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
- 周琴芳 晏妮
- 12382字
- 2024-12-20 14:34:00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每个国家、民族和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思想安全及相关工作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网络传播领域而言,互联网的发展更是激起了“革命化”的浪潮。互联网与网络传播媒介的全面对接,使得网络传播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崭新时代——“网络传播”时代随之到来。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黄金阶段,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他们虽个性独立、思想前卫,但缺乏实践经验、易盲目冲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西方国家分化势力基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大肆传播其价值观念及思想意识。大学生在面对眼花缭乱的多元思潮时,难以清晰地进行甄别。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中心,一直是西方意识形态竞相渗透争夺的阵地,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多元思潮更加泛滥,它们持续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思想意识和信仰,甚至误导部分大学生对我国的主流思想产生了一些质疑。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在思想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筑牢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信念基础,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党和国家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思想教育工作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政治任务,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了思想工作的重要地位:“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6]思想教育工作将对世界各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40多年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是在我国不断成长起来的“90后”和“00后”大学生,大学生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希望。这些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是其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思想、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极其重要的时期。大学生思维活跃,相比其他社会成员更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创新思想教育工作,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深化其指导意义,有效地调节各种社会思潮与主流思想的关系,促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更加行之有效,使高等院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
近20年来,我国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快速发展起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23年8月28日在北京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在新兴技术方面,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新媒体在短短的十几年间飞速发展且不断创新,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短信和电话曾是20世纪90年代2G网络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功能比较单一,但为人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随着宽带加入、网速不断提升、手机变革和技术的不断向前推进,人们可以用微信、微博等了解世界。现如今,5G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方便人们通过新媒体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当今社会,新媒体已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的生活、人际交往甚至思维方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发生改变,在新数字时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平等对话的公民。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用来交流、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正在不知不觉地接收新媒体释放的能量,使新媒体的影响面逐步扩大。由于大学生已习惯在网上发声,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表达心声和利益诉求的重要场所,所以网络传播对大学生行为和习惯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互联网在日益成为网络传播放大器的同时,也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新媒体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的难度,另一方面消解了大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抵御强度。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既是高校网络传播的生成对象,也是高校网络传播的影响对象。伴随着校园网络的全面覆盖,高校网络传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媒体已逐渐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和新型载体,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2018年作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得以持续开展,新媒体在其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不断推动我国高校未来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大学生抵制西方的“分化”和“西化”等意识形态渗透提供理论支撑。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保证我国思想领域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新媒体时代要以网络传播为背景,梳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思想教育工作等相关概念,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对策,从而避免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位,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思想。因此,本书对于帮助大学生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2)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添砖加瓦。国内学术界关于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较多,尤其是关于思想教育工作内涵、特征、作用和路径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但是笔者通过认真查阅、检索相关资料得知,我国以“网络传播”为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文献还比较少。因而,笔者以“网络传播”背景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分析新媒体时代对我国主流思想产生冲击的一些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和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传播、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等的概念界定、时代特征,剖析在网络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问题与影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大学生正确分析、甄别西方的各类思想观念,清除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干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化并拓展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诠释、方略对策的可行性探寻等,力争为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3)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理论教育的体现,更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实践活动。在全球思想文化碰撞日益激烈、多元文化交融交锋的背景下,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我国高校仍然是西方敌对势力影响大学生思想的主要阵地。思想教育工作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教育,是以传播和践行为主要内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的学科建设需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中得到丰富。
2.现实意义
(1)为维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指导高校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对策参考。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手段对我国思想领域的威胁仍然存在,他们重点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与影响,而新媒体则被他们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背景下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抵御西方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对维护我国思想教育工作起着根本的保障作用。本书的研究有利于我国高校在新媒体时代有效应对来自各个领域的国际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必胜的信心,也有利于维护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
