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心:曾仕强说修己安人之道
- 曾仕强
- 1255字
- 2025-01-21 16:33:12
修德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包容了知和德,而以德性优先。知识可以利人,亦可以害人;德性则只能利人,不能够害人。管理者必须以德控知,用德性来判断知识,才能把握生命的可贵,而不致残生害性。
中国管理哲学,首先重德,认为管理者必须树立明确的道德观念。因为德性是操之在我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管理的知识并不是不重要,而是既多又杂,永远学不完。庄子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弄得疲惫不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管理者无法学到所有的管理知识,势必把所学到的一部分知识强调得无以复加,认为再好不过,形成“天下的人各执一端以自耀”之势。于是“X理论”“Y理论”“Z理论”纷纷出炉。企业文化刚刚肯定“英雄人物是公司最重要的要素”,指出“英雄主义是被现代化管理所遗忘的领导要项”,“追求卓越的管理”马上描述“管理人员由于英雄作风只能达到平凡的绩效”,并推出“超英雄领导模式”,要求领导者不要殚精竭虑,靠一己之力承担一切。学生产的强调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学市场的认为时代已经迈入市场导向时代,学会计的则闷声不响地把预算控制捧得高高在上。
墨子说:“一个人有一种道理,十个人就有十种道理,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道理,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道理。等到人数多得数不清,那么他们所说的道理,也就多得数不清了。”探讨管理智识很麻烦、复杂,倒不如提升一个层次,从德性的修养入手,反而简易、可靠得多。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有人把它解释为“通过道德来管理”,这显然很不合适。什么叫道德?不说还好,越说越觉得一头雾水,实在很难说明白、听清楚。而且凭借道德,又怎么能够管理,岂非空话而不切实际?
“为政以德”,孔子的本意应该是“为政者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管理者自己的品德修养良好,主要表现在爱人。我们常说的安人之道,便是具体的爱人措施。这些措施,通常会以制度的方式来呈现。
制定安人的制度,很可能出于爱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秉持“对员工好,便是对公司好”的态度来制定合理的规定。管理者有德,制定出来的制度,通常更加人性化。而管理者无德,那就防弊重于兴利,深信员工占公司的便宜,处处加以设防。如果管理者有才无德,则虐待的气氛浓厚,随时可见了。
《大学》说,居上位者不可以用那些令人不满的态度来对待部属,部属也不该用那些令人不满的不良态度来对待居上位者。凡是在前面的人,不可以用那些令人不满的不好态度来对待后面的人;凡是在后面的人,也不可以用那些令人不满的不良态度来对待前面的人。左边对右边,右边对左边,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方式,实在可以补制度的不足。若是制度加上恕道,岂非更加妥善?
在管理上,西方重视制度,我国则重视恕道。然而中外一切管理,平心而论,无一不求修己,也无一不求安人。否则目标势必落空,成果吉凶也属未可料定。举凡家庭、企业、行政及教化等管理,均以自我管理为基础。自我管理即修己,是管理者与追随者共同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