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观止: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套装全二册)
- (清)吴楚材 (清)吴调侯编选
- 1226字
- 2024-12-27 21:00:16
臧哀伯谏纳郜鼎(170) 桓公二年
导读
宋国太宰华督杀宋殇公,因担心诸侯讨伐,便向他们行贿。华督用郜鼎贿赂鲁桓公。鲁桓公接受贿赂,并把郜鼎陈列在太庙里。为此臧哀伯向鲁桓公进谏,指出治国的关键在“昭德塞违”,彰扬美德,杜绝邪恶。阐明国君要为百官做榜样,为后世做表率。谏言以排比罗列,简洁严整,气势贯通,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鲁桓公拒不纳谏,臧哀伯义正词严。文章以周内史称赞臧哀伯作结,意蕴深长。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171),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172),以临照百官(173),犹惧或失之(174),故昭令德以示子孙(175)。是以清庙茅屋(176),大路越席(177),大羹不致(178),粢食不凿(179),昭其俭也。衮、冕、黻、珽(180),带、裳、幅、舄(181),衡、、纮、(182),昭其度也(183)。藻、率、鞞、鞛(184),鞶、厉、游、缨(185),昭其数也(186)。火、龙、黼、黻(187),昭其文也(188)。五色比象(189),昭其物也(190)。钖、鸾、和、铃(191),昭其声也。三辰旂旗(192),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193)。文物以纪之(194),声明以发之(195),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196)。今灭德立违(197),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198),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199)。郜鼎在庙,章孰甚焉(200)?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201),义士犹或非之(202),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203)。
周内史闻之(204),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205)!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译文
夏季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的大鼎,并把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是不合礼制的。
臧哀伯劝谏说:“作为百姓的君主,要显扬道德,防止违反礼制的行为,以此来为百官做榜样,这样还恐怕有所缺失,所以要彰显美好的德行,用来教育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屋顶,天子祭祀乘坐的车子用蒲草编织的席子作垫子,祭祀所用肉汁不加调料,祭祀主食不用精米,这是表明节俭。礼服、礼帽、蔽膝、大圭,大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绳、冠系、冠顶板,这是来显示尊卑的法度。玉垫、佩巾、刀鞘、刀饰,革带、带饰、飘带、马鞅,这是来显示尊卑的等级。礼服上画火、画龙、绣黼、绣黻,这是来表示尊卑的文饰。用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画山、龙、花、虫,这是来表示色彩。钖铃、鸾铃、和铃、旗铃,这是来表示声音。日、月、星画在旌旗上,这是来表示光明。因此,所谓美德,就是节俭而有法度,升降而有等级。以花纹和物色作为标志,以声音和光彩作为象征,把这些明示给百官,百官就会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纲法律。现在违背道德,炫耀违背礼制的行为,把人家贿赂的器物放置在太庙里,向百官公然展示。官员们也效法这种行为,这又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源于官吏违反礼制。官吏丧失道德,贿赂就会公行。郜鼎放置太庙里,贿赂公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吗?周武王战胜商朝,把九鼎运到都城洛邑,还有忠义之士提出非议,更何况把明显违法乱纪的贿赂器物放置在太庙里,这该怎么办?”桓公不听。
周朝的内史听说了这件事,说:“臧孙达在鲁国会后继有人吧!国君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用道德来劝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