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断时续的阅读节奏中,我用一周时间读完了《呼喊在风中》,虽过程略有波折,但对其大致内容已了然于心。
于封底内页探寻成书渊源,可知它诞生于一场“媒体事件”。2015年春节前夕,王磊光应朋友之邀发表了“近‘年’情更怯”的演讲,演讲稿传至网络后,被媒体以《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之名刊载,旋即引发热烈讨论。彼时,“三农问题”本就是舆论焦点,这一聚焦当下乡村的思考自然备受各界瞩目。在出版社的多次盛情邀约下,王博士整理旧作,汇集成 22万字的著作,并冠以“呼喊在风中”之名付梓出版。
书中内容丰富多元,既有对平淡生活的细致记叙,也不乏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宛如一幅当下中国文化的横切面画卷,从中可洞悉广袤乡村大地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作者深切忧虑知识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以一位乡村教师的命运为切入点,唤起人们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对家乡板栗境遇的悲叹、表哥亲事的痛惜以及二父生活困窘的哀伤,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底层民众生活的艰难。与众多描绘乡村“沦陷”的作品相似,书中也涉及环境污染、人心不古及潜在灾难等内容。
乡愁,无疑是这本书的一抹浓重底色。乡愁作为人类寻根溯源的文化现象,贯穿古今,从未断绝。它仿若游子心中精心构筑的精神圣地,恰似涓涓细流,携带着往昔记忆缓缓流淌,在异乡漂泊者的心田低吟浅唱,汇聚成永恒的精神家园,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独特版图。对于有故乡的人而言,乡愁是心底最柔软的触动,一句乡音便能激起无尽的过往追忆。
从创作角度看,此书基于作者的个人视角与生活经验,融入诸多个人感悟。书中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故乡不足的喟叹。其所述人物与事迹多围绕家乡与亲人展开,借由他们的经历引发深刻思考。文字质朴平实,极具生活气息,虽聚焦大别山深处,却也反映出豫东平原等广大乡村地区共通的现象。身为农民后代,作者站在小农立场,对当下不合理之事予以剖析批判。尽管深知自身人微言轻,发声或许难以产生显著效果,但依然秉持为民请命的信念,勇敢呼喊,其精神令人动容。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古圣先贤,在当下,知识分子欲独立于权力之外进行独立思考,委实不易。
坚持底层写作,犹如挖掘一座富矿,其中蕴含诸多珍贵素材。近年来,我对非虚构文学兴趣渐浓,除了《呼喊在风中》,还关注了梁鸿的“梁庄”系列(包括《出梁庄记》《中国人在梁庄》)以及白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她们直面现实的无畏勇气令人钦佩。虽然自知写作水准有限,但我亦愿秉持真诚,如实记录平凡生活,向那琐碎却珍贵的时光致以敬意。《呼喊在风中》以其对乡村细致入微的刻画、深刻的人文关怀以及作者的担当精神,值得读者深入品味与思考,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与现实意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