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颈部影像诊断基础:颈部卷
- 罗德红 张水兴 韩志江主编
- 6769字
- 2025-03-14 23:16:30
第二节 颈部解剖
颈部以脊柱颈段为支架,介于头部、胸部和上肢之间。前部正中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颈段;两侧纵行排列着大血管和神经;颈根部有胸膜顶和肺尖及往返于颈部、胸部和上肢之间的血管和神经。颈部各结构之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形成筋膜鞘和诸多筋膜间隙。颈部肌肉在脊柱后方分布较多且粗大,可使头颈部灵活运动,并参与呼吸、吞咽和发音。颈部淋巴结丰富,多沿血管和神经排列,肿瘤转移时易受累。
(一)境界及分区
颈部分为固有颈部和项部。以斜方肌前缘和脊椎颈段前方为界,前半部为固有颈部(通常所指的颈部),后半部为项部。
颈部以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为界,又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
(1)颈前区:
上界为下颌骨下缘,内侧界为颈前正中线,外侧界为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前区又以舌骨为界,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舌骨上区包括颏下三角和左、右下颌下三角;舌骨下区包括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
(2)胸锁乳突肌区:
为胸锁乳突肌所占据和覆盖的区域。
(3)颈外侧区:
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中1/3上缘之间。肩胛舌骨肌将颈外侧区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三角(大窝)(图1-2-1)。

图1-2-1 颈部分区
(二)表面解剖
1.体表标志
(1)舌骨:
舌骨体平颏隆凸下缘,后方平对C3、C4之间的椎间盘。在舌骨体两侧可扪到舌骨大角,是寻找舌动脉的标志。
(2)甲状软骨:
位于舌骨下方,上缘平C4,前正中线上的前角上端向前上突起形成喉结。颈总动脉约于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分为颈内、颈外动脉。
(3)环状软骨:
位于甲状软骨下方。环状软骨弓两侧平对C6横突,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也是计数气管软骨环和甲状腺触诊的标志。
(4)颈动脉结节:
即C6横突前结节,颈总动脉行经其前方。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平环状软骨弓处将颈总动脉压在该结节上,可以暂时阻断血流,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5)胸锁乳突肌:
是颈部分区的重要标志,其起始端两头之间称为锁骨上小窝,位于胸锁关节上方。
(6)锁骨上大窝:
位于锁骨中1/3上方,窝底可触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和第1肋骨,臂丛穿经此窝。
(7)胸骨上窝:
位于胸骨柄上缘的皮肤凹处,在窝内可触及气管的颈段。
2.体表投影
(1)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
自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右侧至胸锁关节、左侧至胸锁关节稍外侧的连线,即两动脉的投影线,甲状软骨上缘是两者的分界标志(图1-2-2)。
(2)锁骨下动脉:
右侧相当于从胸锁关节、左侧自锁骨上小窝向外上至锁骨上缘中点画一向上弧线,其最高点距锁骨上缘1cm(图1-2-2)。
(3)颈外静脉:
位于下颌角至锁骨中点的连线上,是小儿静脉穿刺的常用部位(图1-2-2)。
(4)副神经:
为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上1/3交点处,至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点处的连线(图1-2-2)。
(5)臂丛:
自胸锁乳突肌后缘中、下1/3交点处至锁骨中、外1/3交界处稍内侧的连线。
(6)神经点:
是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图1-2-2)。
(7)胸膜顶及肺尖:
位于锁骨内1/3上方,最高点距锁骨上方2~3cm。

图1-2-2 颈部浅层结构
(三)颈部的筋膜及间隙
1.颈部的筋膜
颈部的筋膜分浅、深两层,其中浅层筋膜即皮下结缔组织。深层筋膜又称颈深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层筋膜及颈阔肌的深面。各部筋膜厚薄不一,呈圆桶形围绕颈、项部诸肌肉和器官结构,并在器官、血管、神经周围形成筋膜鞘及筋膜间隙(图1-2-3)。颈深筋膜又分为浅、中、深三层。
(1)浅层:
颈深筋膜浅层是颈部项韧带和C7棘突骨膜的延续,围绕整个颈部形成完整的包套层,称封套筋膜,包绕肌肉、腺体并形成间隙,上方附着于枕外隆凸、上项线、乳突底、颧弓和下颌骨下缘,前中部附着于下颌骨、舌骨,下方附着于肩峰、锁骨和胸骨柄。在项部包绕斜方肌,颈部包绕胸锁乳突肌及舌骨下肌群,在下颌下三角和腮腺区分为两层,形成的间隙分别包绕下颌下腺和腮腺。在前正中线处与对侧融合,构成颈白线的一部分。
