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卿族政治与晋国兴亡

可扫码阅读地理示意图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易传·革》

作为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之一,晋国(1)可以说是“生得辉煌,死得壮烈”:它既是春秋中期和后期全天下最强大的诸侯国,也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以国家分裂收场的主要诸侯国。这里要强调的是,晋国的分裂和强大是并行不悖的,因为晋国在曲沃(2)代晋之后,国土疆域一直在扩大,经济总量一直在增长,从曲沃代晋之前占据山西南部临汾盆地的一部分,到最终分裂前占据山西全境、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及陕西东南部(见图六,可扫《引言》辑封页二维码阅读,下同)。也就是说,晋国从整体来看是越来越强大,然后在其最为强大的时候分裂成为三个新国家;甚至可以这样说,晋国不是因为衰弱而分裂,而是因为强大而分裂。

晋国的持续强大,以及最终分裂,都与其内政模式逐步发展为卿族政治有关,而本书的主题,就是从卿族政治视角来书写春秋晋国政治史。

按照周礼的制度规定,各诸侯国的中高级官员叫作“大夫”,大夫中职级最高的几位叫作“卿”。诸卿位于职官体系的顶端,集文武职权于一身,平时负责决策日常政务、谋议重大政务,战时作为将帅率军征战。国君位于诸卿之上,也是集文武职权于一身,平时是重大政务的最高决策者,战时是最高军事统帅。

族长担任卿官的家族就叫作“卿族”。卿官的俸禄来自国君封赏的采邑收入,由于春秋时期卿官职位一般是由卿族族长世袭,所以采邑也就成了卿族的私有财产,可以称为“私邑”。本书中所说的“卿族”,就是以在朝担任卿官的族长及其直系近亲(儿子、孙子)为核心,包含妻妾、直属家臣、直属奴隶、府库财产、直辖私邑、直辖军队在内的政治经济共同体。

在诸侯国内部,与“卿族”对应的是“公室”。“公室”是诸侯国内的最高统治实体,所以在周代文献中也常常用“公室”来指代诸侯国政权。所谓“公室”,是指以国君和他未分封的直系近亲为核心,包含妻妾、直属官吏、直属百工、直属奴隶、府库财产、直辖公邑、直辖军队在内的政治经济共同体。

本书所说的“卿族政治”,不是泛指“有卿族的政治”,因为卿族是当时各主要诸侯国(除秦国)的标配;而是专指春秋中后期在晋、鲁、郑(3)这三个主要诸侯国出现的政治现象,其核心特征是国家治权由公室下移至以卿族为领导者的卿大夫族集团,朝政被几个固定的卿族长期共同把持:这些卿族的族长(或族人)世袭卿官,组成一个诸卿领导班子共治朝政;国君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实质上沦为礼仪性的傀儡君主(4)

在晋、鲁、郑三国之中,又以晋国的卿族政治发展得彻底,最终赵、魏、韩三大卿族实现了从卿大夫“家”到诸侯“国”的跨越。相比之下,鲁、郑两国的卿族政治发展到“诸卿把持朝政、君主沦为傀儡”的阶段就停滞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当然很复杂,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决定性的原因是:鲁、郑两国本身国土总面积和经济军事体量不大,而且受到周边大国的威逼,如果分裂成三国、七国,每一个新国家会更加弱小,更容易被周边大国攻灭,因此这两国的卿族仍然有“抱团图存”的现实需求。相比之下,当晋国分裂为赵、魏、韩三国时,晋国的国土总面积和经济军事体量已经相当庞大,赵、魏、韩三家都已经具备了独立生存发展的实力基础,因此迫不及待地要捅破晋国这层“羊膜”,获得与其独立国家之实相匹配的名分。

如果我们把周、秦、汉等得了天下的王朝比喻成“龙”,把齐、楚、秦、燕、赵、魏、韩等割据一方的国家比喻成“虎”,而将诸侯国里拥有私邑、掌握大权的卿族比喻成“豹”的话,那么这本书接下来要讲的其实就是一个“虎变”的故事:晋国在其卿族政治发展过程中先后培育出了二十多只“豹子”,其中有六只成功地走上了“化豹为虎”的道路,而最后有三只成功地实现了“虎变”。这也就是本书主标题“虎变”的寓意。

晋国卿族政治发展简史可以用五个关键节点来描述:

第一,前633年晋文公改革完成,标志着卿族政治在晋国启动。

第二,前607年赵宣子弑君成功及“重构公族”改革完成,标志着卿族政治在晋国初步成形。

第三,前573年栾武子弑君成功,标志着卿族政治在晋国正式确立。

第四,前546年晋楚弭兵达成,标志着卿族政治进入“化家为国”阶段。

第五,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标志着卿族政治在晋国彻底终结。

由于晋国卿族政治在晋文公改革完成后启动,因此本书对卿族政治发展的详细叙述是从晋文公即位开始。晋文公归国夺权成功之后,推行了三项重大改革措施,都可以被视为促成和维护卿族政治的基础性制度。其中:

第一,“三选人才担任卿大夫”改革,明确了晋国卿族集团的最初来源——国中旧族、诸姬之良、异姓之能。

第二,“封赏土地给有功卿大夫”改革,确定了晋国卿族壮大的机制——担任卿大夫的卿族成员可以用军功政绩换取职位升迁和土地封赏。

第三,被庐阅兵、清原(5)阅兵,打造了晋国卿族政治的舞台——以固定的三军六卿为核心、以可增减的新军诸卿为补充的军卿体系。

然而,如果想要深入理解本书将详细讲述的晋文公改革,我们还要再往前追溯,从再造晋国的“曲沃代晋”革命说起。


(1) 晋见图一、二、三、五,春秋初年晋国都城位于绛(晋1),前585年都城迁至新田(晋2)。

(2) 曲沃见图二。

(3) 鲁见图一、三、四、五。郑见图一、二、三、五。

(4) 参见屈会涛(2014年)。

(5) 清原见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