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狸奴不出门:中国名人爱猫小史
- 林韵
- 1578字
- 2024-11-28 16:24:19
为什么他们甘心为“奴”?(代序)
1924年,有一位名叫舒庆春的教员千里迢迢去到英国当中文教师。他对英国人爱猫、宠猫的行为表示不解。在舒庆春看来,猫不过是众多家畜之一,英国人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把猫送到“托猫所”去,还要“乖乖”“宝贝”地叫着,牛奶鱼虾伺候着,这简直不可理喻。
多年之后,教员舒庆春因为另一个名字为大家所熟知——老舍。而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大家可能还不太了解,他已经从一个不知道为什么要养猫的人,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猫奴。
猫在老舍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不断在他的文章中出现。他爱猫爱到什么程度呢?大家都知道老舍爱养花,而他的猫宝贝即使打翻了花,甚至把花扯得稀巴烂,老舍也不会有半句责骂。
这个对猫毫无底线和原则的老舍跟你看到的文学家老舍是不是判若两人?
现代人喜欢把每天伺候猫主子,处处以猫咪为先的人称为“猫奴”,照这个定义,老舍是正儿八经的猫奴。其实,不只老舍,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大师,比如梁实秋,比如季羡林,比如夏衍,比如林徽因,比如钱锺书,也都是猫奴。
老舍先生的老友梁实秋先生曾经也像老舍一样,在文章中历数猫的罪状。那时的梁实秋先生大概没有想到,他晚年竟成了重度猫奴——不仅陆续收养了好几只流浪猫,而且还会半夜披衣起床,只是因为家里的猫想要吃茶叶蛋了。
名人中,季羡林和夏衍对猫的爱从不遮遮掩掩。季羡林坦言自己不仅爱猫,而且敬重猫。当他处于人生的灰暗期时,猫给予他温暖,助他渡过难关。爱猫咪咪离世后,他对死亡也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
夏衍从小就喜欢猫,是猫陪伴他走过了孤独的少年时期。到晚年的时候,他只养一种猫,那便是黄猫。猫奴总是想给猫主子最好的东西,夏衍也不例外。在其他家猫还在撕咬小鱼干的时候,夏衍的猫已经享受到“海淘”的猫薄荷了。
别看大师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无欲无求,当转换成猫奴的身份后,彼此之间瞬间有了好胜心,也想比个高低。夏衍经常和冰心探讨究竟是黄猫好还是白猫好,两位老人争得不可开交,最后的结论是:自家猫主子最好。
当然也有名人因为对猫不友善而饱受诟病,比如鲁迅先生;还有名人因为自己家的猫太会打架而被批评得很惨,她就是林徽因女士。
如果将时间倒流回古代中国,那首屈一指的猫奴便是陆游了。
陆游写过很多关于猫的诗句,比如“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赠猫·其二》),“勿生孤寂念,道伴有狸奴”(《独酌罢夜坐》)。
古人称猫咪为“狸奴”,近现代的人猫关系却反转了,人变成了“猫奴”。有人形容人和狗的关系就像是古老的婚姻关系——即便是看惯了人类的反复无常,狗依然会强烈地爱着我们,不计前嫌。而猫则不然,猫永远学不会顺从,猫奴很轻易地就会失去猫的信任。
但这并不代表猫毫无感情。实际上,猫总是能适时收起猫科动物凶猛好战的本性,展现出自己最社会化的一面。它黏人又独立,克制又深情。
老舍、梁实秋、林徽因、季羡林、钱锺书……这些身为猫奴的名人都会同意,当有一只猫愿意蹭蹭你的脚踝,横卧在你的双膝上,你便会体验到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没有之一。
每位大师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他们或许在自己的领域名誉盛隆,令人可望而不可即,但当他们卸下一身光环回归生活后,他们却是有趣又接地气的猫奴。
最开始,我以猎奇的心态收集大师和猫的故事,我以为每一段这样的故事都能为现代人为何这么爱猫找到更具合理性的理由。但在我撰写完众多名人爱猫的故事之后,我发现,猫并不是他们的附庸或玩物,恰恰相反,他们甘心为“奴”。这是因为在与猫相处的过程中,猫丰富了他们的人生,更给予了他们特别的力量。
所以,写这本书最大的目的,不仅仅是展示爱猫名人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懂得猫是复杂的生物,永远不要凭借热情和冲动豢养一只猫。比喂养更重要的是懂得和尊重。
放低姿态,躬身为“奴”,也许我们反而更容易找到跟这个世界和解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