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服务型经济形态
- 重生:从90年代开始的商业帝国
- 阿旭
- 2040字
- 2025-01-26 15:43:12
“可是这种科学技术带来的技术革新,对于产品的大幅度出现,肯定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地步。那么如果不进行经济形态的转型的话,经济就会出现饱和状态,从此原地踏步。大家可以衣食无忧,但想要富裕就是个问题了,我将之命名为经济形态一点零模式。”
温禾均听完,整个人一震,倒不是张建峰所说的东西多么高深,而是惊讶张建峰这个连系统经济学都没有深造过的人,竟然对于经济学有如此深刻的认知。
这种经济初始形态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一个集体研究的东西,而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问题,大家都想要打破这种最初形态,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难怪吴辉口口声声说这个张建峰对经济学很有天赋,果然并非常人。
“嗯,那按照你所说,目前的经济形态属于最初的一点零模式,是不是说你已经对更高层的经济形态有了一个规划和想法了?”
张建峰缓缓道:“是的,我个人将经济形态分为五个阶段,最初的基本经济形态属于第一阶段的一点零模式,而二点零模式的经济,我将之命名为服务型经济形态。”
“服务型经济形态?”
“是的,就像是我做的外卖公司一样,普通人一般的消费,都是拿着钱去饭店你吃饭,饭店拿出饭食,顾客享受饭食,从而形成一笔经济形态的交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阻止这笔交易的失败,例如顾客不知道这家饭店,顾客距离饭店太远。饭店因为准备材料不多,导致顾客来的时候就没有饭菜卖了;饭店的饭菜质量等等问题,无论出现哪一个,都会导致这笔交易失败。”
“但是中间若是能够出现一个服务型的公司,解决这些问题。让饭店只需要售卖饭菜,顾客只需要付钱,就能坐在家里或者任何一个地方就能享受到饭菜的话,那么这笔交易失败的可能性就无限降低,同时这个服务型的群体,可以从顾客与饭店手中抽取一部分在二者都能接受的佣金的话,那必然会激发本行业的快速发展。”
温禾均听明白了,忍不住问道:“你这不就是中间商赚差价吗?”
张建峰摇摇头:“不是,这和中间商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中间商是以出厂价格为自己的谈判筹码,从消费者手中套取更多利润。而服务型经济,则是一切透明的。正如外卖一样,餐馆里的菜品价格是摆在那里的,谁都可以看得到。”
“你若是愿意去餐馆消费,自然会便宜一点,而便宜多少钱,也都是透明的。顾客可以自愿选择消费,不存在奇货可居的情况出现。”
温禾均听到这里,呼吸都急促了几分,他终于听明白这个服务型经济形态的重点了,那就是全透明,一切都全部透明。
以往的交易,那都是买货的人只知道卖价,不知道厂家出厂价格,中间经过多少次的加价,也没有人清楚,导致买卖双方都不透明。
但是若是全透明的话,那这批中间商根本没有生存空间。温禾均想到这里,不禁冷汗直冒,而今失业下岗的人与日俱增,这要是服务型经济形态出现,岂不是又是一批新的失业潮出现?那还了得?
“小家伙,你这个想法很好,不过现在我们国内的市场还经不起这样的风暴,你既然对于经济学有很深的了解,应该知道现在大批工人下岗的事情吧?你这种经济形态要是铺开,那失业人口就会剧增,这个责任谁都负不起。”
张建峰淡淡一笑,自然明白温禾均的意思,初始经济形态转变为服务型经济,是需要一个过渡阶段的,也是需要技术支撑的,不是几句话说得那么简单。
“温老,你别急啊!我还没有说完呢,这种服务型经济目前是无法铺开,但是可以选择性铺开啊!”
“选择性铺开?”
“不错,在一些新兴行业里可以用服务型经济,例如外卖,邮递东西等等,这样就不会对原有经济形态造成任何损失,同时还会多增加一定的经济模式,创造出就业岗位出来。还是一种新经济模式的探索,一石二鸟。”
温禾均思忖少许后,大笑道:“你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我觉得有很大可行性。等我把你的想法好好思索一番,然后做成报告提交给研究小组再一起讨论讨论,要是你这个办法行得通的话,你可就是国内经济先驱者了,不对……堪比救世主了,哈哈!”
张建峰一阵脸红,这个名头他真不好意要。毕竟这些东西,他就是个搬运工,根本不是原创的,救世主是那些为了经济发展而熬得头发花白的前辈们才是。
“温老,你这夸得我都快脸红了,我只不过是有点点独特的想法而已。哦……对了,我这些小想法,都是我看了一部著作而萌生的,温老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温禾均顿时来了兴趣:“什么样的著作能有这么大的魔力?快说说,书名叫什么,我去拜读一下。”
“罗斯福新政。”
“哈?你确定?”温禾均还以为张建峰会说出什么生僻的书名出来,这本书对于他们这种阶层的人来说,没有谁没有读过,温禾均也研究过好几遍了,自己怎么没有张建峰这种新奇的想法冒出来,难道是人的问题?
张建峰意味深长道:“温老,有时候书不一定要读懂,照葫芦画瓢也是读书的一种方式,温老有兴趣可以学一学,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哟。”
点到为止,张建峰没有继续往下说,因为这些东西不是他该考虑的,也不是他能掌控的。
在前世的时候,国内这次危机,就是得益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套用在国内,然后加上自己的特色手段,安然无恙的度过这次危机。
但是张建峰不能直截了当的说出来,一方面因为他没有雄厚的经济学知识底蕴,没法应对那些经济学大拿的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