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放见王夫人要离开,也没有挽留。
毕竟,自己跟这位嫂嫂之间不熟,这个时候留她下来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待对方离去,客厅之中就只剩下贾放跟晴雯了。
此刻的他,正端着茶杯目光熠熠,心中暗暗思忖。
现如今贾家将她送给自己,着实有些意思。
要知道,这晴雯原本是贾宝玉房里的一等丫鬟。
这样的一个女人,如果说跟府里的那位宝二爷没在一起过,自己的心里反正是不信的。
红楼原著中,那厮最喜欢往女人堆儿里钻,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
所以说,眼前这位看似清纯可人,但实际上如何,自己却不得而知。
不过,贾家将她留在这里,无非是想着有个人照顾一下自己的饮食起居。
而事实上自己已经有了叶凝霜了,这晴雯在与不在也没什么区别。
这样想着,贾放也不理会站在当场的晴雯,兀自抬脚去了自己的书房。
毕竟,比起主动招惹眼前这个不清楚她底细的女人来,写写青词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而晴雯见贾放直接无视了自己,心中不由得暗自生出一丝恼意。
自己好歹也是荣国府出来的,模样儿腰条儿也算周正,就这么不能入你的眼吗?
这一刻,晴雯不禁有些后悔之前答应过来这里。
若是还待在荣国府,最起码可以跟那些个小姐妹谈天打趣,虽然偶尔也有小吵小闹,但总得来说还是开心自在的。
不过,她的心里很清楚,自己一旦做出了选择就没有回头路了。
无论如何,自己要在他的身边待下去。
至于将来会如何,晴雯并没有想太多。
这一晚,她被安排在了客房睡下。
不过,她却并没有睡好。
因为这一整宿,隔壁房间里的那对儿男女都没有消停。
男的,自然是贾放。
至于那女人,则是这房子的主人,房东太太,叶凝霜。
经过这一夜之后,晴雯感觉自己在某个方面的认知被颠覆了。
一个男人怎么能那么厉害,难道是铁打的身板儿不成?
还有那个女人,好哥哥的喊得那么大声,难道那事就那么舒服吗?
好在这般难熬的日子没持续几天,数日之后,贾放将京里的一应事宜处理好了后,便踏上了往金陵赴任的路。
房东太太叶凝霜的那几间铺子,则被有心人盘了去。
至于这有心人姓甚名谁,贾放并不清楚。
只是对方有意无意的透露过,似乎跟工部有些关系。
工部是谁掌控着,贾放是知道的。
这一门两位阁老,除了严家再没别人了。
而大明朝的工部,说白了就是小阁老的工部。
只是让贾放感到有些不解的是,自己只是区区一个即将赴任的七品知县,至于让工部出面收叶凝霜的那一点儿私产吗?
但不管怎么说,一切都是很顺利的。
现如今叶凝霜唯一留在京城的东西,就只剩下原本住的这栋宅子了。
其实,按照贾放的想法,既然严阁老已经给了自己一个院子,叶凝霜的这处私宅就不用再留着了。
不过,这个女人一直认死理,说什么别人的终归是别人的,自个儿的房子住着踏实。
将来若是有机会回了京城,总要有个落脚的地方不是。
对此,贾放也知道对方说得在理,所以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从京城去往金陵的路上,叶凝霜一直跟贾放共乘一辆马车。
两个人一路虽然颠簸,但也乐此不疲。
毕竟,在车上的感觉也是很不错的。
至于晴雯,则独自一人乘了一辆马车。
这样的境况,让她感到很是憋屈。
那感觉,就像自己是个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局外人一般。
一路上,她好几次想要化解这尴尬的局面,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了。
她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开口,毕竟,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下人。
身为一个下人,又有什么资格去管主子的事情。
就这样煎熬着,半个多月之后总算是抵达了江宁。
与依旧春寒料峭的京城相比,这里已经是春光明媚,郁郁葱葱的景象。
尽管这里是贾放生活的地方,但接连几日,他都在江宁的街巷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
倒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之前自己只是这熙攘众人当中的一份子,但现在自己成了这里的父母官。
之前的自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好多东西自己可以不必去在意。
不过现在不行了,从今往后这里发生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与自己息息相关。
只要江宁出了什么大事,朝廷肯定会问,江宁县是何人。
为官一任,能不能造福一方另说,最起码不能祸祸一方。
这世道本就有许多的不公平,但身为父母官,总要尽量去替老百姓守住一些底线才行。
贾放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真的做到,但这些确实是他心中所想。
到了江宁之后,叶凝霜立马安排人将府里好好拾掇了一番。
现如今住的这座宅子,通俗来说是朝廷按照规制给的福利房。
不过,对于县令这个层面的官员来说,不可能太过奢华,地方也不会太大。
但由于这里是江南富庶之地,纵然不奢华,但里面的布置也还算考究,该有的都有。
尽管如此,对于身在商贾之家的叶凝霜来说,还是略微局促寒酸了些。
因此,入了府之后,她便开始张罗着将宅子的里里外外安排人重新收拾了一番。
该添置些物件的地方毫不含糊,该改变格局的地方也极是讲究。
知道贾放是南方人,喜欢有水的地方,所以就安排人在院子里弄了一片小池塘,池塘里放养了些鱼。
知道贾放喜欢写青词,所以书房的布置都是她亲自去做的,力求让自己的男人满意。
就这样,等这宅子被彻底收拾利索了,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贾放要么待在府里写青词,要么去大街小巷了解民情。
通过这段时间的熟悉,衙门的公务也基本上上了手。
由于前任知县外调到了比较远的地方,而府里的何姓师爷是本地人,所以也就留了下来。
贾放见此人还算本分,办事也稳妥,因此就将他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