平舌骨平面将该筋膜分为舌骨上部和舌骨下部。在舌骨上部此筋膜覆盖口底,包绕下颌下腺形成该腺体的被膜后继续向上走行分为浅、深两层。浅层附着于下颌骨,并向上包绕腮腺形成腮腺筋膜,继续向上延伸至茎突,形成茎突下颌韧带;深层越下颌骨深面附着于下颌舌骨线,并向内上延伸至颅底形成颊咽筋膜,位于咽壁外面,椎前筋膜之前。在舌骨下区,其向下在胸骨柄上缘再分两层附着于胸骨柄前、后缘,形成胸骨上间隙,向外附着于锁骨及肩峰。

图1-2-3 颈筋膜及筋膜间隙(横断位)
(2)中层:
中层又称内脏筋膜,位于舌骨下肌群的深面,包绕颈部脏器。此层筋膜在气管和甲状腺前方形成气管前筋膜和甲状腺假被膜囊。两侧形成颈动脉鞘,后上部形成颊咽筋膜。
1)气管前筋膜上方附着于舌骨、甲状软骨斜线和环状软骨弓,向下越过气管的前面和两侧进入胸腔,至上纵隔与纤维心包融合。该筋膜层为甲状腺提供了一个纤薄的筋膜鞘,在环状软骨外侧面的部分增厚,使甲状腺固定于喉部,称为甲状腺悬韧带。气管前筋膜向两侧与颈深筋膜封套层和颈动脉鞘合并。
2)甲状腺假被膜囊包绕整个甲状腺,前部筋膜致密结实,后部薄弱。故甲状腺肿大时,多趋于向后方扩展,绕气管和食管的两侧甚至其后方。
3)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及神经周围形成的血管神经束鞘。上起自颅底,向下连续于纵隔,周围借疏松组织与颈筋膜的浅、深层相融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淋巴结等。
4)颊咽筋膜上部覆盖咽壁的后外面和颊肌的外面,上方附着于颅底,向下形成食管后方的筋膜并随食管进入后纵隔。
(3)深层:
深层即椎前层,又称颈深筋膜深层,覆盖在椎前肌和椎体的前面。向上附着于颅底,向下延伸入后纵隔,在T3平面与前纵韧带相融合,两侧覆盖前、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等构成颈后三角的底,向后与颈后部肌膜相延续。臂丛神经干和锁骨下动脉穿出斜角肌间隙时,此层筋膜延伸至腋窝,形成腋鞘。此外,交感干及膈神经也位于此筋膜的深面,而颈横动脉、静脉则行于前方,为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标志层。颈淋巴结清扫术是在椎前筋膜的浅层进行。
2.颈部的筋膜间隙
(1)胸骨上间隙:
胸骨上间隙又称Burn间隙,位于胸骨上方。封套筋膜于胸骨柄上缘3~5cm处分为两层形成该间隙,内有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颈前静脉下段及连接两侧颈前静脉的颈静脉弓、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2)锁骨上间隙:
锁骨上间隙是封套筋膜在锁骨上方分为两层所形成。
(3)气管前间隙: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之间,向下通上纵隔,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小儿有胸腺上部。感染常由食管前壁穿孔或经咽后间隙扩散入气管前间隙,此间隙感染、出血、气肿可波及上纵隔。前纵隔的气肿也可沿此间隙延至颈部。
(4)舌骨上间隙:
舌骨上间隙位于舌骨上方,深筋膜浅层与下颌舌骨肌之间,与舌下间隙相通。间隙内发生感染或积液时,可蔓延至额下区、下颌下区或深部内脏间隙。
(5)咽后间隙:
咽后间隙亦称为内脏后间隙,其下部也称食管后间隙。此间隙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在后正中缝处,被细薄的翼状筋膜将咽后间隙分隔为左、右互不相通的间隙。故咽后间隙的脓肿常位于咽后壁中线的一侧,感染可向下蔓延,达后纵隔间隙,亦可波及颈动脉鞘及咽旁间隙。
(6)椎前间隙: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部与椎前筋膜之间。此筋膜自斜角肌间隙起始,向下包绕锁骨下血管和臂丛,延续至腋腔,形成腋鞘。颈椎结核所致寒性脓肿常聚集于此间隙,向下蔓延可至后纵隔,向两侧可经腋鞘沿锁骨下血管及臂丛蔓延至腋窝。脓液可积于咽后壁的中部,借此可鉴别咽后间隙脓肿。
(7)血管神经间隙:
血管神经间隙由颈深筋膜中层所形成,亦称颈动脉鞘间隙。鞘内包含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感染可来自上方的咽旁间隙,并沿血管周围疏松组织扩展至前纵隔。其前壁与气管前筋膜延续,覆盖颈内静脉表面的筋膜较薄,覆盖颈总动脉的筋膜较厚且致密。浅面被胸锁乳突肌覆盖,并有肩胛舌肌跨越,鞘的前外侧或后内侧有颈袢、甲状腺上动脉及汇入颈内静脉的甲状腺上、中静脉。鞘的后方隔以椎前筋膜与颈椎横突、颈椎前诸肌及颈交感干相邻。鞘的内侧有咽、食管颈段、喉、气管颈段及甲状腺侧叶。
(四)颈部血管
1.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右侧起自无名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两侧颈总动脉经胸锁关节后方,在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沿气管、喉外侧斜向后上走行,至甲状软骨上缘平面,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外侧有颈内静脉,两者的后方有迷走神经,三者被包裹于颈动脉鞘(图1-2-4)。
2.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分出后,开始于颈外动脉后外侧上行,继而转向颈外动脉后内侧,垂直向上达颅底,经颈动脉管入颅中窝,主要分布于脑和视器。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图1-2-4)。
3.颈动脉体和颈动脉窦
