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钟声响,无数大臣进入皇极殿内。
比起以往,少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而这全都是崔呈秀干的。
上一次朝议,作为倒魏的急先锋,又被钦命负责抄家,崔呈秀为了自己的狗命,对昔日的同僚下手毫不留情。
抄家更因为知道不少人的底细,别人很难在他面前玩什么花样。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谁还能忽悠的了谁?
伴随着国库和刘恒的内帑日益充裕,崔呈秀在朝中的风评直线下降。
无数人恨崔呈秀恨得牙根直痒痒,但若说弹劾崔呈秀,那是一点都没这个胆子。
就现在这样的情形,崔呈秀不找上门来就不错了,哪还敢惹这么一个煞星?
这点子可是扎手的很。
而户部尚书郭允厚也是隐隐有些得意。
不为别的,就现在每日运进国库的银两就让他格外开怀了!
他什么也没做,纯躺赢。
国库里有了钱,他这个当家的自然是春风满面。
可也正是因此,一些大臣看着郭允厚的眼神也都变了!
朝中不论是阉党还是东林党,此刻看着郭允厚的神情,皆是有些怪怪的。
伴随着朝会的开始,刘恒听取着来自各方的奏报,这些奏报很枯燥也很乏味,但刘恒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
他饶有兴致的听着这些,这是他了解整个国家运转的渠道。
哪里受了灾,哪里出现了饥荒,哪里米价比之前便宜了,这些信息统统都有价值。
从诸多情报之中,他可以掌握国家的第一手渠道信息,进而不断的分析和判断,避免自己被下面的臣子骗成猪头。
而不相关的大臣在如此多的信息轰炸之下,皆是有些昏昏欲睡。
听了半晌,刘恒亦是觉得差不多了,站起身来,目光扫视群臣,开口道:“众卿,朕既蒙皇兄不弃,忝为天子,常思治国之道。”
“朕久闻,治国,当以兴农为要。”
“今朕闻之,民间似有商贾,趁秋收之际,压低粮价,迫使百姓低价贱卖新粮……”
“朕以为,农者,国之大本也,商者,末业矣,若长此以往,恐国将不国……”
“惟愿诸卿共计议之,以安黎庶。”
原本还在打瞌睡的一些大臣,在听到刘恒这一段话后,猛然惊醒。
其中一人随即出列拜道:“陛下,此事恐是空穴来风,未必是真……”
刘恒瞥了那人一眼,不以为意,挥了挥手。
顿时,刘恒身旁的侍者捧出一沓宣纸分发给所有朝臣,刘恒这才道:“此朕命锦衣卫抄录京城周围各地近些时日的粮价,诸卿以为如何?”
“幸赖陛下洞察先机,臣以为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郭允厚当仁不让,率先站了出来。
这倒是让刘恒微微惊讶了一番,原先在他的设计中是毕自严出来充当这个角色的。
“爱卿且试言之。”刘恒不以为意,既然郭允厚站出来,他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同时,他亦是想听听这位户部尚书的意见。毕竟,按照刘恒目前的观察来看,郭允厚总体而言做的还算是不错的,四平八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稳住了国库,没有出现纰漏。
“臣以为,当效李悝之平粜法,由国库出资,于民间购买粮食,稳住粮价。”
“臣愚以为,此番购粮,国库可拿出两百万两,则市面上的粮价足可稳定……”郭允厚信誓旦旦。
若是之前,他是不敢提出这个解决方案的。
毕竟国库都穷的跑耗子了,那还有余钱去买粮稳定粮价?
可现在不同了,抄家,让国库有了一些余钱。
所以,郭允厚也想用这些钱去为百姓做一些事情。
这样一来,自己在户部尚书这个位置上也不算白干。
只是,他这话一出口,顿时引来了不少敌视的目光。
刘恒摸了摸鼻子,他看向了郭允厚,眼神亦是有些奇怪。
此人,是不是在宫中安插了秘间?
“郭尚书,朝中各项耗费甚多,骤然拿出两百万两银子购粮,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左右不过是些刁民贱民罢了,死则死矣。”
“郭尚书,你此举是否是慨国库之慷,成一己之私名?”
