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活之道

1913年4月20日星期日晚,威廉·奥斯勒面向耶鲁大学学生发表了名为《生活之道》的演讲,前言由弗朗西斯·伦道夫·帕卡德撰写。[1]由保罗·B.霍伯公司,[2]即哈珀兄弟公司医学图书部出版。[3]

奥斯勒于1913年春季来到美国,在耶鲁大学发表了西利曼讲座。[4]他在出行前曾承诺给学生们做一次演讲,在此转载的正是这篇“俗人布道”。库欣在其作品《奥斯勒的生平》这部书中提到,[5]尽管奥斯勒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曾经殚精竭虑,但在文章完成后并没有看出任何吃力的痕迹。他引用了奥斯勒写在手稿上的一句话:“我在去美国的汽船上写下了这篇文章,内容源自我一个月来匆忙草拟的笔记,并且直到交稿的那个星期天我才完成。”库欣补充道:“在他发表演讲前的星期六,奥斯勒在纽黑文毕业生俱乐部埋头完成了任务,他演讲的手稿总共有十九页,其中最后七页,也就是据此印制的讲座内容,均是手写在纽黑文毕业生俱乐部的便笺上。”

奥斯勒演讲的主旨是呼吁做好日常工作,活在当下,然后他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读到的卡莱尔的那句熟悉的名言:“我们的要务不是辨明朦胧的远方,而是专注于清晰的眼前。”[6]

库欣说,在奥斯勒图书馆里的一份演讲稿中,作者曾题写了以下诗句:

聆听黎明的忠告!

期待这样的一天!

因为它是生命,是生命的真谛。

在其简短的进程中,包含所有

你们存在的多样性与现实性:

成长的快乐,

奋斗的荣耀,

美丽的辉煌;

因为昨天只是一场梦境,

而明天也不过是个幻象。

但今天的美好生活会使

每个昨天成为幸福梦想,

每个明天充满希望之光。

因此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这就是对于黎明的礼赞!

奥斯勒在这首诗的下面写道:“如果需要再版,请将此内容放在我的页面上。”我们很乐意遵从威廉爵士的建议,将如此精美的一首诗重现。

弗朗西斯·伦道夫·帕卡德

每日问所需。

每日有话题。

歌德

生活之道

同学们:

每个人在思想、言语或行动上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并且会潜移默化地在其身上得到体现。踌躇满志者可能不知其存在,穷困潦倒者可能会引以为荣。人生哲学随着岁月积淀而成长,无法以传统说教灌输给年轻人。明亮的眼眸、鲜红的血液、疾速的呼吸和紧绷的肌肉与哲学有什么关系?伟大的斯塔基拉人不是说年轻人不适合学习哲学吗?他们充耳不闻,并且无利可图。那我为什么要给你们添麻烦呢?[7]因为我有一则可能有益的观点。它既不是哲学,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德或宗教,有人告诉我,在某种程度上,我的演讲应该涵盖全部三个领域。它非常古老又无比现代,极其简单又特别实用,由于它实际上是如此简单,因此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失望地转身离去,就像被告知去约旦河沐浴即可洁净的亚兰人乃缦。[8]如你所知,那些50美分就可以买到的组合工具,一个手柄能够适用于二十多种工具。一般来说,它的做工通常不尽如人意,以至于任何一家正规木匠铺都不会使用;但是男孩会有一件,司机会在他的工具箱里装一件,水手会在其工具包里塞一件,并且每个井然有序的家庭储藏柜的杂物抽屉里都有一件。它只是一种便利的居家工具,帮助解决许多日常小难题。基于这种理念,我希望送给你一件礼物,一个适合你生活的工具手柄。无论做工精湛还是粗糙,[9]这个手柄适用于从斧头到开瓶器等各种工具。

我演讲的主旨只是一番交流,一种道理,以及一位经历过痛苦之人的轻松表述,其生活从未受到比《皆大欢喜》中牧羊人哲学更高深道理的困扰。[10]我希望指出一条道路,即便路人愚钝,也不会迷失;它既不是一种半途而废的体系,也不是一种中规中矩的计划,它只是一种难易相成的习惯,就像任何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样,无所谓是好是坏。

几年前,有一种圣诞贺卡非常流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生活只是一件周而复始的琐事。”用更精练的语言来说就是,“生活是一种习惯”,是一系列或多或少无意识的行动。这个伟大的真理是所有身体或精神行动的准则,是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理论基石,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11]习惯的养成是卓越道德的基础。“总而言之,任何种类的习惯都是同类行为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赋予这些特殊行为某种特征。”[12]让七个月的婴儿站起来,只能看着他摔倒在地。到一岁的时候,他便能够行走。到两岁的时候,他即可以奔跑。肌肉与神经系统已经养成习惯。一次又一次尝试,一次又一次失败,已经给予他力量。把你的手指放进婴儿的嘴里,他会在对哺乳动物数百万年前习惯反应的幸福期待中吸吮。而且我们能够刻意训练身体的某些部分,以使其准确无误地完成复杂动作。注意那位正在演奏一首高难度曲目的音乐家。电池组、整流器、扩音器、转换器以及无数导线在控制这些灵活的手指,这些机械装置可以像自动钢琴一样自动运行,演奏者始终在聊天,似乎根本心不在焉。这是习惯的再次体现,即通过长期训练与以许多错误为代价逐渐获得的能力。同样的伟大法则也贯穿于精神和道德领域。用普鲁塔克的话说,[13]兼具两者的“性格”是“长期养成的习惯”。