颈动脉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接于动脉壁上,属化学感受器,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颈动脉窦为颈内动脉起始处膨大部分,其内有特殊的感觉神经末梢,属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即引起颈动脉窦扩张,刺激压力感受器,自中枢发放神经冲动,通过中枢反射性地引起心率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起到降压作用(图1-2-4)。
4.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自颈总动脉发出后,最初位于颈内动脉的内侧,继而转向其外侧,向上经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深面上行,至下颌颈平面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颈外动脉自下向上发出的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等(图1-2-4)。
5.颈内静脉
颈内静脉起于颈内静脉孔,为乙状窦的延续,出颅后进入颈动脉鞘,最初位于颈内动脉的后方,继而位于其外侧,沿颈总动脉外侧下行,下端与锁骨下静脉会合后形成无名静脉。在舌骨大角稍下方,颈内静脉接受面总静脉、舌静脉等属支,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接受甲状腺上静脉属支(图1-2-4)。

图1-2-4 颈部的动脉和静脉
(五)颈部神经
1.颈丛
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的前方,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颈丛发出皮支和肌支,皮支主要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等,这些神经分布于枕部、耳郭周围、颈前部、锁骨区等皮肤。颈丛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出,颈部手术时以此点可作神经阻滞麻醉。颈丛肌支发出颈神经降支及膈神经等,支配颈深部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肌。
2.膈神经
由颈丛肌支发出后,自前斜角肌上端外侧沿该肌前面下行至内侧,然后于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胸腔。膈神经受损后主要表现为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膈神经受刺激时,可发生呃逆。
3.臂丛
由第5~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的前支组成,在斜角肌间隙穿出后,形成上、中、下干,各干又分前支和后支。上干和中干的前支形成外侧束,下干前支形成内侧束,三个干的后支合成后侧束。三束在锁骨中点处共同进入腋窝,并从内、外、后围绕腋动脉。臂丛的主要分支有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这些神经分布至胸、肩、颈和上肢的皮肤及肌肉。臂丛在锁骨中点上方比较集中,而且位置较浅,临床上常以此点作臂丛传导阻滞麻醉。
4.迷走神经
自延髓后外侧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后,在颈动脉鞘内于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间的后侧下行,在舌骨大角处发出喉上神经,喉上神经分为内、外两支。内支与喉上动脉同行,穿甲状舌骨膜入喉,管理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感觉;外支细小,支配环甲肌。迷走神经继续下行,进入胸腔后发出喉返神经,两侧喉返神经路径不同。右喉返神经在迷走神经干跨越右锁骨下动脉前方处发出,向下后方勾绕右锁骨下动脉上行,返回颈部;左喉返神经在左迷走神经干跨过主动脉弓前方时发出,绕主动脉弓下后方上行,返回颈部,然后双侧喉返神经再折向上沿气管-食管沟上行,在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内肌及管理声门裂以下的喉黏膜感觉。
5.副神经
由颅根和脊髓根组成,颅根经颈静脉孔出颅后组成副神经的内支,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根出颅后组成副神经的外支,先在颈内静脉的前外侧下降,继而在胸锁乳突肌深面下行,在其后缘近中点处穿出,并沿颈深筋膜浅层与椎前筋膜之间斜向下外,达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支配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副神经周围有淋巴结包绕。
6.舌下神经
由舌下神经核发出,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在迷走神经外侧,颈内动脉、静脉间下行,继而绕过颈内、外动脉表面向前,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下颌下间隙,在下颌下腺深面向前上走行,分布于舌,支配全部舌内肌及部分舌外肌。当一侧舌下神经受损,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同侧舌肌萎缩。
7.颈部交感神经