攻讦的话语接踵而至,这让刘恒眉头皱的更深。
这还是在朝堂之上,就如此堂而皇之。不过郭允厚的提议,也确实阻挡了很多人的财路,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
朝中与此有干系的大臣如何能够轻易罢休?
郭允厚听着这些话语更是气愤,先前他出言不过是出自公心,好不容易国库余了一点钱,想要真真切切为百姓做点事情,却未曾想到,是这般结果。
此时,刘恒忽然开口道:“诸卿,勿要误会郭尚书,朕以为,郭尚书此乃老成谋国之言,卿等何以妄加攻讦,朕甚不取。”
“郭爱卿……”刘恒脸上带着笑容,道:“不知爱卿可有推荐的人选,来主持此事?”
郭允厚拱了拱手,道:“方才臣所进言,不过为大明社稷思虑。”
“何人主持此事,臣以为,宜陛下择之,臣安敢妄议?且臣若举荐,诸卿皆以为臣谋取私利,伏愿陛下念臣微躯,垂恩顾恤。”
“卿,忠臣也。”刘恒微微松了一口气,听郭允厚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在宫中安插密探。
“朕以为,昔南京户部尚书毕自严志虑忠纯,朕属意其统筹此事,诸卿以为如何?”刘恒缓缓开口。
“陛下圣明烛照,洞彻万里,臣亦有所闻,毕自严少负大才,任南京户部尚书之时,草场马匹皆有增益,此番主持购粮,必竞全功。”郭允厚率先表示赞同。
虽然是阉党成员,但郭允厚和毕自严并无过节,且又是皇帝亲提,郭允厚哪有反对的道理?
更何况,唯有如此,才更能更加彰显出他郭允厚并未在此事中牟利。
“臣也以为,甚是妥当。”礼部侍郎徐光启出列表示赞同。
朝中不少大臣先后出列表示赞同。
“既如此……”刘恒微微沉吟,道:“毕卿……。”
毕自严立即出列,恭身顿首:“臣毕自严恭领圣命。”
“其以卿为平粜大使,专司粮价之事,朕赐卿尚方剑,许卿便宜行事,朝中三品以下官吏及伯爵以下贵族,若有胆敢违卿之律令,卿皆可先斩后奏。”
“三品以上,伯爵,侯爵及公爵有关贵族,敢有违令,卿可送交刑部大牢,朕必令刑部严惩之。”
毕自严立即顿首再拜道:“臣谨奉诏。”
“古之圣王明君治国,海晏河清,朕不肖,不如诸王。”
“为效法先王一二,朕意,此番平粜,内库中拨出白银一百万两,以助百姓。”未等群臣开口,刘恒率先做出了表示。
“陛下圣明。”郭允厚一听这话,当即跪在地上高呼。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郭允厚带头之下,皇极殿内高呼声此起彼伏,纷纷称赞。
本来一些大臣还在思考,怎么委婉的和皇帝提出,从内库中也拿出一部分钱参与此事,未曾想到,这还没开口,皇帝就主动拿出钱来了,而且一掏就是一百万两。
比起以往诸任皇帝,今上,可真是敞亮的不像话。
朝中一些忠臣激动地都快要流泪了,这才是圣天子啊!
