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卖力种地造怨恨

上朝的时候,姬发看了看空着的司马席位,却什么都不说。等朝会结束,姬旦向姬发介绍了耕种情况后,主动说道:“大王,信向臣言,或许可10鸡子孵化4鸡娃。”

鸡蛋在古代很长时间叫鸡子。商周时代,贵族养鸡往往是为了获取锦鸡美丽的羽毛。稳定获取鸡肉与鸡蛋,完全超出了这时代饲养技术的能力范畴。所以周王姬发搞不明白姬信的这是要干啥。

负责内政的姬旦只能稍微解释了一下。说完后,姬旦果然看到姬发脸上露出那种兄长知道“傻弟弟”瞎搞事情后,露出的不耐烦的神色。

姬旦心中很是感慨于姬发的变化。有期待,才会失望。将姬信视为一个傻弟弟,足以证明周王姬发心中已经有了姬信司马的一席之地。姬信做的任何事,姬发都会将其视为自己规划中的一部分。

果然,姬发开口了,“信亲自在做?”

“信请吾给其十家人口粮。若能孵化出鸡子,抵税。”

“耕种之事如何?”

“信正率领九帐参谋在座。”

“嗯。”姬反映了一声,却不对姬信率领一群百夫长,十夫长耕地的事情进行任何评价。

姬旦觉得心中更明白了几分。百夫长在大周绝非一般人物,姬信那块50里的封地上,也就能派出最多两个百人甲士队。若是养骑兵,把姬信封地上的产出榨干,最多也就能养出50骑。

率领一众身为甲士的百夫长,十夫长耕地,可以说是轻佻到没边的举动,姬发却能任由姬信自行其是,由姬发……不,是姬旦与其他王廷大臣来为姬信抵挡政治攻讦。

这就是政治!

“还有5日,便要开耕。”姬发突然叹息一句。

姬旦没有吭声。他可比姬发更懂内政,对农时门清。

5日后,姬信率领着九帐参谋,三百名士卒,赶着100头牛,抵达了洛地诸侯所在的封地上。

姬发为了容纳洛地诸侯,专门将一部分周国诸侯的封地进行了迁移,把熟地让了出来。并没有让洛地诸侯们开垦生地。

洛地诸侯们已经聚集在一起看热闹,眼见领头的是司马姬信,曾经参与过搞姬信的诸侯们因为心虚,不自觉地往人群后面躲。

其他诸侯们很是亲切地上前与姬信打招呼。姬信在马上一挥手,李金,李木,宋韩虎,宋韩龙,杨戬,雷震,武吉等军官翻身下马。开始对着后面的300士卒喊道:“集合!”

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卒,全都没穿铠甲,一身方便下地的便装。便是如此,他们整齐的步伐,以及整齐列队的快捷,让洛地诸侯们感受到了压迫力。笑容在洛地诸侯们的脸上僵住了。

姬信看到部队完成列队,才从马上下来。他站在整齐的队列前,严肃地向洛地诸侯们表示,“诸君,吾奉命而来,定会竭尽全力完成耕种!”

这些话的内容倒是没有问题,可姬信那种使命必达的严肃神色,以及背后站成了整齐三个10*10方阵的百人队,在洛地诸侯眼中,怎么看都不像是要来种地的。

为首的谷侯只能干笑两声,“甚好,甚好。”

王浩然看着姬信在这里装X,心中暗笑。如果是那种精通人情冷暖的老油条,此时就该和洛地诸侯拉拉家常,说说日子的艰难。让洛地诸侯们感觉到,姬信是出于共同的辛酸,来与洛地诸侯共同承受大家面对的困难。

王浩然发笑,并不是在笑姬信是二货,而是觉得冷静型真在做事的时候都挺可爱的。尤其是姬信这种缺乏恶意冲动的纨绔子弟,更满不在乎事情本身的利益。他们在意的是自己能从完成一件事中得到的自我提升。

毕竟,姬信越强,周王姬发就越是会对姬信委以重任。这不是因为姬发喜欢姬信,而是姬信真的不在意现实利益。

最简单的证明就是,哪怕是身为司马,姬信都没有想过要去搞一个在王廷中的利益小团体。因为姬信根本不懂得这种事情,也没兴趣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利益小团体。

正是这种天然倾向,姬发才会冒着其他风险,继续重用姬信。

就在王浩然考虑着其他事的时候,姬信已经从身边的侍从手里接过诸多小旗。

耕种,从来不是姬信的长项。现在姬信掌握的相对系统的指挥方式,就是军事指挥。

姬信转向一众军官,大声命道:“诸君,你等行事之时,若持续行动,举红旗。若是停下,举绿旗。若是有不解之事,举黄旗。”

众军官听完,皆是应道:“遵令!”