如今我提倡的生活之道是一种习惯,需要通过长期、稳定的重复逐渐习得。它是针对当下之日、当下之事的实践,即日密舱的生活。[14]我听到你说:“啊,这件事很容易,就像以利沙的忠告一样简单!”[15]其实这种习惯并非我梦寐以求的那样,语言无法表达我对其价值的深刻感受。我出生在一个十分优渥的环境里,是一个牧师家庭九个孩子中的一员。我在四所大学担任过讲席教授,曾经写过一部成功之作,并且受邀来到耶鲁大学演讲,被普遍认为专业素养与众不同。据我所知,只有几位好友真正了解我!实话实说,我本人的性格最平庸不过了。但那些教授职位等光环呢?只是习惯而已,一种生活之道,当下之事的结果,我希望竭尽全力向你们强调其至关重要的意义。

约翰逊博士曾经谈及影响人们生活的琐事。[16]“并非受占星术中升起的行星,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情绪左右,而是由他们阅读的第一本书,他们早年听到的一席谈话,或激发真挚与热忱的意外事件决定。”以下是我经历的两件事。之所以我转学来到当时位于安大略省韦斯顿的三一学院学校,是因为通告中有一段话指出,高年级学生晚上可以去客厅学唱歌跳舞。虽然我在声乐与舞蹈上缺乏天赋,但是就像扫罗找驴一样,[17]我发现了更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像塞尔伯恩的怀特那样的人,[18]他了解自然,并且知道如何让年轻人对它感兴趣。另一件事发生在1871年的夏季,当时我正在蒙特利尔总医院实习。我对于未来非常担忧,其中部分源自毕业考试,部分事关以后何去何从。我拿起一卷卡莱尔的作品,在我打开的那一页上,有一句熟悉的话语:“我们的要务不是辨明朦胧的远方,而是专注清晰的眼前。”这句话的观点非常朴素,但是它让我茅塞顿开、心潮澎湃且受益匪浅,是我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唯一天赋习惯的起点。

在耶稣的葡萄园里,工人是按日来雇用;[19]我们只为今天求得日用的饮食,并且我们被明确告知不要为明天焦虑。对于当今世界来说,这些训示有一种东方韵味,类似于某些“天国八福”的劝谕,[20]这是对愿景的向往,不是对行动的激励。相反,我准备敦促大家从字面上采纳这些建议,而不是以圣雅各的心态来接受。[21]“你们说,今天或明天我们要去这样的城市,现在就去吧,在那里住上一年,并且做买卖得利;但是你们不知道明天会如何”;不是欧玛尔诗句“酒与汝”中的伊壁鸠鲁精神,[22][23]而是将现代主义精神,作为一种生活之道,一种习惯,一种对抗东方神秘主义与极易困扰我们的悲观主义的强大魔力。既然生活中的主要烦恼来自瞻前顾后的愚蠢习惯,那么可以将晦涩的表述从“今天的难事足矣”改成“今天的快乐足矣”。就像一位眼部肌肉运动短暂失衡导致复视的患者,在佩戴调整适当的眼镜后就能神奇地得到缓解一样,因此,当过度焦虑的学生专注眼前,不再过分担忧过去与未来,他就能够恢复内心平静。