过往哪个皇帝对自己小金库不是控制的死死的,往里面放钱可以,让皇帝拿钱出来为朝廷做些事情,那是想都别想。
而刘恒还没有就此结束,他继续开口说道:
“农者,国之本也。古之圣贤治国,莫不重农。”
“而今之世,本末倒置,朕尝闻农夫多有不劝耕之心,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诸卿皆朝廷肱骨,多历州县,当可为朕解此难题,还望诸卿不吝教朕。”
话音刚落,徐光启率先出列,拱手拜道:“陛下,臣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陛下欲兴农,当以历法为先。今历法已渐渐不合时宜,臣请命编纂历书,伏请陛下恩准。”
“此臣草拟编纂历书之人员名册及所需之物,还请陛下过目。”徐光启双手恭谨的将一本小册子转交到王承恩手中。
刘恒拿过来粗略看了看,道:“卿,果真朝廷肱骨也。”
“朕如卿所言,许卿编纂历书。内阁,户部,当予以配合,所调拨人员,物资不可有所阻拦……”
“臣等遵旨。”
朝中不少大臣看着徐光启,也纷纷露出羡慕之色,这编纂历书,少不得在史书上留一页,而且还是百世流芳。
只可惜,要编纂历书,属实来说,是个技术活,一般人还真就玩不转。
也只有徐光启这种精通农事,同时又精通数学,天文这些学问的人,才有资格主导此事,朝中要想再找出第二个这样的人,都难。
而且,可以预见,一旦历书编纂有成,也是一桩泼天的功劳,于民间,说是万家生佛也毫不夸张,而在朝中,更是一桩实打实的功绩。
此刻,一些心思活络的朝臣,已经开始想办法,看是不是能运作一下,和徐光启搭上线,让徐光启提携一下自己,至不济,自己的亲朋子侄有一二可造之材,塞到徐光启身边历练一番,也不是不行。
他徐光启吃肉,跟着他身边喝口汤总不过分吧?
毕自严正暗自思索,忽然感受到皇帝投过来的目光,双目对视,隐有所悟,当即出列道:“陛下圣明烛照,洞彻万里,是否已有良策?”
刘恒微微一笑,道:“朕初御极,不明朝中诸事,惟效法古之圣王贤君。朕闻,古之圣王贤君治世之时,劝课农桑,皆设农稷官,此何意?”
未等众多大臣回答,刘恒已然开口道:“今何以复百姓劝耕之心?朕以为,当以金银厚之,以官赏之,以名赐之。”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里之地,必有人杰。故朕之意,复设农稷官,选天下能耕者以任之,诸卿以为然否?”
刘恒说完,就回到龙椅上,他目光深邃,扫视着所有的大臣。
这种事,他做的很熟。
此番,设置农稷官,是他对科举制度的又一次破坏,就如同当年为了摆平勋贵,他屡次对商君的耕战制度动刀。
而此番,刘恒不过如法炮制。
他清楚的知道,科举制度,比起当初商鞅制定的军功勋爵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如同当年,要摆平勋贵,就必须对勋贵赖以维系的根源下手。
商鞅的军功勋爵制度,注定了朝堂上的声音只有战争,伴随着战争,一批又一批的军功贵族被量产出来,即便是作为君王,也必须时刻重视军方的声音。
因此,为了平衡勋贵,他选择以各种名义一次次给天下人赐爵,因而到了最后,商鞅的军功勋爵制度奄奄一息。
朝中的勋贵全都成了无根之木,渐渐的不再具备和他这个君王对抗的力量。
而现如今的科举制度,同样也是朝中这些文臣抱成一团的根本。
一批又一批进入仕途的士子,是数之不尽的生力军,任何一个皇帝,和这样一个团体所形成的文官集团正面硬刚,都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是故,要摆平这些文臣,只需要掘掉他们赖以维系的根本即可。
而通过这种掺沙子的方式,同时可以培养一批忠于他的臣子。
朝堂上的一些大臣,在听到皇帝的策略之后,眉头不由纷纷皱起。
他们觉得不妥,但并非意识到刘恒真正的目的。
而是……
让两脚沾泥的农民当官?
一想到这样的场景,不少大臣就恶心的直想吐。
尽管嘴上说着以农为本,要重农,可若真的要这些脏兮兮的泥腿子和自己同朝为官,那还要不要士大夫的脸面了?还要不要士大夫的清贵了?
“陛下,臣以为不可,地方上恐有滥竽充数之辈混入其中,届时,朝廷空耗银两,反而于国无益……”
“卿所言甚是,是故朕之意,天下州县所选之农稷官,皆入京,在皇庄中耕作三年,以验其能,三年之后,符合考核,授其农稷官之职,若不符,则推举州县之长官,负有连带之责。”
“这……”不少朝臣听到此处,皆是有些语塞。
“陛下果真是深谋远虑,臣附议。”郭允厚再一次表示赞同。
“臣也附议。”徐光启对于这一点,自是没有反对的理由。
有了二人的带头,朝堂之上,附议之声此起彼伏。
而心存反对的大臣见此情景,只能捏着鼻子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