(2)有利于高校开展各项思想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领悟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意义,切实加强领导。”[8]随着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快速传播,多元社会思潮及五花八门的“主义”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在信息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趋向多元化。因此,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思想安全教育,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革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方法,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使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3)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高校向来是五花八门的学术观点、思想观念相互交融、争斗的阵地。”[9]某些占有阶段性网络传播优势的西方国家,一直都没有放弃对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工作,企图利用功利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西化”和“分化”,诱导我国大学生轻视甚至敌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甚至故意扰乱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进而冲击我们的社会体系。因此,本书致力于提高我国大学生在思想领域辨别是非的能力,坚决有效地抵制西方社会各种错误思潮,还原高校应有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形成积极进取、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国内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
我国学者重点对新媒体的概念、类型和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媒体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学者视野,研究主要关注远程教育和多媒体等方面。进入21世纪,学者越来越多突出对新媒体的理论研究,认为新媒体依托互联网,等同于网络媒体,逐渐呈现分散和去中心化的趋势。尤其是到了2005年,随着研究经费的大量投入,学术界对新媒体的研究更加深入、广泛,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2005年曾被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称为“新媒体的跨越之年”。思想教育界也开始关注新媒体对思想教育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创新思想和相应的策略。
新媒体的概念一直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以致到目前也未能达成基本的共识。争论的焦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富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网络媒体定义为新媒体。除此之外,熊澄宇等认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10]二是新媒体是一种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基础之上的媒体形态。上海交通大学徐剑和蒋宏教授把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媒体定义为新媒体。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借助于计算机或具备计算机基本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定义为新媒体。[11]三是相对传统媒体来讲,新媒体的“新”是指除了广播、电视、电台、报纸的基本功能外,凸显复合式的传播模式。新媒体的复合式传播,主要是指新媒体用户具备三重身份: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新媒体不仅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还融合了组织传播和其他传播方式。
关于新媒体的特征和类型,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就新媒体的特征而言,学术界在重点关注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同时,也关注其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匡文波教授认为,数字化和交互性是新媒体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不具备交互性特征的媒体,如车载移动电视、户外媒体、楼宇电视等都不属于新媒体。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曹春丽认为,新媒体具有融合特点,这体现在它超强的消化和沟通能力上;冯锐和金婧等多数学者认为,新媒体具有“广泛传播”特点,具体体现在传播媒介、传播层次、传播主体和传播关系等几个方面。[12]中国传媒大学宫承波教授研究认为,虚拟信息传递、个性化信息服务和超媒体等是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就新媒体的类型而言,匡文波教授经过深入研究,把新媒体分为网络电视、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数字化互动媒体形式;曹春丽将新媒体的形式归纳为七种,即博客、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播客、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电视和数字电视;宫承波认为,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网络文学、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和电子邮件等都属于新媒体。[13]中国传媒大学虢亚冰等认为,生活中的网络电视是新媒体的重要类型之一。[14]
从以上分析和研究情况来看,学术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新媒体的特征描述容易让人混淆:一是新媒体传播的特征,二是新媒体的特征,三是新媒体技术的特征。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这几方面的问题。学者已经公认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为新媒体,至于其他类型属不属于新媒体,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2.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源、本质和规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根源研究方面,张澍军(2008)从文化哲学视野、社会哲学视野和人文视野,深入研究了德育本体论。李合亮(2007)提出人的发展和生存方式的范畴是教育,并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根源,即人的需要决定教育的本源,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经历了从思想教育性质到本质的深化过程。张耀灿等(2006)的主要观点有一重本质说,即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性质或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或阶级利益性,还有人文论和灌输论等。同时,还有两重本质的说法,也就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本质,是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经济管理属性与社会政治属性、科学性与政治性三个方面的统一。尽管学术界正在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本质,但并未达成一致认识。
思想教育学科在我国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不同方面都作出突出贡献。在理论研究方面,刘社欣等(2009)研究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合力,贺才乐(2002)研究了大学生思想教育载体。在交叉学科领域,学者主要从文化、大学环境、新媒体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合力进行了大量的现实应用研究。在专题研究领域,学者主要从民族文化、中国梦、多元文化方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教育建设等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学科的内容。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研究
(1)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机遇。在积极影响方面,学者基本达成了共识,新媒体可以为大学生的传统思想教育提供新的独特视角,新的交流工具和传播工具,以及新的思维方式。新媒体把传统教育单一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充分融合,拓展为更大的思想教育空间。新媒体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构建了更便捷的沟通平台,极大地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新媒体有助于更新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和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其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效率。新媒体丰富了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提高了思想教育的渗透力。同时,基于新媒体的多媒体应用技术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改变受教育者对传统思想教育的刻板观念,增强思想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周静指出,丰富的信息资源丰富了思想教育的教材,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畅通了思想教育的沟通机制,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强化了思想教育的实际效果。[15]沈阳师范大学的王虹和刘智指出,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具有积极的作用。[16]