我曾经站在一艘大型邮轮的船桥上,它正以二十五节的速度破浪前行。“她充满了活力,”我的同伴说,“这体现在每一块钢板上;她是一个庞然大物,拥有大脑与神经、巨大的胃、奇妙的心脏与肺以及出色的运动系统。”就在此时,信号响起,全船的水密舱开始关闭。“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安全措施。”船长说。“除了泰坦尼克号。”我说。[24]“是的,”他答道,“除了泰坦尼克号。”如今你们每个人都是比这艘大型邮轮更为精彩绝伦的个体,并且正要开启一段漫长的旅程。我所强调的是,希望你们可以学会控制这台机器以过上“日密舱”的生活,并将其作为确保航行安全的最可靠方式。登上船桥仔细观察,至少确保大型舱壁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按下一个按钮,然后就可听到,铁门将你们每个生活阶段的过往,即黯淡的昨天阻挡。按下另一个按钮,用金属幕墙把未来,即灿烂的明天隔绝。那么你们至少今天是安全的!仔细阅读霍姆斯的优美诗歌《珍珠鹦鹉螺》中古老的故事,[25]他只是把一种生活变成“日复一日,默默耕耘”。告别过去。“让死亡的过去永远被埋葬。”知易行难!事实是,过去像影子一样笼罩着我们。要忽视其存在并不容易。你祖母的蓝眼睛,你祖父的小下巴,在你的身上都有对应的精神与道德产物。世世代代的祖先,默默思考着“天意、预知、意志与命运”,而这些宿命、自由意志与绝对预知,[26]可能已经孕育了一种新英格兰的良知,为了治愈病态的敏感,你们中的一些人宁可咏唱第五十一篇圣诗,也不愿跟随耶稣进入贫民窟。请把往事拒之门外,它们为愚人指明通往灰暗死亡之路,并且对于你个人而言,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划清界限。它们随时都在那里,每天在我们的体内工作,就像我们的肝脏与胃一样。而且往事,在我们生活的无意识行为中,应该会让我们感觉有些困扰。无足轻重的烦恼,真实与虚幻的冷落,微不足道的错误,失望,罪恶,悲伤,甚至欢乐——把它们深深埋在每个夜晚的遗忘中。啊!但就在那时,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过去的幽灵纷至沓来。

夜行梦魇,

困扰幻想。[27]

它们撬开眼睑,各自呈现一种罪恶,一种悲伤,一种遗憾。对经验老到的人来说已经非常糟糕。对年轻人来说,过去罪孽的恶魔也许是一种可怕的折磨,许多人在痛苦中与尤金·阿拉姆一起喊道:[28]“哦,上帝!我能否如此封闭我的心灵,并且用一把锁紧紧束缚它。”作为针对昨日感染身体全部遗毒的疫苗,我在此提供“一种生活之道”。正如乔治·赫伯特所说,[29]“在黑夜袒露你的灵魂”,不是通过自省,而是像更衣一样,摆脱有意或无意的每日之罪,然后你就会唤醒一个拥有新生活的自由人。除了在极少数情况下进行盘点,回头观望就是重蹈罗得妻子的覆辙。[30]许多人在其生活之道上受困于一种危险的回顾与反省,昨天的错误使今天的努力陷入瘫痪,对于过去的忧虑裹挟着他走向毁灭,悔恨之蛆被允许腐蚀他的生命核心。应该按照圣保禄每日冒死的方式,[31]让每天都成为生命的缩影。

如果让今日承载昨日与明日的负担,那么即便是最坚强的人也会退缩。像忘记过去一样拒绝未来。没有梦想,没有愿景,没有奇异虚幻,没有空中楼阁,诚如这首古老歌谣所表达的那样,“心如刀绞,头晕目眩”。我们被告知,未来属于年轻人,但极度困扰我们中一些人的悲惨明日尚无定论,因此除了自始至终做好今日之事别无他法。谁能预知一天可能会发生什么?尽管它的不确定性可以用一句谚语表述,但一个人可以把它的秘密掌控在其手心。与尤利西斯一起去冥界朝圣,[32]摆好魔法阵,并举行仪式,然后向提瑞西阿斯提出这个问题。[33]我已经从他本人的口中得到了答案。未来就是今日,这里没有明天!现在就是一个人的救赎之日,当下的生活,今天的生活,认真地生活,专注地生活,不要好高骛远,才是对未来仅有的保障。让你极目所至在二十四小时内。在笛卡尔的科学名著《方法论》的扉页上,[34]有幅插图描绘了一位面朝大地在花园掘土的男子,从天而降的流光照耀在他的身上;他上方的图例写着“行动与希望”,[35]这既是一种良好的态度,也是一种励志的格言。如果你们愿意的话可以仰望天空,但永远不要俯视危机四伏的地平线。那里没有真理、幸福与安定,只有谎言、欺诈、骗术与幻象,它们都在地平线上召唤,诱惑那些不满足于寻找身边真理和幸福的人。我在求学时曾登上山顶,并且俯瞰周围的大地,或许这可以成为审视自己的机会,而笛卡尔也建议每个人一生中偶尔进行这样的反思。

对未来感到焦虑之人将经历困扰、痛苦与烦恼。因此,紧闭那些关系到未来的大型舱壁,准备培养过上“日密舱”生活的习惯。不要灰心,与其他习惯一样,习得也需要时间,而这条路你们必须自己寻觅。我只能给予总体指导与鼓励,希望你们在青春年华之际,能够有勇气坚持下去。