姬信见规矩已经立下,才开始分配任务,“杨戬,你负责丈量!”

“是!”杨戬上前,接过三面旗。

“宋韩虎,你负责计算时间。”

“李金,你负责分配统计人数,牛,铁犁。”

“雷震,你负责巡视,禀报哪里有人举黄旗。”

“李木,你负责询问举绿旗的缘故。”

……

洛地诸侯在旁边听着,只觉得姬信好像真的不是来务农的,而是来打仗的。众人面面相觑,竟然不知道该不该插嘴。或者是不是要偷偷把自己的部众稍微组织一下,避免姬信突然暴起伤人的时候,没有准备。

很快,杨戬指挥一个百人队,开始对当下这位洛地诸侯的农田进行测量。井田制度最初的确是井字划分,但制度成型后,土地分布已经不再十分规范,而是根据本地具体情况,东一块西一块。

根据土地大小,形状,地势,确定需要耕种所用的农具,牛,士卒数量,是非常重要的最早准备。这就是杨戬与李金要完成的步骤。

至于计算时间,同样重要。虽然这时代农业水平低,人民并不知道中国雨热同期的原理但是抢种抢收已经是劳动人民从无数成功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但是人民很清楚农耕时间必须抓进。

在《诗经》·七月中,人民就会在耕种前提前准备农具。早一天完成,就增加一点丰收的可能,至少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多一点应对的时间。

合理利用耕种时间,尽可能让铁犁,耕牛,耕种者们保持最高效率。需要一定的指挥。

随着军官和士卒们如同打仗一样进入耕地区,紧张地忙碌起来。洛地诸侯们都凑上去看。

就见士卒扶着铁犁,在耕牛牵引下破开泥土,犁出垄沟。耕牛不停,垄沟就持续被铁犁给切了出来。

只看了一阵,惊叹声就从洛地诸侯群中传出。

虽然商周时代有了不少新的农具,农具却是木头,石头与骨头制成,效率相当低。说是刀耕火种,并不开玩笑。

想用硬度大大不如铁的石头,木头,骨头去持续破开泥土,需要非常大的力气。人类的身体没有办法持续提供这样的力量输出。即便人类不要命的输出,木头,石头,骨头也承受不了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必然会快速破损。

不过是一头牛,一个铁犁,两名士卒。半个时辰的耕种,犁出的垄沟长度就顶得上一个壮劳动力一整天的量。

这时代的普通农具可是没办法持续犁出垄沟,这是一种体力上的浪费。这时代的普遍做法是,一个种子一个坑,或者几个种子一个坑。

半个时辰的劳动后,负责计算时间的宋韩虎下令休息。负责第一阶段耕地的士卒开始接受按摩服务,扶犁耕地是技术活,控制铁犁的行进,需要扶犁的劳动者付出不小的体力。

另一名士卒负责牵着牛,根据土地的大小,位置,确定行进路线,以及转弯。

洛地诸侯们真的没见过这么高效的耕地方式,因为太过震惊,他们甚至忘记要招待姬信带来的耕种队,而是叫过来手下的农夫,让他们确定这种土地能否真的可以种粮食。

农夫们同样震惊,他们也不敢确定,只能拿了自己的农具,在土质松软的垄沟里比比画画,尝试找到答案。

不等小心翼翼的农夫们找到答案,姬信这边已经完成了休息,开始了下一轮耕作。

到了天黑之前,姬信就完成了300农夫在10天都完成不了的工作。

也不管洛地诸侯的震惊,姬信指挥着一部分部下,在下一个耕种区提前布置营地,并且将耕牛的饲料,饮用水,以及士卒的食物与水先装备好。

原本洛地诸侯们有点想感谢姬信,但是看着姬信的部队如同打仗一样,整齐高效地行动着。不知怎么的,洛地诸侯们就不太能说出感谢的话。

关注姬信的并非只有洛地诸侯,一部分比较敏锐的大周诸侯同样关注着姬信的行动。其中就不乏稳健派的大周诸侯。

作为稳健派中反战派的核心人物,姬丰每天都收到最新消息。最初几天,姬丰期待的姬信把事情搞砸的消息一直没能出现。反倒在之后几天,姬丰收到姬信的部下越来越熟练,犁地效率越来越高的报告。

姬丰此时再没有小看姬信的心思,他知道姬信已经不再是个奇怪的公室子弟,而是被周王姬发有些倚重的弟弟。

此时,姬丰赶紧就自己没有抓住先机进行补救。那些并不反战的大周诸侯很快得到了消息,司马姬信展现出了惊人的耕种天分,竟然能够一天干完别人十天都干不完的农活。

得到消息的诸侯们大多不太相信,却也有大周诸侯动了心。尤其是那些被迫让出土地给洛地诸侯的大周诸侯。

这些诸侯当即派遣使者前往洛地诸侯居住地。几天后,使者们带回来的消息中,不仅证实了“传言”完全属实。还有更多传言中并未提及的内容。

又过了几日,大周王廷内出现了不少诸侯。这帮诸侯们都是来告状的!

