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教有方·中学篇:智慧陪伴 助力梦想
- 高瑜 曾祥智 黄娟主编
- 12926字
- 2024-10-15 17:54:32
第2节 走近现状,了解孩子
初中生的道德品质现状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下初中孩子在道德品质方面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家长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目前初中生的道德状况从总体上看是良好的,令人感到欣慰,但也不容完全乐观。当代初中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与人交往中,还存在或大或小的道德问题。家长不能忽视或逃避,要积极面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诚信分为两个部分,即“诚”和“信”。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指诚实,说真话,不撒谎。信,即守信,言行一致。简单来说,诚信就是要求人们诚实守信。
初中生在“诚”方面的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抄袭作业。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独立完成作业并准时上交,事实上,大部分孩子也是这样去做的。可是,那些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也不复习的学生,要完成作业就非常困难,他们为了应对老师的检查以及逃避家长、老师的责骂,往往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偶尔也会有这样的表现,如忘记做作业了,或某一题没有做出来,他们的选择不是诚实地跟老师解释或请教同学,而是通过抄袭作业来糊弄老师和家长。这种不诚实的行为在初中生群体中时有发生。
二是考试作弊、涂改分数。部分孩子,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基础薄弱的学生,平时不学习,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玩耍上,遇到考试,为了逃避出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的责罚,而选择作弊。另有一些孩子贪慕虚荣,意图通过作弊提高成绩,获得长辈的夸赞、同学的羡慕。不少孩子承认自己曾经在考试中作弊,有的认为考试作不作弊都无所谓,也有的觉得考试作弊没什么不好。还有一小部分孩子,为了应对家长,在试卷批改完成后,涂改分数或修改自己的答案。以上行为不仅揭示出一些孩子为求高分不择手段的不诚实心理,还反映出孩子们想要不劳而获的占便宜心理。不只如此,有的孩子在知道老师多给分后,不主动减去不属于自己的分数,这种不诚实行为在初中生群体中也存在较多。
三是语言不诚实、撒谎。孩子们有时会为了逃避家长、老师一时的批评、责罚,为了朋友间所谓的“面子”,对家长、老师或朋友说谎话。如贪玩没来上课,谎称家里有事或生病;做错事情后,为逃避责任,不敢面对现实,于是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初中阶段是孩子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撒谎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便会撒谎成性,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发展成一个虚伪的、不可信赖的人。
初中生在“信”方面的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言而无信、屡教不改。有时孩子犯错,家长悉心教导后,孩子表面答应会做好,虚心接受,下不为例,但实际上还是照样任性妄为。
第二,行为失信于人,当面、背后两种做法。如教师在时能遵守有关规范,而教师不在时却不能遵守;在班主任的课堂上注意听讲,表现良好,在其他任课老师的课堂上溜号、乱说话;在老师面前积极劳动,在同学面前糊弄敷衍,或干脆指使别人做。有些孩子,在校是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能孝敬长辈,缺乏礼貌。这是现在很多初中生的表现,很令人担忧。
第三,打架斗殴、偷窃抢夺。这类问题行为在初中生群体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基本上每个学校都会有,在初中阶段尤其是高年级出现的概率较高。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他们已具有成年人的一些思维,但心智并没有发展成熟,普遍较幼稚。遇到问题时,他们的解决方式也缺少理性和灵活性。如同学之间闹了小矛盾,他们容易意气用事,讲求“哥们义气”,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把这当作很有“面子”的事情。
再来说说偷钱偷物、抢钱抢物等行为。孩子偷钱甚至抢钱的现象在初中阶段确有发生,这些孩子欺负同学,将别人的钱财据为己有或故意借钱不还。还有的孩子自律性差,在非己物品无人看管时会将其占为己有。这种偷盗行为本身是劣行,虽然不是普遍存在的,但也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但传承优良传统美德意识减退的现象也需要家长留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但在当代初中生身上,这些优良传统美德在逐渐弱化,享乐主义思想逐渐抬头。部分学生在物质上虚荣心强,攀比衣服、鞋子,千方百计逼迫家长满足,并且花钱大手大脚,消费本不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附属品。他们不懂得父母赚钱的辛苦,大肆铺张,攀比消费金额以示阔绰。这些不正之风正在慢慢侵蚀初中生的纯真,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慢慢埋没,家长对这些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除此之外,当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公德心、责任意识较差,尤其不爱护公物和注意公共卫生。他们乱丢垃圾、在公交车牌上乱涂乱画,教室的课桌、墙壁上也有很多刻画涂抹的痕迹。
初中生的学习行为现状
这个时代尊重知识和人才。增加知识、提高个人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社会立于不败之地也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努力学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然途径。虽然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在学校中,孩子的消极学习行为仍然大范围存在。
其一,课堂违纪行为。课堂违纪行为,即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违纪行为是任何时代、任何教学工作中都会有的现象,这不但对违纪个体的学业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周围同学有所影响,甚至还会或轻或重地影响教育工作者正常的教学行为。课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主要场合,如果因为课堂违纪行为而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对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业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了解课堂违纪行为也是解决学生学业问题的一个突破口。
根据调查研究,现阶段中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具有普遍性,分为外显型和非外显型两种。外显型的课堂违纪行为表现为直接扰乱课堂秩序,如上课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传递纸条,高声谈笑、口出怪音、故作滑稽,甚至打骂他人。这些问题大多存在于非主要文化课课堂上,如音乐、美术等较轻松、活跃的课堂上。但同时需要认识到,外显型课堂违纪行为还存在于任课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格的课堂上。初中生还不具备长时间自制的能力,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能够引起其他同学的瞩目,并且老师对自己没有加以管理,便会愈加放肆,从不经意间的松散演变为难以克制的课堂违纪行为。
