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通过其他人的系统研究(12),我们可以了解这一时期财政学著(译)作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每个人在做研究时,对思想与材料的取舍会有不同,原版原论始终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这些年来国内也陆续再版了那个时期的部分财政学著作,但要么是单本(套)(13),覆盖面非常有限;要么被纳入其他丛书当中(14),学科特色难以凸显。同时,由于原本繁体竖排不大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且很多著作出版时间已久、印数又非常有限,绝大部分图书馆所藏书目非常有限,且被纳入古籍或近代文献范围,借阅也存在诸多不便。因此,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我们认为仍有必要挑选这一时期的部分优秀著(译)作,以丛书的形式集中进行出版。

在选择书目时,我们主要考虑下面几个因素:一是对于近年来已经新编出版的著(译)作,本丛书不再将其纳入出版计划,这样本丛书与已再版的书目可以形成互补关系;二是主题涉及尽可能广泛,以反映该时期财政学研究的整体面貌,涉及对财政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对当时国家面临的主要财政问题及通过财政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探讨,以及对国内外财政史的理论性探讨;三是著作出版期限为1900—1949年,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后、北伐战争前后及抗日战争前后这几个时间点的著作;四是将译著也纳入新编丛书,该时期译著的原版主要来自日本、德国、英国和美国,它们既反映了当时国际上财政学研究的现状,也构成中国财政学思想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丛书整理出版时,除了将繁体变简体、竖排变横排外,我们尽可能保持书的原貌,以此为基础进行必要的校订,主要涉及专有名词、个别文字和标点符号的调整(详情请参见每本书的整理凡例)。另外,为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所选书目的学术贡献及其与同时代同主题著作的内在联系,整理者为每本著(译)作写出了导读,并对文中提及的部分史实与原理加以注释。

相对于这一时期数以千计的财政学出版物来说,本丛书所选择和能选择的书目是极为有限的,还有很多优秀的著(译)作未能被纳入进来。但我们并不将之视为遗憾,因为新编出版本丛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家关注并重视这一时期的财政学著(译)作,进而推动财政学的基础理论创新。如果能初步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将本丛书列入出版社“十四五”期间重点出版计划,不惜成本支持学术事业。感谢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及弘信资本的高建明先生慷慨地为本丛书的出版提供资助。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曹建社长对本丛书的大力支持,他不仅亲自参与了丛书出版的策划,更是经常亲自过问并安排相关工作的进度与细节。感谢上海远东出版社诸位编辑悉心细致的工作,他们的精益求精为丛书增色不少。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丛书中各本书的整理者,他们在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之余,不计名利地加入到这一工作中来,用他们的辛勤付出共同支撑了本丛书的出版。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守刚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刘志广


(1) 财政社会学/财政政治学的上述主张可参见葛德雪:《财政问题的社会学研究路径》,载《财政理论史上的经典文献》,刘守刚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熊彼特:《税收国家的危机》,刘志广、刘守刚译,载《税收哲人》附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2) 关于财政学不同研究范式的辨析可参见马珺:《财政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方法论基础》,载《财贸经济》2015年第7期。

(3) 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美国财政学者理查德·瓦格纳,他根据财政社会学和意大利财政学传统而创新财政基础理论,代表作为《财政社会学与财政理论》(中文版即将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4)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是“西学东渐”,主要是指明末清初并且延续到清朝中叶,伴随着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而展开的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历史事件,后来逐渐蜕变为“西学东源”,这使中国失去了通过吸纳西方近代科技来实现科技转型的机遇;而“西学东移”,主要是指晚清到民国随着中国睁眼看世界所带来的科技和近现代社会科学的引入。具体参见刘大椿等:《西学东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5) 参见胡寄窗和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第573页。

(6) 邹进文:《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页。

(7) 参见许康和高开颜:《百年前中国最早的〈财政学〉及其引进者——湖南法政学堂主持人胡子清》,载《财政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6期。

(8) 在《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一书的第四章,邹进文专门考察了近代留学生与财政学研究,其列出的留学生及其博士论文有:马寅初的《纽约市的财政》、朱进的《中国关税问题》、李权时的《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中央、省、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研究》、陈岱孙的《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寿景伟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和财政:财政制度与思想发展研究》、尹文敬的《中国税制》、朱炳南的《经济剩余与税收》、陈友松的《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关于其重建中主要问题的事实分析》、田炯锦的《英美地方财政的国家监督研究》、刘炳业的《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资本税(1919—1923)》和周舜莘的《资本税》;其中,马寅初的《纽约市的财政》在1915年的《美国政治与社会学学会年刊》中得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帕特森的积极评论,朱进的《中国关税问题》被列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丛书,寿景伟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和财政:财政制度与思想发展研究》的英文版在1970年获得再版,等等,具体参见邹进文:《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9) 如马寅初、朱进和寿景伟都师从著名财政学家塞利格曼教授。

(10) 参见北京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经济》,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1) 参见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 如邹进文:《民国财政思想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邹进文:《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胡寄窗和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6年版;等等。另外,中国期刊网上还可以下载关于相关著作与学者思想的专业研究论文。

(13) 如三联书店2014年再版的孙怀仁的《中国财政之病态及其批判》;中央财经大学整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崔敬伯财政文丛》(三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再版的达尔顿《财政学原理》的中译本;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再版的霍衣仙的《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史》(主要涉及历代田赋、税制和币制);等等。

(14) 主要是指商务印书馆近年来出版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目前已经出版了财政学著作7本,分别为马寅初的《财政学与财政——理论与现实》(2005)、罗玉东的《中国厘金史》(2010)、何廉和李锐的《财政学》(2011)、万国鼎的《中国田制史》(2011)、陈启修的《财政学总论》(2015)、陈友松的《中国教育财政之改进》(2017)和陈兆鲲的The System of Taxation in China in the Tsing Dynasty,1644—1911(《清代中国的税收制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