现在,谈谈当下之事!什么最重要?做你自己的主人!不要像约伯一样渴望任何神秘的中介,[36]而是要准备亲自握稳舵柄。充分认识到天地无垠,尽情体会机器顺畅运行的能力。将发自内心的喜悦融入全部生命的创造中,因为你们享受了生活,你们沐浴着阳光,你们置身于这片天赐美景的沃土,而这就是你们征服与享受的领地。用勃朗宁的话来说,就是要意识到“有一个充满欢乐的世界,散布在我们周围,为我们特意而设,令我们感到心动”。[37]清晨的感觉是什么?因为它们决定了一天。我们中的一些人天生在晨起时不悦;然而,醒来觉得生活是负担或无聊的年轻人却一直在忽视其机器,平时把它用得太狠,给发动机添加了过多燃料,或者没有清理灰烬与炉渣。他或者热衷于喷云吐雾,[38]或者沉浸于觥筹交错,[39]或者最糟糕的是,纵情于声色犬马。[40]所有这些,“对于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具有强大诱惑力的因素”。[41]要想拥有积极的人生观,你必须保持洁身自好。当我看到同学们清晰、机敏、真诚的面容,以及轻盈、活跃的体态时,我有时会想,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是否会认为人类进步了。我相信他们会乐于见到这样的聚会。让他们的理想成为大家的动力,让美好的心灵融入强健的体魄。你们必须认识到,正如本·埃兹拉拉比所说的那样,[42]肉体与灵魂是相辅相成的伟大真理。清晨的感觉实际影响了全天的状态,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健康的问题,而这在广义上则归属生理道德的范畴。正如伏尔泰所说,“胃口才是快乐的源泉”,[43]消化不良者没有理智的人生观,而一个生理机能受损者,其道德抵抗力也会降低。保持身体健康有助于维系心灵纯净,并且一天中最初几个小时的感觉是对其正常状态的最佳测试。口腔清洁、头脑清晰与目光炯炯是人每天被赋予的权利。就像已故的马什教授会根据一块骨头辨别出一种未知动物,[44]我们同样可以通过醒来的第一个小时来预测一天的走势。就像你们知道的那样,起步阶段至关重要,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你们必须保持身体健康。在年轻人中,晨起时的懈怠感往往源自缺乏对两种原始本能的控制,其中的生物学习性涉及个体保护,而另一种则与物种延续有关。耶鲁大学的学生此时应该是合理饮食的典范,然而年轻人并不总是注意老师的忠告;并且我敢说,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多数心智障碍的原因。我自己的生活准则始终是毫不犹豫地剔除任何不合口味的饮食,或直接表明它辜负了我待客的热情。如今,仅有极少的学生会酗酒成瘾,但在每一个庞大的人群中,总有几个人因宿醉导致白天无精打采。由于做到适可而止很难,并且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最佳的身心状态与酒精毫无关系,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我相信你们大多数人都会遵循戒酒是最安全的准则。过量吸烟是清晨明眸与睿智的顽敌,而目前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注意它,反思它,如果需要的话,控制它。那种从前额弥漫到枕部的模糊感觉,那种朦胧的记忆,那种冷淡的目光,那种毛糙的舌苔与口腔里上周的味道,我和你们中的许多人都明白,它们通常都是源自过量吸烟。另一种原始本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沉重肉体负担,以确保物种延续。驾驭柏拉图之车需要耗尽我们中最优秀者的精力。[45]其中一匹马是一个性情暴躁、桀骜不驯的魔鬼,只有通过恶战与严训才能使其屈服。你们作为成年人都知道这点;一旦代表感性的黑马失去控制,它会让代表理性的白马和你连同战车,在崎岖的道路上朝向毁灭奔去。

拥有一个精力充沛的身体,你就可以心无旁骛地正常开始工作,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慵懒的早晨迎来无用的一天。把头脑当作一台工作机器来控制,逐渐适应它的习惯,行动自然如同散步,这是教育的目的,却很少有人能达到!它可以通过深思熟虑与平心静气来实现,永远不要急于求成与忧心忡忡。要领悟到时间有多少,日子有多长。要认识到你有16个小时处于清醒状态,其中至少3/4的时间应该用来默默驯服你的心智。专注力是学有所成的秘诀,它可以逐渐培养出成功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无论心智多么迟钝,都无法逃避持之以恒所带来的光芒。俗话说:“青年人不要急于追求享乐。”[46]但比这更糟糕的是,未能养成宁静的专注力是导致精神崩溃的最主要原因。柏拉图非常同情那些好高骛远且一事无成的年轻人。人生最大的悲剧之一是,年轻学子的事业被仓促、忙碌、喧嚣与紧张淹没,由于没有伯乐对他知人善任,人类机器只能夜以继日开足马力。倾听一位以色列大师威廉·詹姆斯的话吧:“我们崩溃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工作性质和数量无关,而是取决于那种匆忙与无暇,那种窒息与紧张的荒谬感觉,那种特质焦虑与患得患失,那种缺乏内在的和谐与安逸,总之,这些感觉将与我们的工作如影随形,而一个愿意做同样工作的欧洲人,十有八九能够免受这些情绪的困扰。”[47]才华始于宁静,[48]但要适可而止。只需让它们成为每日奉献的时光,做到有规律、有秩序与有系统,那么16小时中的几个小时就足矣,你将逐渐获得对心理机制的掌控,就像孩童行走时对脊椎的影响,或者音乐家(演奏时)对神经中枢的刺激。亚里士多德于《体相学》中提到,在竞争中胜出的学生必定慢条斯理,声音低沉,他不会为那些使人声嘶力竭与手舞足蹈的琐事担心。把自己严格封闭在“时密舱”里,专心致志处理眼前的问题,你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能力,并且将进入一种训练状态;一旦养成这种心智习惯,你就会终身受益。

