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很看重无怨。无怨,才能缓和人际关系冲突,利他互惠型的社会才能维持和走向繁荣。
那么,无怨从心态到行动上都是怎么修炼呢?下面各章从不同角度论说了。
1 《学而》 第十五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骄,还不是现在的“骄傲”的意思,而是认为自己对别人有经济上的、知识上的、功德上的恩德和帮助,认为别人是仰仗了自己、依靠了自己,于是呈现出一种骄态对人。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都是指加工玉器的工序。这里引用它,来形容不断完善,提高个人修养。
译:子贡说:“如果穷人不谄,富人不骄,这样他们的境界算是不错了吧。”
孔子说:“那还是不如穷却还能乐,富人不但不骄,甚至还能主动地学礼仪。”
子贡明白了,于是引用了一句《诗经》的话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高兴了:“跟你这样的人,才可以讲《诗经》啊。我说了上半句,你能说出下半句!”意思是,你把我的意思掌握了。
解:孔子的意思是,穷但是快乐着,安贫并快乐着。
2 公冶长 第二十三章 无怨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不记仇),于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人们之间的怨恨就少了。”
故事:伯夷、叔齐的故事。
商朝末期,北方有个小国叫孤竹国。孤竹国君有两个儿子,分别叫伯夷、叔齐。老国君更喜欢小儿子叔齐,于是临死时命叔齐继位。但是叔齐觉得这是不悌的,也是不仁的,就不肯,让给哥哥伯夷。但是伯夷觉得这是不孝的,要听老爸的意见,于是就逃跑掉了。叔齐想了想,终于不肯不悌不仁,也跑掉了。
俩人听说陕西的周文王善养老,就投奔那里了。到了之后,正赶上周武王要发兵讨伐商纣王,俩人于是劝阻,认为这是以暴易乱,又说臣子不该讨伐君长。周武王没有听。俩人于是不肯吃周国的粟,就向北跑到首阳山,活活把自己饿死了。这就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
如果老爸更喜欢叔齐,伯夷就记仇了,那怎么还会有让位呢?俩人未来也不会成为同生共死的朋友。
记仇是人际关系中,最不好的一种。
3 述而 第十四章 无怨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卫国的卫出公,他爸爸蒯聩是个恐怖分子,想谋害爸爸卫灵公的漂亮媳妇南子。南子在朝堂上发现了事情不对,大声呼叫:“太子要杀我啦!”卫灵公气坏了,把蒯聩给撵出了国。
因为蒯聩被禁闭了(不能回国了),后来他的儿子就接了班,当了卫出公。蒯聩觉得自己是爸,就跑回来抢卫出公的位置。冉有打算看看孔子是站在谁的立场上,会不会帮卫出公。于是,冉有叫子贡去问问孔子的态度。子贡说话也不直接,而是问孔子对伯夷、叔齐怎么看。
译:冉求说:“夫子是支持卫国国君的吗?”子贡说:“我进去问问他。”
于是子贡替冉求跑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老师您觉得他们怎么样?”
孔子说:“都是贤人啊。”
子贡说:“他们因为父亲的一个错误的决策(非要让弟弟叔齐当继承人),导致他俩都没接上班。您觉得他俩会怨恨爸爸吗?”
孔子说:“他俩都是仁人,遵守父命,互相仁爱,推让君位,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有什么可怨的呢?”
