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编金融学(微课版·第2版)
- 于晶 叶立新编著
- 912字
- 2024-12-30 15:55:47
三、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后,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最初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保存自己剩余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者把自己的剩余产品换成货币,一旦需要,他们可以马上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这比保存实物方便多了。人们贮藏货币,大体基于以下原因。
(1)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加强,商品价值的实现成为商品生产者“惊险的跳跃”。商品能否转换成货币,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因此,货币的权力相应扩大。但是,货币本身拥有的权力一旦人格化,拥有货币的数量便成为衡量人们权力和社会地位的标准,由此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2)为了保证正常购买,必须具有一定的货币准备金。也就是说,贮藏货币成为顺利进行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再生产的连续进行,所有者必须把资金中的一部分保存起来,作为货币资金的准备金,不断地补充临时性原因造成的货币资金的不足。
(3)为在某一时期履行支付货币的义务,必须事前进行货币贮藏。这是货币准备金的另一种用途。
(4)现代经济学认为,人们贮藏货币还有投机的目的,即为了将来有利可图而事前贮藏货币。
(5)为平衡国际收支,需要进行货币贮藏。货币作为调节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准备金,是上述几种情况在国际范围内的延展。
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大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供给量时,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当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不足时,贮藏货币会重新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贮藏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动调节着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相适应。
信用制度发达以后,最典型的价值贮藏手段——货币贮藏手段有了更大的变化。首先,在现代社会的不兑现纸币制度下,当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比较稳定时,纸币也可充当贮藏手段,虽然它不像金银等贵金属那样能长久地保存价值。其次,由于以银行制度为主的现代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社会各阶层把自己持有的货币资产或收入存入银行,使贮藏手段趋于集中。对个人而言,这是贮藏价值可选择的形式;对社会而言,这是集中或积累资金的形式,也是纸币赖以成为贮藏手段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