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杨春秋的忧虑

办完BB机的业务,又回到店里待了会。

杨春秋的电话打了过来,“门口集合,走了。”

效率挺高,当然话费更高,主叫6毛,被叫4毛。

随便两句话,杨春秋和姜玮鸣就为运营商贡献了一块钱。

掐指算算,小灵通什么时候能出来?

上了车,发现林世宏也在,挺尴尬的,自己做东没喊人家。

但这个真不好喊,要顾及杨春秋的感受。

老林还调侃他,“哟,吃饭都不喊我的?”

嘿嘿,只能傻笑。

“我喊不是一样吗,让他付钱,呵呵。”杨春秋打了圆场。

“我逗他呢。”

到了地方,点菜,聊天。

杨春秋今天找林世宏是要谈一件大事,因为他有了危机感。

羽绒生意,靠的是养殖户,一年能产多少绒基本是固定的。

白沙做羽绒的企业并不少,竞争非常激烈。

养殖户就那么多,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也不现实。

这年头,出去打工才是农民最青睐的选择。

所以他想扩展业务,看能不能对羽毛羽绒进行深加工。

逻辑是对的,问林世宏也没问题,毕竟他是零售终端,对商品的市场敏感度很熟悉。

兴趣看起来很浓,吃饭还在聊,其实翻来覆去也就是羽绒被、羽绒服。

但两人越说越激动,甚至林世宏都有了参股的意愿。

姜玮鸣就听,不说话,一开始两位老总还没在意,但聊着聊着就觉得哪里别扭。

扭头一看,原来是有个小“哑巴”一直不吭声。

于是杨春秋问道∶“大才子,有没有什么意见?”

帽子戴的挺高,其实就是怕冷落了他,这种大买卖,问他是否有点难为人?

林世宏也大概是这个想法,这小子搞艺术可能是有点天分,但做买卖……

那个爆米花店如果也算买卖的话。

姜玮鸣倒也不谦虚,张口就来∶“玩玩可以,想做大不可能。”

两位老总皆是一愣,林世宏更是追问道∶“为什么?”

因为白沙是个小地方啊。

“就拿羽绒服来说吧,工艺很复杂的,你们有什么?无非几两羽绒。”姜玮鸣夹了一颗花生米,边嚼边说道。

又不是做大花袄,有点棉花就行了,棉布能有什么技术含量。

羽绒服可不一样,面料本身就是高科技,还有拉链拉锁,内衬,塑料件。

他把这些详细叙述了一遍,但林世宏却不以为然,“这些东西可以从外地采购啊。”

“哦。”姜玮鸣瞄了他一眼,“采购要不要运输?”

“运输要不要成本?你不在这些配件的集中产地,你的成本就注定比别人高。”

“这还是小事,真正重要的是人才,我们白沙是个小地方,又在内陆地区,是吸引不来人才的。”

林世宏抬起了头。

运输成本这个词,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有概念,因为不参与经营。

但对于做买卖的人来说,这可是个大问题。

姜玮鸣为什么这么门清?

杨春秋自然也有这个感受,不过他正在兴头,有些不服气。

“做个羽绒服需要什么人才?有裁缝不就行了吗?”他反驳道。

果然是隔行如隔山,按照他的认知,那做裤头子和文胸的厂,怕是连裁缝都不要。

有手就行,不就几块布头的事吗?

姜玮鸣叹了口气,“如果我没记错,去年波司登的羽绒服就去了南极和珠穆朗玛峰。”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那样的极寒条件下,面料的科技含量重不重要?”

“而面料是人家自研的,有专门的科研团队,还跟各大院校有着合作。”

“这些都是高科技,不仅仅是面料,很多物料都有自己的工艺。”

“还有版型,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和实际调研。”

“这一切,不是白沙这样的小城市能够支撑的。”

两位老总沉默了,尤其是林世宏,他时不时地瞄着姜玮鸣。

有见识的年轻人确实有,但那些基本都是富裕家庭的孩子。

见识见识,首先要能见到,还要有认知,这些都是要人来带、来教的。

可姜玮鸣的家庭富裕吗?他有可能连省都没出过。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别闹了,这小子都被休学了,连秀才的边都摸不上。

那他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获得这些消息的呢?

姜玮鸣当然不可能跟他说实话,于是又把上网这个借口祭了出来。

杨春秋更加迷惑了,他说:“我也上网啊,我怎么不知道这些事?”

怎么说呢,1999年的网络信息并不丰富,绝大部分企业连官网都没有。

三大门户倒是有了搜索引擎,但很多人连网站的域名都记不住。

要不五月份成立的“好123”为什么那么多人用?

简单易记啊。

搜索引擎真正进入普通网民的世界,还要等几个月后的中文雅虎。

嗯,还有明年的百度。

所以,杨春秋不知道属于正常情况。

就很烦,一腔热血撒了个寂寞,难道做一辈子的鹅毛贩子?

是的,白沙的老百姓,私下里都是这么称呼像杨春秋这种人的。

其实在重生前的历史线中,他最终还是做了羽绒服和羽绒被。

而且就像姜玮鸣说的那样,玩玩,也就玩了几年而已。

那几年,普通人的审美还没上来,注重的是实惠。

就是绒子多不多,价钱便不便宜。

但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他的买卖就不行了。

“真难。”杨春秋点了支烟,无奈地摇了摇头。

林世宏也是自嘲地笑了笑,然后拿好听的话不停地劝他。

姜玮鸣又夹了个花生米,冲杨春秋扬了扬脑袋。

“你可以做羽毛球啊,为什么非要跟绒子较劲呢?”

杨春秋被气笑了,“羽毛球不就几根毛吗?那玩意能挣钱?”

呵呵,如果他知道鹅毛以后会被称为“白黄金”的话,还会不会这么想?

姜玮鸣清楚的记得,2024年,羽毛球全品类全系列价格疯涨。

AS05的球从每筒120猛飙到160,而且还拿不到货。

一筒才12只球,一场打下来少说要废掉三四只。

记者去采访,一圈走下来,最贵的地方,鹅毛卖到300元一斤。

不赚钱?

全国能产高质量鹅毛的地方才几个?

白沙可是前三甲的源头产地啊,连尤尼克斯和亚狮龙都跑来建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