专注力是一门缓慢习得的艺术,而头脑已经逐渐适应了细嚼慢咽的习惯,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你才能摆脱洛厄尔在《写给批评家的寓言》中生动描绘的“精神错乱”。[49][50]不必为效率这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而过分焦虑,因为它在刻意追求的过程中往往会难以把控。一个人在大学期间的学术产出不能仅从外表来判断;全世界的肤浅评价可能无法真正反映他最出色的工作,也就是构建自我教育的思维机制,并为大学校园之外的广阔空间做好准备。每天四五个小时并不是什么过分要求;但是只要每天、每周、每月都见证了一个相同的故事,你就会养成一种习惯,有1塔兰特的人可以获得高额利息,[51]有10塔兰特的人至少可以保住其本金。

这种稳扎稳打给人以理智的世界观。对于那些容易使年轻人心烦意乱的疲惫、狂热与焦躁来说,没有任何矫正措施如此弥足珍贵。正如乔治·赫伯特所说,这就是一种护身符。

这就是灵石,

能点物成金。[52]

对于永恒不变的问题“生命是什么?”,你可以回答:我不是在思考,而是在行动;这是唯一能让你接触到它的真正价值,并使你掌握其潜在的哲学意义。凭借这个护身符,你就可以越过沮丧泥沼,摆脱怀疑堡垒与绝望巨人,抵达快乐山,遇到那些心灵牧者,也就是知识、经验、警觉与真诚。[53]你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想,这只是一则可怜的享乐主义信条,根本比不上贺拉斯那甜美的吟唱:[54]

快乐之人,快乐独享,

他认为今日属于自己,

他可以心满意足地说,

明日做好最坏的打算,

因为我只会活在今朝。[55]

我不在乎你们怎么想,我只是向你们阐述一种人生哲学,我发现它让我的工作卓有成效,它对我的生活来说非常实用。我曾经为沃尔特·惠特曼做过几年医生,[56]他很少跟我谈起自己的诗作,尽管他偶尔也会引用一些句子;但是我记得在一个夏日的傍晚,当我们坐在他位于卡姆登的小屋窗前,正好那里有一群工人路过,他以其惯常友好的方式向他们打招呼。然后他说:“啊,无论劳作还是思考,每日工作多么荣耀!我曾尝试

超越当下与现实,

使普通人懂得每日工作或忙碌的荣耀。”[57]

以这种生活之道,你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品行端正,从而达到做人的真正标准。

除了身心修炼,还有什么呢?

你们是否还记得基督传道中最感人的一幕?那时焦虑的统治者尼哥底母在夜间来访,[58]担心他功成名就的生活与永久平安之事无缘。

基督给他的信息就是给全世界的信息,并且这些内容在当今尤为重要:“你们必须从圣灵重生。”[59]你们作为耶鲁大学的学子具有成为领导者的天赋,从而得以认识那些构成世界道德光辉的伟大灵魂。无论是成为拿撒勒人的灵性追随者,[60]还是圣约翰从各国挑选的众多选民,[61][62]你们都必须从他们的圣灵重生,并且融入这个群体中。

以耶稣和他的祷告作为一天之始,除此你们别无所需。摆脱教条,你们就会拥有信仰;受困于教条,你们坚持的任何神学观念就会动摇。当灵魂被思想浸染,每天就会接触到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品。尽管可能不像你们的父辈那样,但是你们还是要学会熟悉你们的《圣经》。在性格形成与行为塑造上,它的影响仍有其古老的力量。你们应该了解与亚兰和以利户子孙们有关的文学之美和力量。[63]每天拿出15或20分钟,将使你们与人类的伟大思想产生共鸣,随着岁月流逝,你们与不朽先辈的情谊将与日俱增。它们会让你们对当下充满信仰。聆听它们对你讲述先辈的故事。然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与思想,就像它们也有自己的习俗与乐趣一样。你们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大学独领风骚,并且处于鼎盛时期。为什么要回顾过去,对(19世纪)70年代甚至90年代学生的迂腐和迟钝感到震惊?不必过分担心未来,以免到了某个阶段,你们与家人在继任者面前再现过时的衣着与时尚。虽然变化是一种规律,但是某些伟大的思想会始终贯穿于历史长河,并且像在伯里克利时代一样有效地影响我们。[64]有人说,人类总是在进步,但本质始终如一。构成人性的爱、希望、恐惧与信仰,以及人类内心的基本情感均保持不变,任何文学作品中的灵感秘密就在于,拨动那根超越时空的共情之弦的能力。