告状的诸侯们已经事先碰过头,他们提出的理由很简单,“大王,司马姬信竟然给士卒饮酒!”

姬旦听到这话,心中登时对姬信生出了些埋怨。因为酿酒需要粮食,大周国内不禁酒,却禁止在规定时间之外酿酒饮酒。

当然,这种规定并不针对贵族。贵族们自己在平日里偷偷酿酒,大周王廷根本不可能随时去查。但平民可是受到很严厉的管制。

就在姬旦考虑着要怎么为姬信辩解之时,姬发竟然开口了。大周之王语气平淡,“待洛地诸侯耕种完毕,便耕种汝等土地。”

只是这一句话,诸侯们激动的神色平复下来,有些方才表现得过于激动的诸侯脸色中甚至有点小小的尴尬。

姬发并不想让此事扩展开去,正想引开话题。却有姬庞开口说道:“大王,洛地诸侯言说,姬信给士卒吃馒头。臣未曾见过馒头,只是听洛地诸侯言说,此乃贡品。”

听到这话,姬旦都觉得洛地诸侯有些不识好歹。且不说馒头乃是姬信所做,就姬旦听到的消息,姬信部下天刚亮就起身劳作,一直干到傍晚。因为耕牛太累,已经换过一批耕牛。然而姬信日日在地头指挥,士卒们也很是辛苦。

在这种时候,给大家吃些好的,又有什么问题吗?更何况馒头虽然是贡品,却是用平日里百姓都不爱吃的小麦制成。连奢侈都谈不上。

姬旦已经确定,现在有不少人将怨气转移到了姬信身上。所谓指责姬信,都是冲着大周王廷而来。

就在此时,姬发再次开口了,“春耕日后,吾将大宴诸侯。彼时,吾将馒头制法赐予诸侯。”

此言一出,便是对姬信不满的大周诸侯们也不再敢废话了。凡是大周王廷所赐之技术,必然是最好的。如果此时继续批评,无礼的就不是姬信,而是诸侯了。

周王姬发又讲述了今年出征的事情,之后宴请了大周诸侯。当大周诸侯们看到了白面馒头,皆是大惊。

白色的食物,在商周时代并不常见。尤其是加工后,还能保持白色的食物,那就更少见了。馒头拿在手里,热腾腾,软乎乎。吃进嘴里,香甜绵软。

最初,大周诸侯们还拿着馒头研究。有剥开光滑的表皮,然后惊叹馒头里竟然富有孔洞的。有撕开馒头,可不管怎么撕,馒头都能保持一定弹性,并不自动粉碎的。

与其说吃,馒头倒像是玩具了。

不过当最初的好奇结束,品尝馒头的大周诸侯们很快就把手里的馒头吃光了。众人意犹未尽,却限于礼数,不能开口多要。

等周王姬发示意侍卫,又给每一名诸侯上了两个馒头。诸侯们哪怕知道吃太多,会难受。却还是忍不住口腹之欲,几乎把这顿饭吃到了嗓子眼处才停手。

等宴席散去,诸侯们个个因为“暴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

得知此事的姬丰冷笑着说了一句,“待明日!”便不再开口。

姬丰完全没有精食的概念,也不懂工业社会的消化学研究。但是根据姬丰几十年吃粗粮的经验,只要吃得太多,第二天就没有不难受的,甚至生大病都很正常。

这次宴请诸侯,大家吃得那么多。必然有许多人要生病。搞不好,还会出现死者。

只要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好多事情都有了借口。

然而第二天过去,第三天过去,诸侯们不仅没有人死亡,连生病的人都没有出现。

姬丰还不死心,等到第四天,依旧没有任何坏消息传来。姬丰在稳健派的私下会议上,看着其他人迷茫的眼神,也是大惑不解。

但有件事,姬丰已经很清楚。此次周王姬发赐予群臣和诸侯的赏赐,定然可以让诸侯们极为满意!

也就是说,反对伐商政策的诸侯,很有可能会被动摇。而造成当前局面的,无疑是姬信这个兔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