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发展与对口协作园区开发实践
- 陈颖仪 刘祥
- 807字
- 2024-12-25 17:05:52
第二章 我国不均衡区域发展特征
一、“雁行模式”理论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转移
(一)“雁行模式”理论
学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产业发展过程比喻为“雁行模式”(Geese Formation Theory),这个理论将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比作一群大雁,在一定时期内,这群大雁会以一个长队的形式飞行,按照一定的次序前后领飞,有助于减少空气阻力和疲劳程度,增强群体的协同作战能力。“雁行模式”理论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Akamatsu(1932)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后经Okita(1985)和Kojima(2000)等补充发展,形成了一个关于区域产业转移和产业发展的比较完整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提出,产业转移是后发国家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第一种途径是基于产业内周期,通过对现有产业进行产品升级来推动产业发展。例如,从棉花到羊毛再到合成纺织品等。第二种途径是基于产业间周期,通过转移至新兴产业来推动产业发展。例如,从纺织业到钢铁制造业再到造船业等。这两种途径都可以促进后发国家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在“雁行模式”理论中,产业间和产业内的垂直分工是基础,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形成了以日本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等级式”梯次产业分工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日本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领导者,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次产业转移是亚洲国家在产业发展中应用“雁行模式”理论的典型例证。随着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产能逐渐饱和,它们将制造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成了最受欢迎的目的地之一。中国大陆在第二次产业转移中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推动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借鉴了“雁行模式”的思想,建立了产业集群,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第二次产业转移与“雁行模式”理论密不可分,也成了该理论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