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李安身上,只见他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一双眸子闪着某种光芒。
女同学们都忍不住的想到:
“这就是我心中的才子。”
男同学嫉妒的面目全非,恨不得用50年寿命换一次李安这般的耀眼。
李安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青春的面孔,这一瞬间像是回到了前世自己高中毕业的日子。
不过,相对于这代人,他高中毕业就知道自己的下一站是“大学”。
他看到了人群中的吕芳、刘晓霞、方谷等人,她们的脸上满是不舍、眼里充满迷惘。
李安决定给她们喂一碗,他说道:
“我送一首诗给诸位。”
“《要怀着希望》....坐下,不要总是回首往事,要向前冲!....迈开坚定的步伐,认定方向,信赖我的支持。迅猛地朝前追去……”
这是诺奖获得者阿莱克桑德雷•梅洛的诗。
这首诗像是战鼓般,激起了台下所有同学的热血,他们一改忧伤,拼命的鼓掌。
李安朗诵完,鞠个躬,暖暖的坐回自己的位子。
吕芳水汪汪的大眼睛盯着李安:
“你讲的真是太好了。”
就连一把年纪的王校长,面色都出现激动的红晕,他说道:
“感谢李安同学精彩的诗句,同学们,只要努力生活,你们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毕业集会悄然结束,同学们搬着凳子回教室。
没多久,他们就要一个个的离开学校,各自奔向自己的未来。
高二的宿舍突然弥漫着一股萧瑟、孤寂的气息。
......
在离别前,李安特地给吕芳、田昌佳几人透露了一个消息:
“据说,今年或者明年高考就要恢复了,要是想上大学,千万别落下知识。”
吕芳几人都知道李安不是随便乱说的人,都记下了这句话,并决定以后每天一定抽时间看书。
李安离开学校,去文化馆报道,然后开了介绍信,再找到唐科长:
“唐大哥,我想请3天假,回家一趟。”
唐科长爽快的说道:
“这个假,批了。”
文化馆除了搞文艺活动的时候,基本没什么事。
他从文化馆出来后,来到第二门市部,把布票全换成了棉布。
自行车后坐差点都绑不住这么多棉布。
再回去的路上,李安捉摸:
“成天借老高的自行车也不是个事,得想办法买一辆才行。”
自行车上绑着东西,李安骑了块2个小时,才骑到村口。
在离村口不远的田里,李平还在和父亲商量着李安工作的事情。
李平盘算着:
“爹,咱们不能让二弟干农活,他要是干农活,就白瞎了。”
李三石无奈的说道:
“可是,咱们也没本事帮你弟弄个事情。”
李平咬着牙说道:
“我明天就去公社里找我之前的老同学何兴国,他在公社当干部,我求他帮二弟找份事。”
何兴国是李平的初中同学,后来他去城里读了高中,接着就在公社里当了干部。
李平是个要强的人,尽管初中时,他和何兴国的关系不错,但他从未找上门求何兴国帮忙。
这次,为了二弟的事情,他决定豁出去了。
李三石说道:
“把上次老二买回来的烟带上,再让你娘买上十几个鸡蛋,一起带上。”
李三石接着说道:
“家里还余下50几块钱,你也一起带上。”
李平点点头。
他们是把家里的家底全都拿了出来,只为给李安寻一份差事。
......
此时,李安已经回到家中。
陈慧兰看到李安带回来的棉布,都惊呆了:
“我的老天爷啊!这么多布。”
李安说:
“娘,这些给你和爹做衣服。”
接着,李安把自己找到了工作的事情告诉她:
“我找了份工作,是在县城里的文化馆。”
陈慧兰差点喊出声:
“安安,你吃上国家粮了?”
李安笑着说:
“我只是合同工,不是正式工。”
陈慧兰没有失望,她兴奋的说道:
“合同工好,能在城里吃上饭,就是好。”
她激动的说道:
“我去把这个消息告诉你爹和大哥。”
......
当天下午,李安接到了来自《延河》的改稿信。
次日,他就拿着信找到唐科长,说明情况,买了一张火车票前往西安。
到了西安,他轻车熟路的来到《延河》编辑部。
此时,陆遥正和几个人在激烈的讨论近期在《文艺评论》上刊登的,名叫《棋王浅薄的深度》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来自一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发,他在文中指出:“《棋王》只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没有小说自身的深度,通篇都是毫无意义的故事情节......”
王德发表示作品需要具有文学性和作者本身的思想深度,像《棋王》这种文章就是哗众取宠的作品。
这篇文章在众多叫好声中独树一帜,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让先前默默无闻的王德发开始变得有名气。
陆遥看到李安,立马把这篇文章拿给李安看:
“李兄你来的刚好,你看看这人瞎说些什么,说《棋王》没有文学性、思想深度,简直是故意贬低《棋王》。”
李安当做乐子看,这种“键盘侠”,他见多了。
陆遥看到李安风轻云谈的,抹了一把脸:
“你小子心态真好。”
陆遥接着说道:
“有时候,我是真羡慕你啊!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
李安没有在意把德发批判他的文章。
结果没过几天,王德发又发了一篇文章《论《热爱生命》的三条歧路》
王德发显然是拿李安当作了自己上升的梯子。这次,他的文章引起了更加剧烈的轰动。
他在文章中称李安的诗:“晦涩、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思想,全是口水话,是对诗的侮辱。”
许多喜欢《热爱生命》的年轻人,纷纷写信骂他。
这王德发简直是蹬鼻子上面了。李安决定,写一篇文章好好喷一下这家伙。
陆遥再次找到李安,他气的骂人:
“这家伙真是个小人,明明是首好诗,凭什么这么诋毁。”
李安把早就准备好的文章递给陆遥:
“你看看,能不能发在《延河》上。”
文章的题目叫《偏见--致王某人》,开头有一句“很多人觉得他们在思考,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整理自己的偏见。。”
这篇文章,李安是借鉴后世的威廉•詹姆斯的一些话写出来的,语言十分的尖锐。
李安现在脑子里可是完完整整记着20几本小说,就算不原本的抄,借鉴着,都能写出不错的文章。
陆遥读完这篇文章,惊出一声冷汗,里面有些句子简直是血淋淋的扒开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