(2)大学生思想教育将面临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新媒体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容易模糊大学思想教育对象的价值观,价值标准的缺失可能造成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加之新媒体信息来源不一,极大地增加了思想教育的难度。仲素梅和胡玉霞认为,新媒体时代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主旋律,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知识结构和心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17]赵宏认为,新媒体时代教师的权威性、现行的思想教育模式和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各方面都受到了挑战。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度,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媒体素养要求”。[18]新媒体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很难被思想教育工作者有效利用,在采访中,通过对国内一些高校的调查,在思想教育课网站建设中,一些高校没有在学生中进行充分的调查,因而在设定红色网站的栏目、内容和版式等方面较为随意,造成资源方面的极大浪费。[19]尤妮娜认为,新媒体的“去中心化”特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20]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信息资源的不均衡,也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网络虚拟空间间接的对话方式,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上研究,大部分是从新媒体如何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进行的,成果非常丰富。但笔者认为上述研究具有局限性,应用更加宽泛的视野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二)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学者对新媒体的研究
1967年,美国物理学家戈德马克首次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这是最早诞生的“新媒体”概念。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之前,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体: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就明确提出,媒体是人体与人脑的深度延伸。随着新一代电子媒体的深入发展,世界终将成为一体。进入20世纪末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列维·曼诺维奇曾经提出,“新媒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超时空性、超媒体性、虚拟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五个方面。美国《连线》杂志刊载,新媒体逐渐演变成一种“全体人对全体人传播”的信息流,抑或是一种结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特征的信息呈现方式。[21]
在国外对新媒体的研究中,有一些学者从技术的角度定义了新媒体。例如,波尔把新的通信技术定义为“约25种通信设备的简称”[22];罗恩则强调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相互间的双向通信,他定义新媒体为“包含计算能力(微处理器或主机),能够允许或促进用户之间或用户与信息之间的互动”[23];列维·曼诺维奇认为,“新媒体将不再是任何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媒体,而不过是一种与传统媒体形式无关的一组数字信息,但这些信息可以根据需要以相应的媒体形式展示出来”。[24]少许外国学者从信息传播的视角定义新媒体。21世纪之初,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数字媒体研究中心的特里·弗卢教授,在其专著《新媒体导论》中曾经指出,新媒体技术的演进导致了全球化,通过电子通信技术,极大地拉近了世界上不同地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25]还有少数学者认为,新媒体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在斯蒂夫·琼斯主编的《新媒体百科全书》中,他说:“对于新媒体的唯一完美定义无疑来自对历史、技术和社会的综合理解。”[26]美国凡·克劳思贝教授认为,新兴媒体实际上属于第三媒体,同大众媒体和人际媒体相当。其特点是,所有的个性化信息都可以同步给无限多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和互惠地控制他们的内容。[27]
国外关于新媒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新媒体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二是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其价值已经延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三是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媒体不断发展,媒体素养教育成了新的命题,大多数国家甚至是全世界正在将其纳入本国的教育体系中。
2.国外学者对思想教育的研究
在当代中国,思想教育是一门非常特殊的学科,它长期扎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壤中。国外也有思想教育相关的概念和实践领域,如大学生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通识教育等。无论它们叫什么,怎么称呼,其目的都是维护本民族的意识形态,其实质都是思想教育,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因此,国外非常重视开展思想教育研究。
(1)各国思想教育概况。美国高度重视其“美国精神”“美国民族意识”“美国梦”的教育及培养,同时,美国也注重法治、责任和人格教育的培养。正如杜威所说:“在日常的生活进程中,教育是偶发的;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是有益的。”[28]新加坡十分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群育、美育”教育,他们把“德育”排在“五育”之首,并在公民德育活动和环境中融入大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民族精神、价值观、民族信仰等,构建德育动态发展目标体系,主要成果有《儒家伦理》等。[29]
(2)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先进经验。欧美国家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公民教育为核心,善于通过立法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例如,美国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立法工作,如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从法律层面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建立了长效机制。二是强调思想教育方法的日常化、社会化,本质上善于运用以人为本、隐性教育为主的方法。如欧美国家的一些国家公园、博物馆、名胜古迹、纪念公园等,都免费向公众开放,形成了全社会思想教育的大背景,尤其是增强了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工具,制作大量符合大学生消费喜好、隐含自身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然后通过电视剧、电影和网络微视频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美国充分依托其文化产品的生产优势和强大的互联网技术,把“美国梦”的价值观充分融入各类文化产品中,这些文化产品不仅在其国内广泛传播,还被推向全球范围,以达到向全球渗透其价值观的目的。
3.国外学者对新媒体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是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起来的,在其迅猛的发展潮流中,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把新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教育领域,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2010年,美国教育部发布了国家教育计划——《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该计划明确提出美国在技术推动下的学习模式、相关建议:在学习模式上,充分利用科技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相互协作的教学模式,运用互联网取代单独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把大数据分析结果提供给教育工作者,并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组织教育工作;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建议为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提供完善的新媒体基础设施,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资源。[30]英国的信息化教育路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协作推进”[31],并由英国政府统一运营。1996年,韩国明确提出,“韩国从小学到大学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教学,研发出EDUNET教育网站和RISS学术研究信息系统,并将高校数字教学资源运用到了商业项目”。[32]
国外学界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以及应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成果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育方法和技术经验,也有启发我们思路的地方。但这些引进来的教育方法和技术经验能否用于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辩证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研究的思路与设计
(一)设计固定的论域进行研究
每个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本书是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为论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现实状况展开研究的,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进行研究