日密舱的宁静生活会对你们有所帮助,以轻松的心态承受自己和他人的负担。不用理会那些坐在溪边悠闲鸣叫的青蛙。[65]生活是一件朴实无华的事情,并且这条道路的方向非常清晰,它由世世代代的强者为你们开辟,你们将会延续他们的自强不息,把他们的理想化为你们的灵感。在我的脑海中,我可以看到20年后的你们,目光坚定、思维开阔、和颜悦色,成为世间完美人生的典范;但无论你们属于哪一种类型,是否受到感性或理性的控制,你们都需要他们灵魂的指引,唯一足以避免这种潜在影响的是,诗篇作者笔下司空见惯的涅墨西斯:“上帝满足他们心中的渴望,但是让他们的灵魂枯萎。”[66][67]

我之前引用了约翰逊博士关于琐碎事物影响力的评论。也许我这番简短的话语可以帮助你们中的一些人,好让你们能够珍惜自己用心灵去追寻智慧的时光。

注释

[1]弗朗西斯·伦道夫·帕卡德(Francis Randolph Packard,1870年3月23日—1950年4月18日)是一位美国耳鼻喉科医生,他曾经在奥斯勒爵士手下工作。帕卡德是美国耳鼻喉科医学的先驱之一,为该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此外,帕卡德创办了《医学史年鉴》,并且撰写了《美国医学史》。

[2]保罗·霍伯(Paul B.Hoeber,1883年10月16日—1937年8月20日)是一位著名的医学书籍出版商。1935年,其业务由哈珀兄弟公司接手后,公司改名为保罗·B.霍伯,B来自Brothers的首字母。

[3]1817年,詹姆斯·哈珀(James Harper)和兄弟约翰·哈珀(John Harper)在纽约开始了图书出版业务,后来约瑟夫·韦斯利·哈珀与弗莱彻·哈珀两兄弟也加入其中。1833年,公司更名为哈珀兄弟公司,几经合并后,成为现在的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哈珀兄弟公司早期出版物主要是宗教书籍和学术著作,后来逐渐扩展到文学作品、杂志、教科书和儿童读物等领域。

[4]883年,为了纪念奥古斯都·伊利·西利曼(Augustus Ely Silliman)和他的母亲赫普萨·伊利·西利曼夫人(Hepsa Ely Silliman),耶鲁大学利用奥古斯都·伊利·西利曼的遗赠设立了西利曼讲座。该讲座由耶鲁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在该校开设一系列的讲座,涵盖了广泛的学术领域,是耶鲁大学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5]哈维·威廉姆斯·库欣(Harvey Williams Cushing,1869年4月8日—1939年10月7日)是一位著名的美国神经外科医生。他开创了现代神经外科学的发展方向,被誉为“现代神经外科学之父”。他撰写的《奥斯勒的生平》获得了1926年普利策奖。

[6]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年12月4日—1881年2月5日)是一位苏格兰哲学家、散文家与历史学家,他对十九世纪的艺术、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自其作品《时代征兆》(Signs of the Times)。

[7]希腊古城斯塔基拉(Stagira)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出生地,位于东部海岸附近。伟大的斯塔基拉人在此指的是亚里士多德。

[8]乃缦(Naaman)是约兰执政时期的亚兰国的元帅,记载于犹太教经籍《塔纳赫·列王纪下》第五章。根据故事记载,乃缦曾立大功,并深受爱戴,只是得了麻风病。一个以色列国的婢女对他说,撒玛利亚的先知可以治好其疾病,乃缦将婢女所说的话告诉了亚兰王。先知以利沙听到此事后让人告知乃缦,在约旦河中沐浴七次即可洁净。乃缦一开始不情愿,后来照做果然见效。

[9]原文使用的谢菲尔德(Sheffield)是英国的一座城市,以钢铁、切削工具和刀具制造业闻名,在这里是做工精湛的意思。

[10]《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故事场景主要发生在远离尘世的亚登森林中,创作于1598年—1600年。取材于16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罗奇的牧歌传奇《罗瑟琳》,反映了牧羊人的纯洁爱情。

[1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6月19日—公元前322年3月7日)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

[12]出自亚里士多德作品《尼各马可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简称《伦理学》。

[13]普鲁塔克(Plutarch,46年—约120年)是一位生活在罗马时代的希腊作家、哲学家与历史学家,以《对比列传》(又称《希腊罗马名人传》或《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一书闻名后世。普鲁塔克在书中表明,该书的目的并非记载历史,而旨在说明人的性格如何决定命运。普鲁塔克也留下大量杂文,后世学者习惯总称为《道德论丛》(Moralia)。

