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玄宗震怒,宪宗狂喜,太宗气晕

【我曾讲过骄兵悍将尾大不掉的问题,从唐中期开始,一直到五代十国,困扰了中国差不多有200年了。】

【如果真的是喝一顿酒就可以解决问题,那前面的那些帝王将相们,他们都是小丑吗?】

【很多网友就疑惑了,不就是收兵权吗?】

【有那么麻烦吗?】

【拳头大不就行了?】

【哎,你要是这么想,那你是真不懂中晚唐五代的兵权有多难收啊!】

【我告诉你们,中晚唐五代的收兵权和这之前以及之后的君主收兵权都不一样。】

【因为之前和之后收兵权的核心在于将领,皇帝只要有实力啊,只要拳头大,还把这个将领压服了,那么就可以把他手里的兵权给夺过来。】

【但是自从安史之乱以后,一直到宋朝建立这一段时间,藩镇割据的本质原因还真不是因为将领,而是因为士兵。】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就直接点出来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问题是‘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所以,光这一点就可以把如今网上兴起的。什么安史之乱是河北地区反抗唐朝压迫。是河北氏族和关陇集团的对决给反驳。】

【不然你怎么解释安禄山史思明死后河北依旧割据呢?】

……

唐朝

玄宗时期

兴庆宫,花萼相辉楼

歌舞不休,欢声笑语,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在舞池跳着胡旋舞,动作有力,舞姿矫捷,充满男性阳刚之美,看的李隆基连连点头。

突然间,随着天幕声音传来,李隆基看着天幕忽地面色大变,舞池中跳舞的安禄山也变得面目可憎起来,连怀中的杨玉环都感觉不香了。

李隆基猛地起身,指着安禄山龙颜大怒,宛若龙吼道:“禁军何在!给朕拿下安禄山这逆贼!”

一旁守卫的禁军和楼外看门的禁军闻言纷纷冲向安禄山,将其围得水泄不通。

而安禄山听闻天幕所言,顿时大惊失色,本来准备这次回范阳就起兵造反,谁知道天幕竟然把他的计划提前泄露了!

脑海中如热水沸腾,犹如闪电霹雳,短短不到一秒之间就闪过数个想法。

“逃不了,拼了!”

安禄山如黑熊坠地,从舞池中一跃而起,直扑李隆基而去。

一旁早已冲向安禄山的禁军连忙阻挡,却见安禄山身彪体壮,竟然一连击倒数位禁军。

“该死的狗奴!给爷爷滚开!”

被禁军纠缠无法前进的安禄山又惊又惧,却丝毫不嘴软。

双方纠缠数回,人多势众的禁军的终究是将安禄山制服,没让他翻了天。

禁军将赤裸上身,浑身横肉的安禄山双手缚于身后,押至李隆基身前。

“啪!”

“啪!”

“啪!”

身着龙纹圆领袍,头戴通天冠的李隆基,走至安禄山身前,连打了安禄山三巴掌,怒气冲冲的质问道:

“安禄山,朕待你不薄,可谓极尽荣宠,为何要背叛与朕!”

“呸!”

安禄山吐出一口血痰,也不回答,只是闭眼做等死状,看的李隆基更加火冒三丈,又是啪啪啪的几个巴掌抽了一下,抽的自己都手心生疼。

“唔!”

李隆基疼的暗暗抽了一口凉气,于是一脚踹在安禄山胸口,让安禄山闷哼一声,却就是不说。

“好好好!不说是吧!把安禄山押下去,严刑拷打,让他全部交代出来!”

李隆基转身挥袖,怒道。

“诺!”

禁军统领抱拳接旨,便将安禄山押走。

杨玉环察觉到李隆基心情不好,不由心颤,明知故问的抱着李隆基胳膊娇声道:“陛下,怎么了嘛?莫非舞女跳的舞不好看?妾身下令把她们换了?”

坐回主座的李隆基扶额捂心,强颜道:“无碍,玉环,你说朕真的做错了吗?安禄山那贼子竟敢反朕,坏我大唐盛世?”

他刚刚看到了什么?

安史之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

河北割据?藩镇割据?

每个关键词都如刀剑般狠狠的扎入他的心窝,让他感觉难受异常。

虽然高力士,张九龄,颜真卿都曾上奏劝诫,说自己对安禄山荣宠过甚,说安禄山招兵买马,意图谋反,但自己都不当回事,甚至收安禄山当了干儿子!

可他如此信任此獠,安禄山这胡种贱种杂种就是这么报答朕的?

或许自己近年有些懈怠政务,沉迷酒色,让一些人生出不臣之心了。

真忘了朕当年是如何御极天下,如何开创开元盛世的了?

