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通信业的数字化发展之路
- 李祖鹏
- 1542字
- 2025-01-09 17:18:46
1.2 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
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发表《信息产业论》,首次提出“信息化”的概念,把信息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969年,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将5月17日定为“世界电信日”。1979年“世界电信日”的主题为“电信为人类服务”,表明电信技术作为生产力获得大众的广泛认同。此后,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普及,信息通信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加速发展,信息通信业加快发展、演变和转型。2010年之后,4G网络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创新发展,标志着全球正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随后,物联网、产业互联网、视频业务相继繁荣,共同带动信息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信息通信业的内涵持续丰富,信息通信技术深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统计,2011年全球数据总量达到1.8ZB(1ZB等于1万亿吉比),2020年全球数据总量达到40ZB,10年增长了21倍多。
移动互联网不仅创造了更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让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生成和传播信息,让“人人成为信息”,并改变了人们的很多社会行为习惯,包括人们的信息通信需求。
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信息通信需求正在朝着碎片化、场景化、个性化等方向发展,使信息传播呈现新的特征。一是内容立体化。信息内容以语音、图片、视频、二维码、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立体化的方式呈现,不断增强用户体验,逐渐满足各类用户获取信息的偏好和需求。二是入口分散化。手机、平板电脑、传感器、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用于传递信息的终端更加多样化,浏览器、应用商店、App、5G消息等信息入口极其分散,为各类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的渠道。三是应用场景化。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搜索、社交、电商、阅读、游戏、视频、直播等应用丰富;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数据信息驱动智能生产、产品定制、智能控制、服务延伸深入各行各业全流程,有各自的使用场景。四是服务个性化。 在消费领域和工业领域,信息服务的方式、内容均趋于个性化,更加满足个人用户、行业用户、企业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五是交互多样化。在人机交互从非自然交互到自然交互的演变过程中,语音、手势、体感、图片、视频等多模态交互方式快速发展,智能感知、智能识别、可穿戴设备等新的交互工具迅速普及。同时,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更加频繁,信息交互的方式越来越多样。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如图1-2所示。
图1-2 移动互联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人们陷入了信息海洋,形成海量信息和人们有限注意力之间的矛盾,怎样从海量的信息里找到“对我有用的信息”变得更加重要。这时,算法推荐技术应运而生。从功能上来看,算法推荐技术是为了实现海量信息与海量用户需求的有效匹配,实现信息“千人千面”的应用。从效果上看,算法推荐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选择信息,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但同时,算法推荐技术按照用户喜好进行的信息个性化过滤、筛选和推荐,容易让用户陷入一种固定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产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偏差。在移动互联时代,怎样有效利用技术手段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除了依靠技术手段,我们有没有更好地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办法?这里引入“熵”的概念。熵是化学与热力学中的概念,用来度量一个物质系统的混乱状态。熵分为热力学熵和信息熵,信息熵可用来度量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熵越大,信息的不确定性越大,信息的内容就越混乱。因此,对个人而言,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最好方法就是减少信息熵。而要减少信息熵,第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打破孤立的思维系统,善于接受新思维;第二是主动作为,梳理自己掌握的信息,降低信息混乱度;第三是努力提升认知,从接收的大量无序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