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之城”:中国式现代化的上虞探索
- 应锋
- 3879字
- 2024-12-10 16:53:01
二、“青春之城”建设的理论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与个性相融合的现代化。因为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共性取向和追求,而中国式无疑是对体现共性发展取向的现代化的时空限定,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个性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性逻辑,符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性逻辑,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建构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5]。上虞“青春之城”建设不仅仅是切实可行的实践要求,更是高远宏大的理想构想,有着缜密的理论逻辑,既符合世界现代化本质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逻辑。
(一)党的创始人的青春论述为“青春之城”建设提供了理论索引
青年是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根脉。列宁指出:“我们是未来的党,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而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而总是青年首先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6]他还强调:“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7]为此,他号召青年要自觉充当共产主义事业的带头人,吸引广大青年一起参与国家建设,推动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保持青春特质的党,是永远值得青年人信赖和追随的党。这实际上也为“青春之城”建设理论索引拉开了序章。
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刊初期,陈独秀发表了题为《敬告青年》的文章,将青年和“青春”推上历史舞台。文章指出:“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他认为青年应成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和“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而不“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的新一代青年[8]。1916年,27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一篇名为《青春》的文章,里面提出了建设“青春中华”的梦想,要“以我之青春,创造青春之中国,创造青春之民族”。文章中还提出“青年者,国家之魂”,而此“青年”“非由年龄而言,乃由精神而言”。他的这个青年是“青春”精神的承载者,是永葆青春活力人们,只要始终保持朝气活力,始终为社会、为民族拼搏奋斗,不管年龄多少,都是“青春”的人,其目的是唤起四万万同胞的青春活力,共同奋起抗争、救亡图存,建设新中国。1920年8月,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办公室成立了“共产党”小组,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9]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对中国青年留学生们说的这句话,对整整一代中国人来说,都激起过强烈共鸣,产生过深远影响。
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关于青春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标注了青春符号。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分年龄,既代表青年,但又远超过青年。青春更是一种气质、状态和精神气象。在百年党史上,王一飞、叶天底等一大批上虞籍革命烈士在其青春年华之际牺牲就义,为上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镌刻青春之魂。今天,党的事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时代呼唤有志青年“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以青春之我建设更加蓬勃的青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上虞“青春之城”建设体现了一种挺膺担当精神状态和强国有我的家国情怀。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青春之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青年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10]他还指出,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今天上虞开启的“青春之城”建设,正是建设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先行探索和具体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总体战略安排和总体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这为“青春之城”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有计划、有部署,在把握总目标、总方向、总要求的前提下,对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有针对性地拿出落实的具体方案,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施工图,扎扎实实向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实践探索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11]。我们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并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并正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回答。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间表已经明确,路线图清晰可见,任务书具体可行。上虞通过“青春之城”建设,深入学习好、领会好、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上虞把“青春之城”建设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中谋划推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县样本,提供浙江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绍兴市“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上虞方案。通过“青春之城”建设,进一步明晰上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站位、历史方位、职责定位,以探路先行者、时代弄潮儿的姿态主动担当、主动变革、主动作为,把真理伟力转化为磅礴力量和生动实践。
(三)“八八战略”的科学内涵为“青春之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八八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萌发与实践的集中体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聚焦“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两个关键问题,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为基础,全面系统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扩大优势的八项举措,这一决策部署成为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总方略,简称“八八战略”。20多年来,浙江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发生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的精彩蝶变,在省域层面率先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先行探索。党的二十大提出并深入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懈求索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理论源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造性发展,源自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理论上不断创新、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经验。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20多年来实现的发展蜕变和取得的显著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生动缩影。“八八战略”作为指导地方治理实践的理论产物,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精神上高度契合、逻辑上一脉相承、布局上协调统一,由此构成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行探索[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于2003年2月、2003年5月、2005年11月三次到上虞实地考察调研,分别就上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基层组织建设、文化和教育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这些重要指示,为上虞推动“八八战略”在区县层面创造性落实提供了根本指引。上虞历届党委牢记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八八战略”与上虞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作出了“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战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强市、生态靓市’战略”“推进产业重构、提升城市能级”“合力打造创新上虞、精致上虞、人文上虞、幸福上虞”“建设‘创新之区、品质之城’”“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强区、品质名城’”“锻造集群智造、创新驱动、品质共享、文化赋能、红色堡垒‘五张高质量发展金名片’”以及“全面建设‘青春之城’”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上虞发展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的精彩蝶变,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强区、从总体小康到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历史性飞跃。2002年至2023年,上虞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54.1亿元增加到1 317.72亿元,年均增长10.76%;人均生产总值从1.99万元增加到18.5万元,年均增长1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4.5亿元增加到97.67亿元,年均增长15.7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13万元和0.59万元,增加到8.14万元和4.76万元,年均分别增长9.86%和10.45%;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区第29位。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省域先行实践样本,“八八战略”实践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生成逻辑、演进轨迹和制度创新逻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13]。新征程上,要始终坚持“八八战略”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统领地位,坚定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战略方向、战略定力,坚持创造性贯彻落实、创新性转化发展。当前,浙江省委提出以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实践的战略路径,构建以三个“一号工程”突破带动的战略格局,形成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新体系、新机制、新举措。上虞“青春之城”建设孕育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中蕴含的系统论、优势论、重点论,体现了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和发展逻辑。“青春之城”建设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走好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之路的行动自觉,坚定不移打创新牌、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高质高效改革先行区和高能级开放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