朕虽年迈,可还没有死呢!

真当朕提不动刀了?

不过自己确实有失误,以为自己可以压住节度使,后世子孙便也可以压住节度使。

以至于在自己死后,安禄山便起兵反叛。

“都是朕的错啊!”

李隆基痛心疾首道。

还有那藩镇,或许真的过于势大了,集财权,兵权,政权于一身,俨然已是国中之国,何况还有许多如安禄山、史思明那样的胡人出身的节度使,谁能保证这些蛮夷对大唐的忠诚?

蛮夷就是蛮夷,就算久沐华夏文风,也改变不了其狼子野心!

越想李隆基越害怕,深感当年放权给节度使是个错误,如今节度使做大,俨然已经是土皇帝般的存在,必须想办法限制节度使了,安禄山已经伏诛,但那狼心狗肺的史思明也必须死!

然后想了想朝中的异族将领,哥舒翰,突厥人。

高仙芝,高句丽人。

李光弼,契丹人。

史思明,突厥人。

安禄山,胡人。

不知不觉,朝中已经有这么多位高权重的异族将领了。

李隆基越想越心寒,削藩,必须削藩!

这节度使制度简直遗祸万年,必须加以限制甚至废除!

念及此处,李隆基起身,郑重对一旁侍候的高力士道:“力士,宣正三品以上官员来宣政殿商讨国事!”

高力士看着仿佛回到年轻时励精图治的李隆基,热泪盈眶回道:“臣遵旨!”

便转身走出花萼相辉楼。

……

大清

康熙时期

北京,紫禁城,南书房

夜色深沉,南书房内烛光闪烁,映照出康熙帝密布麻子的脸庞。

他手持一卷史书,目光却时而投向窗外深邃的夜空,看着天幕。

一旁,几位大臣或站或坐,皆神情肃穆,屏息以待,不敢有丝毫懈怠。

“朕观这天幕所言,不禁感慨万千。”康熙帝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感慨。

“想当年,朕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改八旗,平三藩,收兵权之难,历历在目。今日听天幕所述,方知赵匡胤当年结束五代乱世,是何等不易。”

大臣们闻言,皆面露凝重之色。纳兰明珠上前一步,躬身说道:“皇上所言极是。臣等虽未亲身经历五代之乱,但从史书中亦能体会到彼时之艰难。骄兵悍勇,目无天子,肆意袭杀上官。更有逆贼安重荣喊出大逆不道之言,简直有违天道!赵匡胤能一统天下,终结乱世,实乃一代英雄。”

“纳兰爱卿所言虽有其理,却未尽其要。”

康熙帝轻轻摇头,目光深邃,仿佛能洞察历史的尘埃。

“朕观五代之乱,藩镇割据之本,实乃兵权之祸。而兵权之祸,又非将领之过,实乃兵卒之心利益熏心,目无尊长。此点,朕从天幕所言中深有体会。

陈廷敬闻言,眉头微皱,思忖答道:“皇上圣明。臣以为,五代之乱,民心向背,实乃因朝廷腐败,民生凋敝,因而百姓只得投军自保。而节度使趁机拥兵自重,以重利讨好兵卒,不服中央号令所致,兵将合作,自然便可无视朝廷。

这也是宋朝之所以行兵将分离之策的原因。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则无叛将矣。

赵匡胤能结束五代之乱,实乃洞察此中奥秘,以计离间兵将,让兵卒脱离将领掌控,最后以杯酒释兵权之策安抚将领,使其被迫卸甲归田。”

“陈爱卿所言甚是,这也是朕之所以要改八旗,重皇子的原因。前明建文帝无道,自有明成祖取而代之,左右肉都是烂在自家锅里,我大清宗室难道还不如前明?”康熙帝点头赞许,话锋一转道:

“赵匡胤此举,虽看似简单,实则大智若愚。他深知兵卒之心,已不在朝廷,而在利益。故而以富贵安抚将领,以重利离间兵卒,使其心向朝廷,从而收拢兵权,一统天下。”

说到这里,康熙帝语气突然变得深沉:“然而,朕当年平三藩之乱,收兵权之难,却远非赵匡胤所能比拟。三藩之兵,皆骁勇善战,且久经沙场,与叛军之间情谊深厚,又举反清复明的的大旗,汉人遗民皆是心向往之。

朕若贸然行事,必激起大变。故而,朕只能步步为营,以智取胜。先以恩德笼络人心,再以雷霆手段收复失地,最终方得平息叛乱。”

“陛下圣明!”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大清有陛下,真乃万民之福啊!”

