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85.弃子

“那倒不然!”

洪承畴微微摇头,开口说道:“也或许明廷只是为了保险起见,才做好了两手准备,既盯紧了辽东,又在这边加了防备。

奴才料想,咱们之前的计策还是起了效果的,明军防守的重点应该还是在山海关,否则又怎么会只派这一万兵马来防守长城呢?这一万新军虽强,却也挡不住我十万八旗军吧!”

之前的计策是洪承畴提出来的,他自然要替自己说话,是绝不肯承认自己的计策没有奏效的!

多尔衮点了点头,觉得洪承畴所说颇有道理,而且明廷如果真如洪承畴推测的那般,只派来这一万明军防守长城,倒是也就不足为虑了!

“既然如此,那本王为什么不能现在就去将这一万明军歼灭,以绝后患呢?”

洪承畴似乎早就料到多尔衮会有此问,当即便开口答道:“原因有二!

其一,明廷虽然只派来了这一万明军守卫长城,但长城周边的明军卫所颇多,若是聚集起来,也足有数万之众,绝非我军一朝一夕可以清剿,势必陷入胶着,耽误时间不说,还难免损兵折将,自伤元气!

其二,我军此次入关攻明,意在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速取大明京师,若是现在停下来去对付后方的明军,就给了明廷察觉的机会,到时候便是我军可以迅速剿灭后方的明军,那大明京师提前有了防备,也于我军不利啊!”

说罢此话,洪承畴当即对多尔衮拱手道:“请王爷当机立断,速速进军南下,务必要赶在明军将我军入关的消息传到大明京师,明廷有所防备之前,兵临城下!”

虽然洪承畴所言有理有据,听起来句句在理,但多尔衮却是没有直接依言行事,妄下决断,而是眉头微蹙,慎重思忖了起来。

多尔衮是器重洪承畴不假,但也不会盲目地把洪承畴所有的建议都不假思索的盲目采纳,毕竟洪承畴说到底不过是他的手下败将,谁又会让自己的手下败将来教自己如何打仗呢?

所以洪承畴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多尔衮来说不过只是一个参考,至于到底要如何去做,还是要他自己来拿主意的。

思虑良久之后,多尔衮眼睛微眯,神色逐渐变得坚定,终于开口下令道:“豪格,你率所有步军在此驻扎,阻击明军,其余所有骑兵随我奔袭大明京师!”

豪格闻言顿时一惊,万没想到多尔衮竟然会让自己留下来阻击明军,那明军凶猛,自己仅靠步军如何抵挡得了?留下来阻击明军与送死何异?

不过想到阻击明军这件差事的凶险,豪格对于多尔衮会把这要命的差事派给自己倒也就不感到意外了,毕竟自己曾与多尔衮争夺帝位,多尔衮自是把自己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早就想把自己除掉,巴不得自己死呢!

只是因为自己身为先帝的长子,有两黄旗的元老大臣们支持拥护,所以多尔衮才会有所顾忌,不敢明目张胆的对自己不利,谋害自己。

但眼前这可是一个借刀杀人的好机会,若是自己死在了明军的手里,战死沙场,那可就怪不到他多尔衮的头上了!

虽然已经想到了多尔衮的险恶用心,但豪格除了遵命之外,却是别无选择。

在多尔衮的接连打压之下,豪格早已失势,而如今的多尔衮却是手握大权的摄政王,更是皇帝亲拜的大将军,本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若是现在胆敢抗命不从,不用等明军出手,多尔衮现在就能以违抗军令为由,要了他的性命!

反倒是乖乖领命,留下来阻击明军,说不定还能争得一条生路,保住性命!

但如果豪格认为多尔衮的此番安排只是为了借刀杀人,针对他豪格的话,也未免有些自视甚高,太小瞧了多尔衮。

多尔衮虽然认同洪承畴“兵贵神速,速取大明京师”的提议,但却又不能对后方的这支明军置之不理。

尽管多尔衮不认为凭借这些步兵可以拦得住后方的明军,但留下这些步兵在此阻击明军,至少可以暂时保证主力部队的安全,为自己攻取大明京师争取时间!

换言之,被留下来统领步兵部队,阻击明军的人已经被多尔衮当做了弃子,而这个弃子的人选,还有谁是比豪格更合适的呢?

如果豪格真的死在了这里,自是多尔衮乐于看到的结果,能借明军之手除掉政敌,便可让他省去许多麻烦。

但就算是豪格能够坚持到多尔衮攻克大明京师,派人回来救援,也势必已是损兵折将,伤亡惨重,照样难逃多尔衮的责难。

豪格的结局已然注定,在场的所有人也都是心知肚明的,虽然有不少人悄悄朝豪格投去了同情怜悯的目光,但是敢开口帮豪格说话的,却是一个也没有的!

多尔衮也是吃定了豪格,自始至终都没有看豪格一眼,下完了命令,便直接驭马前行,头也不回地率先朝前奔去。

而他身后的多铎和阿济格则催促着所有骑兵部队跟了上去,建奴的部队很快便分离开来,变成了骑兵和步兵两个军团,骑兵已经快速朝着西南方向奔袭而去,步兵则留在原地排兵布阵,摆出了防守阵型。

吴峰宇和孙凯歌虽然没有再继续追击满达海所率的镶红旗,但却也没有就此离开,他们二人看建奴的部队停驻在此许久没有动静,甚是奇怪,便打算先观望一下再说。

于是乎,双方便隔着早已化作一片焦土的天佑军阵地相互观望了起来。

但双方的心态自是截然不同的,禁军部队这边更多的好奇和疑惑,这建奴接连吃瘪,伤亡惨重,却既不出兵反击,也不撤军逃跑,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在打什么主意!

而建奴这边则是既紧张又恐惧,士卒们遥望着不远处的禁军部队,都提着心吊着胆,屏着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出,整个军阵都被一股及其压抑的情绪所笼罩,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