在教学实践中,非外显型课堂违纪行为较之外显型课堂违纪行为更不易被教育工作者发现,并且非外显型课堂违纪行为存在于绝大多数同学之中,甚至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偶尔为之。这类问题包括一系列不会影响课堂秩序的隐性行为: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做白日梦甚至有不自觉的表情浮动;胆小害羞,不配合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讨论环节不主动与同学交流;在课本上胡乱涂写。非外显型课堂违纪行为在初中课堂上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即使在主科课堂上也时有发生,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能一眼辨识出,但不能时时刻刻盯住每一名同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同学跟别人一样上课、课后复习、完成作业,但是成绩就是提不上去——因为这些非外显型课堂违纪行为使得课堂学习效果下降。非外显型课堂违纪行为不易发现且很难矫正,但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很大,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
其二,厌学。提到厌学,人们都会有一种感性的认识,把厌学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不愿意学习;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过程中是被动的,把学习当作负担。厌学可是说是一种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在诸多研究中,厌学是学习行为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许多学者对厌学做过明确定义:“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乃至厌恶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上的不良表现。”这些定义明确了厌学是对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及在这种心理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厌学是一种不正常、不健康、消极的学习心理及行为表现。
厌学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心理行为,厌学的学生即使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学习与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系,也还是会对学习感到厌倦。厌学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还会对老师和家长有厌烦情绪,或表现为消沉、不安,甚至逃学、厌烦学校等。如果要求厌学的学生学习,往往会使他们感到痛苦、紧张、急躁,甚至引起语言行为上的对抗或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在如运动、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中,厌学的学生会体验到快乐。
厌学行为不仅在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身上有明显体现,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有时也会有厌学的心理,只是这部分学生或是由于个人的智力、能力因素,或是懂得适时克制情绪,或是迫于父母、老师的压力,并没有因为厌学而影响学习成绩。但事实上,这些初中生对学习是完全没有兴趣的,也不觉得学习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体验,更不觉得学习会对以后的人生有所帮助。在一份关于“学习是否有用”的调查问卷中,有的学生觉得学习很有用,对以后的人生有很大帮助;有的学生没什么想法,表示家长、老师让学,那自己就学;有的学生觉得学习没用,就是应付考试。厌学是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身发展,影响着教学效果,甚至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前进。因此,研究厌学这一现象对提高学生素质、改善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探索。
其三,网络成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上网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常见行为,随之而来的网络成瘾问题也困扰着许多初中生和家长。
罗章是一名九年级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家里只有祖父母照顾他和妹妹的生活。刚上初中时,罗章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中还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可自从他迷上网络以后,就常常放学后直奔网吧。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束,他的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最后常常夜宿网吧。沉溺于网络的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而且与周围同学的交流也越来越少,对老师则是避而远之。罗章的父母非常焦虑。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案例。很多有网瘾的青少年有着相似的成瘾原因:家庭教育问题;缺乏学习积极性,或在学业上受挫;不善于与周围同学交往;与老师的关系不融洽。
在这个案例中,罗章的网络成瘾问题主要是由家庭教育不足引起的。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年纪很大,罗章受到的管教少且松懈。加之,罗章平时和父母交流沟通很少,无法得到适当的关怀和引导,因此内心很容易产生孤独感。进入九年级后,学业紧张,频繁的考试、成绩的不稳定容易导致学生受挫。在考试成绩不佳或出现明显波动时,如果父母不及时鼓励孩子,而是加以指责和教训,更容易使他们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安慰。
罗章开始迷恋网络后,老师和家长都没有适时阻止,而是听之任之,这种不重视的态度,其实就是一种纵容,使孩子越陷越深。
所以,父母一定要加强与青春期孩子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有效”是指要把握孩子的思想状况,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并提供适当的建议,而不是一再“要求”和“训诫”。另外,青春期的孩子自控能力仍然有限,因此适当的管束仍然必不可少,尤其是在时间规划和任务执行方面,家长的监督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当然,前提是这些规划是孩子所希望的,而不是家长或老师强加的。最后,家长在孩子取得成绩后要多加赞扬,在他们受挫后也要及时给予鼓励。青春期孩子的自信多源于他人的鼓励和肯定。如果能得到家长和朋友的鼓励,那么孩子对目前的学习任务就会更加有兴趣,迷恋网络或其他不恰当爱好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初中生的情绪(心理)调节现状
初中阶段,孩子在生理上的变化堪称突变,比如内分泌机制完善、生理机能逐步增强、大脑发育趋向完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显著提高、第二性征出现等。与之相比,初中生的心理发育还未成熟,在情绪表现上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不稳定性。初中生的情绪特点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稳定性,比如上午还兴高采烈的,中午也许会垂头丧气,等到下午又兴奋不已。
强烈性。初中生的情绪不仅多变,而且变化的幅度大,呈现出强烈性。
自控能力差。初中生生长发育还不健全,心理正处在一种不安的状态中,再加上认知模糊,致使自我控制能力差,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受情绪困扰。这不仅影响其精神状态,还影响其人际交往。
初中生常见的情绪问题有哪些呢?