本书主要定位在对世界的看法和方法论的原则与方法上,展开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中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首次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符合人的世界性和人的社会性的养成及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的生成与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实践与能动的科学方法论。本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基调,开展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
(三)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深层次研究
要进行深层次研究,就必须厘清论题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抓住了本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与灵魂。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当前的问题,这是发展路径提出的前提、根据与核心。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与出现的问题,才能提出富有具体性与时代性的策略,才能让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媒体既有利又有弊,如何去探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来应对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各种冲击和挑战,并通过运用新媒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效果,是本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因此,本书探讨的难点在于如何规避互联网带来的风险,强化我国主流思想教育,把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展的具体路径向前推进。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中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关系到高等院校、大学生、国内外环境、现实与虚拟世界等诸多因素的一项重大工程,作为一个必须高度关注且亟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要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是相当有难度的。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本书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和探讨了本书的研究思路与设计、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从而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概述,包括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与类型,网络传播的定义和发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内涵等内容。
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机遇,包括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建设空间,新媒体发展为网络传播环境带来的机遇,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等内容。
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包括我国思想教育工作在互联网中的建构现状,新媒体发展给网络传播环境带来的挑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等内容。
第五部分是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措施,包括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良性互动,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加强高校舆论引导能力,大学生应加强自我教育等内容。
四、创新之处
高校是国家培养新时代青年的教育机构,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许多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和探讨。有学者从新媒体的背景和网络传播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然而成效并不显著。本书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的视角进行考察,与其他的相关研究视角有所不同。
本书以相关调研结果为前提,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以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为目标,不断加强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提高思想教育的自主性、调动其积极性,在挖掘新媒体网络传播优势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和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具有一定的新意。
五、不足之处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新媒体的发展使网络传播渠道、方式以及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是复杂多变的,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所遵循的规律表现为由内向外的转化。要想做到充分认知、深刻把握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及时感知并客观解读新媒体网络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的变化,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努力探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方式,是比较困难的,加上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做从业时间、水平有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在实证调研过程中,本书力求对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网络科技的反应进行同步跟踪与了解,但受条件有限,与研究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刘东浩.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4: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0.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OL].[2004-10-25].
[9]刘允正,郝春新,何新生,等.裂变与整合: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趋势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体系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60.
[10]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J].中国记者,2003(5):56-57.
[11]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4-27.
[12]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4):29-30.
[1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
[14]虢亚冰,黄升民,王兰柱,等.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
[15]周静.新媒体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9):46-48.
[16]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
[17]仲素梅,胡玉霞.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09(9):116-117.
[18]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2007(6):70-72.
[19]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43-45.
[20]尤妮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15-17.
[21]毕文佳.新媒体特性及电视媒介的变革融合[J].现代视听,2012(6):12-16.
[22]毕晓梅.国外新媒体研究溯源[J].国外社会科学,2011(3):114-118.
[23]LEAH A.LIEVROUW,SONIA LIVINGSTONE.The Social Shaping and Consequences of ICTs[M] A.LIEVROUW,SONIA LIVINGSTONE.The Handbook of New Media.London:Sage,2004:1-16.
[24]李秦,褚晶晶.浅谈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95-96.
[25]TERRY FLEW.New Media:An Introduc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3.
[26]琼斯.新媒体百科全书[M].熊澄宇,范红,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27]汪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3:12.
[28]关丽丽.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2:13.
[29]张红霞.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1.
[30]冉花,陈振.国际教育信息化研究系列Ⅰ:国际教育信息化机制策略(美国篇)[J].中国教育网络,2012(7):34-36.
[31]吴砥,余丽芹.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路径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7(9):13-28.
[32]毛春华.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1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