[14]日密舱(day-tight compartments)是奥斯勒受到卡莱尔作品的启发创造的词汇。

[15]以利沙(Elisa)是一位以色列王国的先知,生于公元前9世纪中叶。以利沙在《圣经》中被描绘为一位能行神迹的先知,其故事被记载在《列王纪下》中。

[16]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年9月7日—1784年12月3日)是一位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包括许多著名的文学评论、小说、戏剧和诗歌。除了文学成就,约翰逊还以他的智慧、幽默感和口才闻名,通常被称为“约翰逊博士”。

[17]扫罗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他是以色列的第一任国王。扫罗找驴的故事出现在圣经《撒母耳记上》中。故事发生在扫罗成为以色列的第一任国王之前。当时,扫罗的父亲让他带着一个仆人去找失散的驴。最后,他们来到了撒母耳的住所,希望可以从撒母耳那里得到帮助。撒母耳向扫罗预言,称他将成为以色列的领袖,并在神的帮助下战胜以色列的敌人。

[18]吉尔伯特·怀特(Gilbert White,1720年7月18日—1793年6月26日)是一位英国博物学家、生态学家和鸟类学家,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塞尔伯恩。他的主要作品是《塞尔伯恩的自然历史和古迹》(Natural History and Antiquities of Selborne),他以自己的家乡塞尔伯恩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了那里的自然环境、动植物以及人文史迹。怀特被后人誉为“英国自然史之父”。

[19]出自《马太福音》。

[20]天国八福(Beatitudes)是八段详细记载在《马太福音·山上宝训》中的耶稣早期在加利利传福音时的祝福。这八句话代表了耶稣对于基督徒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的要求,也是耶稣对于信徒在现世和来世所能获得祝福的预示。

[21]圣雅各(St.James)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在基督教传统中,圣雅各被认为是医学领域的守护神。

[22]出自四行诗集《鲁拜集》(Rubaiyat),作者欧玛尔·海亚姆(Omar Khayyám,1048年5月18日—1131年12月4日)是一位波斯诗人、天文学家与数学家。

[23]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是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伊壁鸠鲁认为当人不受任何痛苦折磨、欲望也都得到满足后,就会进入“内心宁静”(Ataraxia)的最高境界。

[24]泰坦尼克号是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庞大、内部设施最豪华的客运轮船。全船分为16个水密舱,使得它在任何4间水密舱进水的情况下都不会沉没。1912年4月14日23时4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相撞,造成5间水密舱进水沉没。

[25]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Sr.,1809年8月29日—1894年10月7日)是一位美国医生与著名作家,被誉为美国19世纪最佳诗人之一。1836年,霍姆斯被哈佛医学院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他后来曾经担任哈佛医学院教授与院长。他的儿子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26]出自《失乐园》(Paradise Lost)。作者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是一位英国诗人与政论家。

[27]出自《忧郁症》(Hypochondriacus)。作者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年2月10日—1834年12月27日)是一位英国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形式,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化人物之一。兰姆最著名的作品是《伦敦雾》(The London Fog)等散文集,其中描写了他对伦敦城市生活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28]尤金·阿拉姆(Eugene Aram,1704年—1759年8月16日)是一位英国语言学家,曾经从事过教学和编写英语字典的工作。但是因为参与一桩谋杀案,他最终被绞死在约克城堡。

[29]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1593年4月3日—1633年3月1日)是一位英国牧师、诗人与演讲家。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宗教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融合了宗教信仰、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的元素,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象。

[30]根据《创世记》(19:26)记载,罗得不愿离开所多玛城,天使把罗得一家四人领出城外,并且嘱咐:“逃命吧!不可回头看。”但罗得的妻子“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

[31]本名扫罗(Saul),他是一位在《圣经·新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与《圣经·旧约》中的以色列国王扫罗不同。“每日冒死”(die daily)出自《哥林多前书》,是圣保禄为哥林多教会所写的书信。

[32]尤利西斯(Ulysses)是奥德修斯(Odysseus)的拉丁语变体,是希腊传说中的伊塔卡国王,也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在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同一史诗周期的其他作品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33]提瑞西阿斯(Tiresias)是希腊神话中生活在底比斯的一位盲人预言者。据荷马史诗《奥德赛》记载,他甚至在冥界仍有预言的才能,英雄奥德修斯曾被派往冥界请他预卜未来。

[34]《方法论》(Discours de la Méthode)是笛卡尔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学论著,对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都有极大的影响。

[35]拉丁语Facet Spera,意思是“行动与希望”(Do and Hope)。

[36]出自《圣经·约伯记》。约伯是一位正直良善的富人,在几次巨大灾难中失去了人生最珍贵的事物,包括子女、财产和健康,这里的意思是,与约伯一样,拒绝任何中间人介入。中间人是指帮助双方交涉磋商、平息争端的人。

[37]出自《克里昂》(Cleon)。作者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年5月7日—1889年12月12日)是一位英国诗人与剧作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极具个性和独创性。

