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使命自有取和舍(三)

“嘘!别吭声,让我听完。”王浩然不知道第几次让姬信安静下来,然后继续听着大周王廷上的会议内容。

王浩然发现,自己作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巨婴,居然能够听懂大周君臣之间的讨论。

哪怕是社会主义巨婴,王浩然也知道新中国的政治课程被称为屠龙术。因为这些课程将国家运行的根本动力讲述得非常清晰透彻。

大周君臣的讨论,在王浩然看来,主抓一个“财政”。想把财政搞好,要求有大量识字的人口充当技术官僚。中国封建制度中的封建主以及附庸,就承担起了技术官僚的工作。

在这个通信靠吼,交通靠走的时代,95%~98%的人完全不认字。2%~5%的识字率,全靠着贵族体系的礼乐射御书数课程支撑着。以这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的确可以说,中国识字率在同时代冠绝全球。

财政的目的是支撑国家的运营。大周朝堂讨论的核心,就是工农兵。人口是兵源的基础,手工业为军队和生产提供工具,军队则承担着保卫国家,开疆拓土的任务。

至少在王浩然看来,大周王廷中讨论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三点展开。

哪怕是以王浩然的水平来看,大周君臣的确非常称职。至少没有偏离正常中国统治层的基本要求。

反观姬信这傻孩子,他就缺乏系统性认知。在大周顶级会议上,姬信并没有抓到会议讨论核心。所以会觉得这种高层会议索然无味。

不过姬信也真的有进步,好歹已经能够学着一言不发,就是闷头听。

在这种时候,不说话,不介入,已经算是最聪明的选择。

朝会几天内就结束了,大周君臣们立刻投入更紧张的工作中去。姬信也是如此,他开始在王浩然的安排下开始履行作为大周司马的职务。

副司马姬丰看着姬信几乎是事无巨细地交待,并且定下规矩。姬丰选择了一言不发,对于没有分配给自己的任务,全部不闻不问,冷眼旁观。

姬信司马第一件事,就是制定了一年内先拉起一万骑兵的长期计划。

如果要与大商决战,一万骑兵是必需的数量。而且骑兵训练的时间长,消耗大。非得优先满足不可。

在姬信(王浩然)的讲述中,1万骑兵,需要至少3万马匹。因为战马是消耗品,会遇到各种折损。为了维持骑兵的战斗力,必须有足够的备用马匹,确保骑兵们随时可以骑马完成任务。

这就需要在养马区加大对于野马的捕捉。这个任务就得分配下去,由该地区的诸侯与部落完成。

养马场也需要建立,却不是最急的事情。这些时间,姬信(王浩然)也与精通养马的人交流过,也实际观察测试过。马匹能够参战,需要至少2~3年。而且马匹实际上的参战巅峰期,也就是6~8年。所以一匹战马,从3岁参战,到退役,也就10岁。这就打破了王浩然以为的马匹的作战寿命。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王浩然自己并非畜牧专业的马匹系出身,他对于战马的知识,来自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演义小说。那些小说中最著名的马匹,譬如吕布骑过,关羽也骑过的赤兔胭脂马。按照演义里面所写,这匹马前后在战场上奔驰了起码31年。如果按照5岁被吕布得到计算,这匹战马死的时候36岁。远高于三国时期平均人类寿命。

从被误导的故事中清醒过来的王浩然,放弃了扩大养马场的打算。好在大周附近就是马匹活跃区,抓捕马匹的能力更高。

虽然王浩然觉得自己在马匹方面是个一无所知的白脖,但是在姬丰以及司马公署的官员看来,大周司马姬信对于马匹的了解完全合格。只是这位大周司马制定的要求有些过分,这样催逼战马,会给负责地区的诸侯与部落造成过于沉重的压力。

姬丰对此一言不发,他倒是乐得姬信的政令遭到下面的反抗。那时候就可以看姬信的笑话了。

姬信提出加大皮甲制作,反倒显得合理许多。4万披甲的伐商计划中,要求3万副皮甲。这些披甲士卒,要承担最惨烈的战斗。以大周的国力,如果不要求完全采用牛皮,而是猪皮鹿皮也算是皮甲的话,勉强凑出这么多皮甲,也不是做不到。

征兵方面,姬信的要求就更加合理了一些。今年他只要求征兵2万。其中1.5万参与在渑池与崤函地的战争,其余5000士兵落选后,交给王廷决定其使用方向。

唯一让姬丰感觉讶异的是,司马姬信提出了一个征兵标准。这个标准根据村落建成时间,制定了征兵数量。

这样的征兵方式,可操作性就非常强。因为大周司马姬信提出了,由大周王廷向直属领地与诸侯下达命令,要求他们提供各自控制地区各村落成立时间的计划。

只要统计报告送上来,就可以按照征兵标准,要求地方提供人力。

大周王廷会不会通过这些报告,那是姬信的事情。大周司马公署要做的工作,就是准备好按照计划,进行催促与验收。

大周司马公署的官员们都知道,姬信司马刚放弃了自己在春耕时候立下的功劳。对于这帮家伙来说,他们都能想到,姬信司马此时必然得到了周王姬发的宠爱。姬信的要求完全有可能得到王廷通过。

没有官员此时跳出来反对,因为反对了也没啥用。更何况,司马公署是直属于王廷的部门,司马公署跳出来反对,若是没有非常合理的理由,王廷就可以直接罢免官员,换上愿意干的官员。

先得到了公署内官员的同意,至少是默认后,姬信立刻将自己的计划提交给了大周王廷,请王廷审批。

之前的王廷会议,是对春耕的评估。以及对春耕后的财政,以及其他大方向的确定。等于是全年的方向规划。

至于具体执行,就由各路官员们提出进一步的计划。然后拿到大周王廷上继续讨论。

所以王浩然在姬信前往王廷参加会议的时候,就告诫姬信,“姬信,此时就到了需要争的时候了。”

“为什么?”姬信不明白,不理解。

“国家能够拿到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全部满足。”王浩然答道。为了避免没有意义的争论,王浩然补充了一句,“姬信,你不会觉得你是大周最聪明的人吧?”

