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之城”:中国式现代化的上虞探索
- 应锋
- 2796字
- 2024-12-10 16:52:58
序一
杜飞进[1]
7月中旬的一天,应锋同志带着其课题刚刚被评审通过的喜悦,专程赴京送来了沉甸甸的书稿《“青春之城”——中国式现代化的上虞探索》,让我大有先睹为快之感。差不多是五个月前,我到绍兴市上虞区参观考察时,在与上虞的同志交流中,就曾较为深入地讨论过上虞区正在推进的“青春之城”建设问题。没想到,过了这段并不太长的时间,不仅课题研究完成了,而且“青春之城”建设也在持续高质量推进并收获了满满的成果。作为对此满怀兴趣和期待的我,心中的欣喜自然是毫无疑问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昌盛,经济发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和到中央工作后,曾先后多次到绍兴考察,强调绍兴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写新时代胆剑篇”。作为虞舜文化发源地的上虞,在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从2022年起就明确提出了建设“青春之城”的发展战略,强调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大场景,从理论、实践、制度等层面,以全生命周期、全年龄段的人、产业、城市的年轻化青春化为核心导向,全面推进“青春之城”建设的县域探索。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探索,上虞的“青春之城”建设,不仅有深邃的理论思考,而且有独特的实践创新,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有很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设“青年之城”,把“青年友好型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方向。上虞区委区政府在深入研究区情后,没用“青年”而用“青春”一词来给本地的发展战略命名,我认为这是有其深刻考量的。“青春之城”相较于“青年之城”,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有着重大的差异。
什么叫青春?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先生,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主张要打造出一个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中国。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题为《青春》一文中写道:“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由此可见,“青春”与“青年”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青年富有青春活力,但青春并非青年人的专利,而是生命的青春,是可以属于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她是朝气、活力、创新、希望的代名词;而青年则是一个时间的概念,用以指处于一定年龄段的人或者是一个生命个体的特定年龄段。因此,青春既代表青年,但远超过青年,青春是不分年龄的,主要看气质、看状态、看精神。正是从这个意义可以说,上虞用“青春之城”这个概念,既符合党中央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部署,也契合李大钊先生关于以青春之我“资以乐其无涯之生”的光辉思想。
上虞的“青春之城”建设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样本,着力从三个维度展开:从目标维度看,建设“青春之城”就是提供浙江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绍兴市“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上虞方案;从理论维度看,建设“青春之城”就是要从县域层面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青春之城”建设为抓手,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更好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从实践维度看,就是要探索走出一条近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都市圈、城市群大发展的背景下,积极破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以及资源要素制约、发展动能减弱、发展空间受限等新的“成长的烦恼”,加快推动产业、科创、人口、城市、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年轻态、国际范、未来感、烟火气不断彰显,动力活力持续迸发,共同富裕不断走深走实,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的符合发展规律、具有上虞特色的县域高质量发展之路。从2022年以来的实践看,以上三个维度的推进已证明上虞“青春之城”建设的站位是高的,看的是远的,成色也是足的。所以有理由相信,上虞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样本,是完全可行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建设“青春之城”作为上虞区的城市发展定位,其实同时也是在为我们的民族探路,在为我们的国家探路。因为今天的上虞所面对的一切,机遇也好、挑战也罢,困难也好、矛盾也罢,其实正是全国各地需要面对的,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需要面对的。比如当前我们正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如果我们把老龄人口看成是社会的负担,那么这个社会注定就是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反之,如果我们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老龄人口重新焕发青春活力,那么这个社会注定就充满朝气、充满希望。因此,我对上虞“青春之城”建设报以极大的期待,希望上虞充分认识“青春之城”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紧紧围绕“青春之城”建设的主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真正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县域高质量发展之路;同时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状态,创变笃行谋发展,不断迭代升级,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让人民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应锋同志作为我的浙江东阳同乡,是一位善于将理论思考与实践总结有机结合起来的年轻学者。他长期致力于城市文化的研究,被聘为上虞城市发展顾问,一直在观察和研究上虞“青春之城”建设。此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青春之城”——中国式现代化的上虞探索》一书,就是应锋同志深入调研、系统研究的理论成果。该书视野开阔、理论扎实、逻辑清晰,系统阐述了“青春之城”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围绕“人、产、城、文、治”一体融通的实践进路,以宏阔的时代视野深入研究“青春之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系统提炼了“青春之城”建设的方法论,既有深刻的学理阐释,又有生动的案例评析,是一部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兼而有之的难得好书,也是一部对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均有启发借鉴意义的鸿篇巨制。
以上文字,是我在阅读应锋同志的书稿后写下的,算不上什么读后感,聊以为序。
于北京海淀涵虚斋
2024年7月20日
[1]杜飞进:正高二级,法学博士,曾历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等职务。系中组部、中宣部和原国家人事部确定的“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组主要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中央直接联系的专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首批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