位于颈动脉鞘的后方,颈椎横突的前方,每侧有上、中、下三个交感神经节。颈上神经节最大,呈梭形,位于C2、C3横突的前方,其主要分支有颈内动脉丛。此丛伴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在颈动脉管内口处,颈内动脉丛发出岩深神经,经翼管达翼腭窝,进入翼腭神经节,在节内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随神经节的一些分支分布到口、鼻黏膜的腺体及血管。在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丛还发出分支穿过眶上裂进入眼眶,支配瞳孔开大肌、上睑提肌和下睑提肌等。
颈中神经节最小,常缺如,位于C6横突的前方。颈下神经节形状不规则,位于C7横突和第1肋软骨之间的前方,颈动脉的后方,常与第1胸节合并为星状神经节。当外伤、肿瘤等损伤或压迫颈交感神经节时,可出现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表现为上脸下垂、瞳孔缩小及患侧的面部血管扩张和无汗。
(六)颈部肌肉
1.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斜形位于颈部两侧,胸锁端分别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内1/3处,会合后斜向后上方止于乳突外侧和上项线外侧部。其浅面有颈外静脉斜行向下,深面有颈动脉鞘。此肌受副神经和第2颈神经前支和第3颈神经前支的支配。一侧肌肉收缩可使头向同侧倾斜,面部转向对侧,两侧肌肉收缩可使头后仰。
2.舌骨上、下肌群
(1)舌骨上肌群:
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与下颌骨之间,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颏舌骨肌。舌骨上肌群的作用:当舌骨固定时,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能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吞咽时,下颌骨固定,舌骨上肌群收缩上提舌骨,使舌升高,推挤食团入咽,并关闭咽峡。
1)二腹肌:
在下颌骨的下方,有前、后二腹。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斜向后下方;后腹起自乳突内侧,斜向前下;两个肌腹以中间腱相连,中间腱借筋膜形成的滑车系于舌骨。
2)下颌舌骨肌:
位于二腹肌前腹的深部,为三角形扁肌。其起自下颌骨,止于舌骨,与对侧下颌舌骨肌会合于正中线,参与组成口腔底。
3)茎突舌骨肌:
位于二腹肌后腹的前上,并与之伴行。其起自茎突,止于舌骨。
4)颏舌骨肌:
位于下颌舌骨肌深面。其起自颏棘,止于舌骨。
(2)舌骨下肌群:
舌骨下肌群位于舌骨下方正中线的两侧,居喉、气管、甲状腺的前方,每侧有4块,分浅、深两层排列,分别是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舌骨下肌群的作用是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上提喉使之靠近舌骨。
1)胸骨舌骨肌:
为薄片带状肌,在颈部正中线的两侧。
2)肩胛舌骨肌:
在胸骨舌骨肌的外侧,为细长带状肌,分为上腹、下腹,由位于胸锁乳突肌下部深面的中间腱相连。
3)胸骨甲状肌:
在胸骨舌骨肌深面。
4)甲状舌骨肌:
在胸骨甲状肌的上方,被胸骨舌骨肌遮盖。
(3)颈深肌群分为内、外侧肌群
1)颈深内侧肌群:
包括头长肌和颈长肌,位于脊柱颈段的前方,统称椎前肌。
2)颈深外侧肌群:
包括前、中、后斜角肌,各肌均起自颈椎横突,止于肋骨。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骨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其内有臂丛及锁骨下动脉通过。前斜角肌表面有膈神经通过。前斜角肌的前下方与肋骨交角处有锁骨下静脉经过。
(七)颈部淋巴结
颈部虽空间狭小,却聚集着大量的淋巴管和淋巴结。构成全身淋巴系统最复杂的部分之一。掌握淋巴结和淋巴管的分布、收集范围及其引流规律对于认识炎症蔓延、肿瘤转移有重要意义。
颈部皮肤有浅、深两层毛细淋巴管网,其间有丰富的吻合。由深层毛细淋巴管网发出淋巴管,在皮下组织内吻合成淋巴管丛,由后者发出的集合淋巴管走向淋巴结;颈部淋巴管经过数个淋巴结群后,汇聚成颈干,最后经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注入颈静脉角。
因颈部淋巴结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可大致分为4组(图1-2-5)。第1组是在头颈部交界处呈环行排列的淋巴结,包括枕、乳突、耳下、腮腺、下颌下及颏下淋巴结。第2组是颈前淋巴结,分浅、深两组,后者又分为喉前、甲状腺、气管前、气管旁组。第3组是颈外侧淋巴结,分浅、深两组,或又分为颈内静脉链淋巴结(上群、下群)、副神经淋巴结、颈横淋巴结。第4组是咽后淋巴结,分内、外两组。

图1-2-5 颈部淋巴结
2013年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头颈部放射肿瘤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基于美国头颈协会和美国耳鼻喉和头颈外科学会提出的命名法,按照解剖边界和头颈部肿瘤转移规律,将头颈部淋巴结简化为10个淋巴结群(表1-2-1),已被普遍接受及应用。
表1-2-1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解剖边界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