姬信赶紧摇头。参加了这么多高层会议后,姬信虽然在没有必要的时候一言不发,却也不是毫无收获。很多讨论虽然枯燥无味,却也让姬信有所感。只是还没能形成系统认知。

所以姬信再不敢小看任何大周高官。光是听着那些人能讨论姬信听不懂的问题,也就足以证明人家是真的有才能的。

王浩然继续解释道:“若是大周现在可以轻松拉出4万精锐,你觉得大周王廷会不会立刻这么做?”

“……嗯……我现在觉得会。”姬信迟疑着答道。

“所以。上头之所以不这么做,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王廷能够得到的资源就那么多,需要做的事情更多。所以每一点资源,都必须争夺。和你争夺的大臣,并不是为了反对你而争夺,他们是为了能够完成自己的差事而争夺。”

听王浩然这么讲,姬信思索片刻,突然问道:“鬼君,你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春耕的事情,倒是真的可大可小。怪不得你要我隐忍。”

“哈……”王浩然被逗乐了。他没想到姬信居然到现在才理解了一点春耕的价值所在。

然而姬信此时却有些兴奋,因为他真的是到现在才理解了春耕之事。就忍不住继续说道:“鬼君,春耕本来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毕竟春耕消耗体力,大家要吃要喝。还有大量的人因为辛苦的劳动而造成了身体的……那个叫啥来着?”

“肌肉劳损。”王浩然答道。

“对,肌肉劳损。肌肉劳损使得参与春耕的壮劳力需要通过休息来恢复身体状态,为下一阶段的劳动做准备。”姬信激动地讲下去,“所以,以那么小的代价,完成了那么大的功劳,我不说我的功劳,毕竟我全靠鬼君相助。如果当时我借着这个功劳,要求在其他时候获得更多资源,是有可能达到的。对吧?”

“对也不对。”王浩然纠正道。

“哦?为何?”姬信对此很有兴趣。

“让你不争功,因为你做的那些,是个意外。可以认为天上突然掉了个馅……不,一只兔子突然撞晕在大家面前。大家晚上吃顿兔子肉。就算是你说你节省了多少劳动力,可大家原本也没有规划投入那么多劳动力。而是你带领了本来分配给你的劳动力,完成了大家想不到的成果。所以你说得不对。”

姬信听了王浩然的话,觉得有道理,心情却随之低落下来。

王浩然继续解释道:“但是,你说得也对。是因为你真的给大家提供了利益,所以大家对你的价值有所高估。至少觉得,你有可能利用现阶段提交的计划中的资源,完成你认为可以达成的目标。”

“可我们其实要做得更多啊,鬼君。”姬信很是不解。他在王浩然的压制下,并没有提出任何关于击败商军一次的想法。全部计划中,只是计划绝不能让商军夺取崤函地,所以要和商军在渑池甚至是洛地平原地区进行军事上的拉扯。

王浩然忍不住苦笑道:“呵呵,兄弟,你真以为大家对你的信赖度有那么高吗?我不是开你玩笑。我觉得哈,你提出的计划,如果算是100,大家顶多相信到80。而且这80,还是因为你平时的表现一直没出差错,大家高看了你,愿意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上,去相信你。你真以为大周司马,是谁都干的差事吗?”

遭到了王浩然这样的暴击,姬信的嘴不自觉张开,好久都没能合上。好不容易情绪得以缓解,姬信垂头丧气,一言不发地去参加朝会了。

司徒闳夭此时心情不错,他的三儿子又给他生了个大胖孙子。所以看到姬信过来,闳夭就想和姬信打个招呼。然而看到姬信这垂头丧气的模样,闳夭闭上了嘴。

光看姬信的神色,闳夭都有些怀疑是不是姬信家里的亲人出了什么事。

不过转念一想,大周司徒闳夭想起了,姬信现在是处于光棍状态,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他家里也不可能有什么亲人出事。只是这个神色怎么看怎么不对头。

周国大臣们都是见多识广之辈,看到姬信神色,许多人都有着与闳夭差不多的看法。唯三不以为然的乃是姬发,姬旦,姜子牙。

倒不是说这三人有着完全超出众人的相面之术,完全是他们更多地和姬信接触,对姬信神色与想法不同的情况习以为常。

尤其是姜子牙,他与王浩然正面交谈过,更是知道姬信到底有几多分量。姬信怎么想,姜子牙根本不在意。在姜子牙看来,到现在为止,鬼君始终没有放弃过姬信。只要有鬼君相助,姬信自己的能力已经不甚重要。

随着钟声响起,朝会开始了。姬信努力从失落的情绪里挣扎出来。他看向众人,就见大家都是精神抖擞,明显是为了接下来的朝会做了相当准备。

联想到王浩然所说,姬信也努力打起精神,准备迎接对分配资源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