[38]原文是“尼古丁女郎”(Lady Nicotine),在此指吸烟。该说法出自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1860年5月9日—1937年6月19日)的作品《我的尼古丁女郎》(My Lady Nicotine)。

[39]原文是“Bacchus”(巴克科斯),在此指饮酒。巴克科斯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和植物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

[40]原文是“Aphrodite”(阿佛洛狄忒),在此指性爱。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

[41]出自威廉·莎士比亚作品《仲夏夜之梦》第一幕第一场。

[42]本·埃兹拉拉比(Rabbi Ben Ezra,1089年—约1167年),即亚伯拉罕·伊本·埃兹拉(Abraham ibn Ezra),12世纪犹太裔西班牙学者,同时也是科学家、注释家、诗人。《本·埃兹拉拉比》(Rabbi Ben Ezra)是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的作品。

[43]出自马奎斯·孔多塞(Marquis de Condorcet,1743年—1794年)编辑的《伏尔泰作品集》,第37卷,第394—395页。

[44]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1831年10月29日—1899年3月18日)是一位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19世纪末期,他在科罗拉多州发现了大量恐龙化石,这使得马什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之一。

[45]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费德罗篇》(Phaedrus)中把灵魂比作一驾马车,由拉车的两匹马和御者组成。

[46]出自英国作家与诗人马丁·法夸尔·塔珀(Martin Farquhar Tupper,1810年7月17日—1889年11月29日),他以写作爱情诗歌、寓言故事和道德教育作品而闻名,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类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47]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是一位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实用主义哲学和功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

[48]出自歌德1790年的戏剧《托尔夸托·塔索》(Torquato Tasso)中,人物莱昂诺拉(Leonora)说了这样一句话(第一幕第二场):“才华始于宁静,性格成自激荡”(“Es bildet ein Talent sich in der Stille,Sich ein Charakter in dem Strom der Welt”)。

[49]詹姆斯·拉塞尔·洛厄尔(James Russell Lowell,1819年2月22日—1891年8月12日)是一位美国浪漫主义诗人、评论家、编辑和外交官。作为语言学学者,洛厄尔是美国方言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浪漫多情,以爱情、自然和政治为主题,对奴隶制度和南北战争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诗人作为社会公知和批评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50]《写给批评家的寓言》是一首长篇讽刺诗。原文:One can bear it at first,but by gradual steps he is brought to death's door of a mental dyspepsy。

[51]塔兰特(talent)是古代希腊、罗马、中东等地的重量和货币单位。

[52]出自乔治·赫伯特作品《灵丹妙药》(The Elixir)。Elixir指的是用“贤者之石”制成的灵丹妙药。贤者之石是一种存在于传说或神话中的物质,它被认为能点石成金,用于制造长生不老药,或医治百病。

[53]出自英国基督教作家与布道家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年11月28日—1688年8月31日)《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班扬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和宗教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英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4]昆图斯·贺拉斯·弗拉库斯(拉丁语: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公元前65年—公元前8年),罗马帝国屋大维时期的著名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诗艺》等。他是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代表人之一,与维吉尔、奥维德并称为“古罗马三大诗人”。

[55]贺拉斯的《快乐之人》(Happy the Man),摘自《颂歌》第3卷。

[56]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是一位著名美国诗人与散文家。1873年,在一次中风后,他搬到新泽西州的卡姆登居住。奥斯勒在1884—1889年间曾是惠特曼的医生之一。

[57]出自惠特曼代表作《草叶集》(Leaves of Grass)第13卷《展览会之歌》(Song of the Exposition)。奥斯勒在此处用工作(work)替换了原文中的行走(walk)。

[58]尼哥底母(Nicodemus)是一位法利赛人和犹太大祭司。据《约翰福音》记载,尼哥底母曾在夜间前来见耶稣,并向他询问有关天国的事。耶稣回答他,除非人重生,否则不能进入天国。尼哥底母的故事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故事,展示了一个人在寻求真理和信仰的道路上所遇到的挑战和困惑。他也被视为一个反映出人类渴望与神交流和寻找真理的形象。

[59]出自《约翰福音》(3:5)。

[60]指耶稣。在《圣经·新约》中有一些关于耶稣的经文中提到他是“拿撒勒人”,这里指的是他生活在拿撒勒,而非他的出生地。

[61]圣约翰(St.John)也译作使徒约翰,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

[62]出自《圣经·启示录》。

[63]以利户(Elihu)是《约伯记》中约伯和他的三个朋友的批评者。亚兰(Ram)是亚伯拉罕的后代,希斯伦的儿子。

[64]即古希腊政治家与军事家伯里克利(Pericles,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年)所处的时代,大约从希波战争开始到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这段时期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

[65]形容无所事事的凡夫俗子。

[66]原文Nemesis(报应),涅墨西斯是希腊神话中冷酷无情的复仇女神。

[67]出自《诗篇》(Psalms)第106篇第15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