“……”

大臣们闻言,皆面露敬佩之色。他们深知陛下平三藩之乱的艰难,此刻听其一番讲述,更觉其英明神武,深不可测,纳头便拜。

“朕观今日之天下,虽已太平,然隐患犹存。”

康熙帝目光深邃,幽幽道:“朕希望尔等能时刻警醒,勿忘历史教训。只有如此,方能保我大清万世基业。”

大臣们闻言,皆躬身行礼,表示定当铭记在心。

南书房内,烛光依旧摇曳,但气氛却已变得凝重而庄严。

这一夜,康熙帝与大臣们的对话,将成为一段佳话,流传于世。

时人皆道:我大清,有圣祖出!

……

唐朝

宪宗时期

长安,大明宫

“啊!逆贼,奸贼,反贼!尔敢,逆贼尔敢如此猖狂!”

刚刚得知武元衡死讯的唐宪宗李纯一脸悲戚,仰头长啸,毫无天子威严。

“逆贼猖狂!竟敢当街袭杀大唐宰相,朕将来必夷灭尔等九族!”

话虽猖狂,可李纯却不敢说出来,生怕被各节度使的耳目传出,来一出当街袭杀天子。

这群骄兵悍将可是真敢这么玩,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天子威严大失。

何况,君不见曹髦旧事?

恰在此刻,李纯看见天幕所言,顿时大喜。讲到安史之乱了,讲到藩镇割据的原因了吗,那距离讲到如何解决藩镇还会远吗?

还有,天幕居然提到了柳宗元?

李纯有印象,此人是永州司马,自己曾召他回京,又因为武元衡的反对,便改贬为柳州刺史。

“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想不到此人竟有如此见解,看来也一位贤臣,武相误我!竟为私仇拒此贤臣而不用?

一瞬间,原本对武元衡死被杀而悲痛的李纯好受很多。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朕得柳宗元,定可光复大唐!

“传旨,宣柳州刺史柳宗元回京述职!”

一旁的太监出身拱手道:“谨遵陛下圣谕!”

......

唐朝

太宗时期

长安,太极宫

正在抱着李明达批阅加急军情的李世民看着天幕不可思议道:“困扰中国两百余年?安史之乱?中晚唐藩镇割据?割据的原因是士兵?”

听到这个消息,本就连夜勤政多日有些疲惫李世民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他是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好不容易统一天下,天下承平,后世子孙居然就把江山败成这样?

好在一旁的长孙皇后连忙扶了一把。

“陛下勿忧,暂且看看不迟,或许另有隐情。”

话虽如此,但长孙皇后的眉宇间却也闪过一丝忧愁,没想到承乾的后代如此不争气,竟然把大唐江山败成这样。

李世民握紧长孙皇后的手,心中想到。

要知道从西晋灭亡,东晋和五胡十六国分割天下,再经历南北朝,最后到隋朝再次一统天下,也就用了两百六十余年。

而后世子孙居然搞出了个什么藩镇,也困扰了中国两百年?

虽然只是困扰,而不是分裂,但也算是暴政了,苍生疾苦啊!子孙不孝啊!

有了这对比,安史之乱反而不被李世民放在眼里,这一看就是藩镇叛乱,和北魏的六镇之乱如出一辙,都是给边将放权过甚导致的后果,后世子孙也是蠢,一点历史教训都记不住,看来自己得把《帝范》再改改了。

但最令李世民感到惊疑的却是所谓的“藩镇割据的本质原因还真不是因为将领,而是因为士兵。”

什么时候士兵也可以左右天下了?

虽然先秦孟子便言,得民心得天下。自己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大部分时候历史舞台上都是王侯将相,世家贵族在舞动风云。

而真正由百姓掀起的起义,如陈胜吴广,赤眉绿林,黄巾军,瓦岗军虽然名噪一时,但最后的胜利果实却都被世家贵族摘取,只有汉高祖刘邦是例外。

可天幕说什么?

藩镇割据的本质是士兵,也就是说是士兵在主导这一切?

什么时候被大人物们视为炮灰和蝼蚁的士兵也有这般能耐了?

或许这件事能对自己施政有所启发,好避开恶政暴政。

念及此处,李世民指着天幕对子孙皇后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以天幕为镜,却可通阴阳,晓未来。真正做到开创大唐的万世基业。”

长孙皇后恬淡一笑:“陛下圣明,有陛下真乃百姓之福。”

怀里的李明达也窜出小脑袋,奶声道:“阿耶最厉害了,肯定可以的。”

李世民摸摸李明达的小脑瓜,宠溺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