复相关学科系统化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与滞后,仅由少数服务机构开展的产后康复服务探索已经不能满足全部的产后妇女健康要求。目前已有的产后康复规范与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产后康复行业的健康发展需求,也不利于为广大产妇提供更科学的、基于循证医学的产后康复服务。产后康复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且专业性极强,虽然广大产妇迫切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产后康复服务,但由于目前产后康复技术和服务覆盖范围的限制,有相当部分的产妇身心康复需求仍得不到满足,有的地方供需严重失衡。
中国康复医学会产后康复专业委员会的前期调研发现,目前产后康复领域有几个现状值得关注:一是目前产后康复服务大部分由社会上的产后康复机构完成,他们的服务缺乏规范性,水平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会对产妇造成二次伤害。二是医疗机构的产后康复服务开展得较少,即使已经开设了产后康复服务的医院,开展的项目也大多局限在盆底康复和母乳喂养指导,而对乳腺保护、形体恢复、生殖整复、心理干预、泌尿系统修复等缺乏系统性的规范服务。近几年虽然一些不同级别医院开展了产后康复服务,但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服务供给量非常有限,一些基层综合性医院和妇幼医疗服务机构甚至是以个别企业指导为主在开展产后康复服务。虽然有更多的医院或妇幼机构计划开展产后康复服务,但是由于缺乏规范的指导,产后康复科室的建设不完善,产后康复的相关临床、科研及教学活动没有很好的开展,在内部康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有诸多困难,也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康复服务人员普遍反映其产后康复知识不系统,缺乏权威的指南和教材,也缺少对专业人员的系统培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健康服务机构的产后康复服务事业的发展。三是产后康复相关的科学研究较少,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产后康复理念、共识、指南及标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指导。四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关于产后康复的科普工作刚刚起步,虽然需求巨大,但供给远远不足,也缺乏产后康复科普宣传人才。
四、产后康复的需求巨大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90后”甚至“00后”逐渐成为孕产主力。一方面,产妇产后康复的意识逐渐增强,主动寻求最佳产后康复措施的需求逐渐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开,出生人口稳定在较高水平,2019年全国新出生1 460万人,产妇家庭人数规模达2.8亿左右。而中国经济社会水平持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加上女性健康意识的不断加强,家庭对女性健康的日益重视,产妇和家庭对产后康复的认可度和投入也逐年增强,以及社会对产后康复服务的总投入也将稳步增长。尤其是普遍“三孩”生育政策后,再生育的母亲增多,高龄高危孕产妇也相应增加,对产后康复的技术及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质的产后康复服务可以有效减少尿失禁、子宫复旧不良、哺乳障碍、各类疼痛症、产后抑郁等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女性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群众对健康和幸福的获得感。很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目前产后康复的巨大需求和服务的规范性、广泛性及公平性的矛盾仍然突出,因此培养产后康复人才,规范现有的产后康复服务,研发新的产后康复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助力产后康复服务等势在必行。
五、产后康复服务的未来与展望
现实中产后康复的巨大需求反过来又促使产后康复的理念和技术的快速发展。20世纪以来,生物学的进步也给未来的产后康复带来更美好的前景,将现代医学的预防性、预测性、个性化及参与性的理念应用到产后康复服务中,这种多维度的精准产后康复能更好地保护产妇的生育力,提高她们的生殖健康水平,也能更好地为最新的国家“三孩”生育政策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也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在服务对象众多的产后康复领域,“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全程健康管理模式将进一步给产后康复的服务理念、模式和行业规范带来新的机遇。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进步也给产后康复的技术带来快速、有序发展的可能。众多新兴技术引入产后康复,如产后营养与心理康复、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生殖整形技术以及新的产后子宫和膀胱等器官脱垂修复技术将使得产后整体康复更深入人心,能很好解决组织(如盆底肌)损伤后的修复、产后塑形、盆底障碍性疾病防治和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康复等问题。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中西医并重,中医药在产后康复中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中医辨证施治和中医康复手法技术等在产后康复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是多学科专业技术的融合和跨界学科整合的具体体现。产后康复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后康复理念的不断更新,将服务于越来越多的产妇,保障母婴健康,真正为预防女性生殖健康疾病、维护生殖健康,以及保护女性再生育能力保驾护航。
(邹 燕 罗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