子贡于是出来,对冉有说:“孔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国君了。”
因为伯夷、叔齐不抗拒父亲的遗命,也不怨恨父亲,惟父命是从,所以孔子不会赞成卫出公作为儿子,抗拒自己的父亲蒯聩回来(抢自己儿子的位置)的。
解: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互相能让位,这就是把别人利益放在了前面,就是仁。因为知道自己有继承君位的欲望,推知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望,于是愿意成全别人的欲望而不是牺牲别人的欲望,这就是仁了。仁的人就是原意实现别人的欲望(包括对利的欲望),自然不会因为争利而怨,而恨人。
虽然俩人都把君位丢了,损失了,但是俩人都求得了仁,求仁而得到了仁,损失了君位,又有何怨呢?所以孔子又说他俩“求仁得仁,又何怨”。
4 泰伯 第十章 无怨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孔子说:“如果人好勇,又厌恶贫苦,那这个人就会惹乱子。如果对不仁的人憎恨得很深,很过分,也会引发社会的乱。”
解:好勇,就是好斗,疾贫,就是贪欲大。这样就会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获取财富,这个很好理解。
对于不仁的人,你对他太憎恨了,他就会报复你。这一点也是常有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你惹不起坏人。有时候,对坏人口诛笔伐得太厉害了,这些人就开始铤而走险,更不讲理了。比如,明朝灭亡后,建立南明朝廷,其中的正人君子、东林党人,对宦官一党口诛笔伐,后者被搞急眼了,于是大肆迫害杀戮。最终,南明因此而亡。
所以,有时候政治和社会,都要讲妥协。对于坏人,除掉其首恶就可以了,非要全面清除,则有这样的教训:司徒王允和吕布联手,杀死了董卓。接下来,王允要杀掉董卓所有的部将。这种爱憎分明固然可以理解,但是李傕等部将,干脆造反,一起代兵攻破长安,杀了王允,劫持了皇帝,又开启了一轮军阀政治。
如果王允给他们一个活路,不是非得扫清,只杀其首恶,就不至于此。
5 《卫灵公》 第十三章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注:躬自厚,后面隐去了“责”字。就是对自己要求的多,也就是严于律己。
译:孔子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就不会被别人抱怨了。”
解:薄于责人,有了这个心态,就不会心含怨气了。
为什么孔子反对怨呢,因为很多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社会的悲剧都是因为怨。我们说一下郤克的故事。
故事:
晋景公派出大夫郤克出使齐国,想恢复与齐国的盟好,并且邀请齐国在断道会盟。
郤克作为使者,他是个罗锅。齐顷公为了逗老妈高兴,就让老妈在帷幕后面藏着看。老妈看了他的模样,哈哈大笑,却一小心笑得太厉害了,被郤克听了个正着。
郤克大怒,也不谈邀请会盟的事了,留下自己的副手乐京庐在齐国继续谈邀请齐国在断道会盟的事,自己先回了晋国。
性格刚烈的罗锅郤克,把荣誉看得比性命还宝贵,他回到绛城,就向晋景公请战,要求讨伐齐国。
晋景公说:“公报私仇没道理。”
“现在齐国君主傲慢已极,我们只有打疼了他,他才服服帖帖跟我们联手呢!”
晋景公拗不过,于是拨给元帅郤克八百乘兵车,进攻齐国,双方一场大战。最终晋国打赢了。
但是,战争必然要死人,而晋国也不能从齐国那里获利,这样的贵族间的负气的战争,带着的只是社会的损失。
怎么才能无怨呢,严于律己,宽以责人。齐顷公确实做了非礼的事,但是也许我们把他的动机揣测得太严重了。所以,头三次都不应该计较。这样,就把一些误会、猜疑导致的问题给过滤掉。如果三次后,还有这样的事,才能确定。这也是对他人的宽容。
6 阳虎 第二十四章 无怨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养的啊,你和他们太接近了,他们就不逊,你疏远他们了,他们就怨。”
解:
因为别人疏远,就怨,指的是被排除在外的感觉。人渴望被群体接受,纳入人际网络圈,否则就没有安全感,这可能是从远古古猿时代就刻入基因的。人都喜欢被纳入社交圈,特别是女性对社交联系的愿望更强。但孔子则有点理解不了,因为他自己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所以他觉得“远之则怨”,无法让人理解。
不过,现在女性已经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可以用个人事业有成来获得自我认可,而不再以他者联盟关系的纳入来证实自己。
7 宪问 第十一章 无怨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孔子说:“穷但是不怨恨社会和他人,这样很难;富但是不骄于人,这个则容易。”解: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孔子多次强调贫穷的要最好不怨,以免社会不安定。他觉得颜回就是贫穷但是不怨,这也是他喜欢颜回的一部分原因吧。
8 宪问 第三十四章 无怨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怎么会这样,有这么惨吗?”孔子说:“不怨天尤人,从下等知识中寻找上等真理,谁知道我是这样的啊?只有老天吧?”
解:孔子这里又感觉耐不住寂寞了,从前说没有人知道你,你也不愠,现在也有点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