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型城市”的兴起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青年发展,勉励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党的二十大更是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理想图景,并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发展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一时代命题,必然将青年发展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形态,让青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场景的关键力量,使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青年之于城市而言,无疑是现代化进程中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伴随着现代化后半程城市人口红利削减,青年已经成为稀缺的人口资源。青年人口大幅减少是当前中国诸多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4~35周岁青年人口约为4.0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4%。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以来青年人口总量逐渐减少,2020年比2000年峰值4.9亿减少了0.9亿[1]。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208万人。同时2023年的死亡人口为1 110万人,从新生人口与死亡人口呈现的负增长比例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9 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3%,比2022年底提高了1.3个百分点[2]。出生人口断崖式减少和严峻的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剧了青年人口资源之于城市竞争的稀缺性。而抵抗现代化后半程城市社会风险,青年无疑是重要阻尼人群。因此,伴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红利衰减、劳动力供需失衡,国内各个城市之间“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竞相用“真金白银”吸引青年流入。城市作为承载青年生活和梦想的载体,一方面如何立足青年需求,需要在政策上做出调整,另一方面也应从青年视角出发,从空间层面做出响应。加快“青年型城市”成为各级政府和各个城市的重要考量。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的主题,引发了人们关于“城市与人类”关系问题的讨论与争鸣,正式提出了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倡议。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无疑为我国青年型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目标更为明确、思路更为清晰的城市建设规划被提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全国各地纷纷结合实际,践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出台更多支持青年成长发展的政策举措,将建设打造青年型城市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自2020年以来,青年友好型城市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地方层面快速开展,得到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形成统筹推进的发展形势,全面展开针对青年发展的政策设计。2022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围绕建功城市高质量发展、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方面,从组织动员青年引领城市文明风尚、投身创新创业热潮、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助推生活品质提升五个方面,激发青年担当作为,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参与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青年和城市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各种举措,对推进青年型城市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在探索青年型城市建设方面同样先行一步。2018年,浙江正式出台《浙江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目标。2022年,浙江省将“要更加关心关爱青年,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写入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充分体现了省委对青年发展高度重视和党管青年、青年优先发展的鲜明政策导向。浙江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决定》又将“高水平建成青年发展型省份”纳入2035年的总体目标。2022年6月,团中央发布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和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试点名单,杭州、温州、台州3个地市和金华义乌市、台州温岭市、绍兴上虞区、宁波北仑区、嘉兴嘉善县、湖州安吉县6个区(市县)入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