第一,抑郁。抑郁是一种以情感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状态。正常人也有抑郁的时候。应该说,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然而,如果抑郁毫无原因,或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不能自控地心事重重,就属于心理问题了。作为心理问题的抑郁,其核心表现是一段时间内的郁郁寡欢。当然,具体表现形式因人而异。在通常情况下,抑郁症患者总是内心愁苦,缺乏愉快感,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动作缓慢,疲乏无力,常感到不顺心,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缺乏信心,有时还伴有失眠或昏睡、体重下降、饮食过多或过少等生理变化。
青少年的抑郁多半是学习或生活中的烦恼造成的,如果不能克服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摆脱挫折的影响,烦恼便会随之而来。
第二,焦虑。焦虑是指当一个人预测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忧虑、烦恼、害怕。焦虑是一种人在应激状态下最常有的情绪反应。任何对人身心构成威胁的情境都可能引起焦虑。疾病的威胁,个人自尊心受挫,超过个人能力限度的学习与工作上的压力,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冲突,生活中的挫折,等等,都可能引起焦虑。
若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极为不利的。它会使人终日处于紧张状态,惶恐不安、忧心忡忡、提心吊胆,还会过分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等。焦虑有时还伴有失眠多梦、胃肠不适等生理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影响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
我们生活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习、工作、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压力,谁都可能面临各种挫折。因此,焦虑在所难免。对于青少年来说,最明显、最常见的焦虑是考试前的焦虑。
考试是现代社会甄别优劣、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千军万马、各路豪杰一齐上阵,竞争十分激烈。“考场如战场”,在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成功伴随喜悦,失败则不仅脸上无光,而且可能会失去某些关系未来前途的机会。考试常会给很多青少年带来严重焦虑。如果学生不能摆脱这种焦虑,就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不仅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记忆困难等心理反应,而且会出现心跳过速、呼吸急促、两手出汗、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严重的还会导致某些非特异性过敏性疾病。
有位高考考生,第一次高考时因过度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以2分之差落榜。第二年准备再考,却在高考前因腹泻、便血而住院,直到高考结束后病才好。到了第三年,又是在高考前因旧病复发而住院,结果再一次错过机会。医院诊断为非特异性过敏性结肠炎。也就是说,这种结肠炎既无肠内器质性病变,也无细菌和病毒感染,其根源是因紧张、焦虑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实际上就是“身体”以生病为“借口”不愿再参加高考,但这种“借口”并不是他主观上所要求的,而完全是生理对心理上免受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当然,这种现象是极个别的。
第三,恐惧。恐惧作为一种心理问题,是指对某个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的、非理性的害怕,而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实际的危险或威胁。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怕黑、怕孤独、怕一些小动物等。当人处于恐惧状态时,不仅会出现明显的紧张、焦虑,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有时还伴有心悸、出汗、头痛、头晕等强烈的生理反应。
随着年龄的增长,恐惧感会逐渐减弱或消失。但是,因个人的认知能力和神经系统的耐受性以及个人生活经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某种令人恐惧的刺激强烈且长期的作用,也会使一些年龄稍大的青少年仍然存在恐惧心理。
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也是青少年常常遇到的问题。青少年由于神经系统功能还不稳定,对心理压力的承受力较弱,再加上为人处世的经验不足,社交技能欠佳,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受到种种挫折。如有的青少年因与自己的好朋友发生了矛盾,便觉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太多的不真诚,对友情失望,想封闭自己;有的青少年因曾在众人面前受过伤害,觉得丢了脸面,于是选择回避众人、逃避交往,甚至不出门,将自己孤立起来,不仅拒绝接触朋友、熟人,甚至泛化到陌生人。但是,他们在逃避交往的同时,内心又十分渴望与人交流。正是这种矛盾心情,使他们倍感苦恼和焦虑,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有社交恐惧心理的青少年大多性格内向,并且不同程度地带有神经质、自卑,或者自尊心、虚荣心过强的特质。
当然,青少年的恐惧心理作为一般的心理问题,通常并不严重,也不会持续过久。但如果当事人不以为意,或者家长和老师不加重视,恐惧心理就有可能累积、演变成恐怖症,成为另一种更难矫治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所以家长和老师对此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第四,易怒。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因为兴奋或紧张过度而出现的心理异常,表现为情绪反应过敏,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激惹性增高,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强烈而短暂的情绪反应。
现实生活中,有些青少年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在别人看来不值一提,但他却气愤异常,火冒三丈。这样不仅会损害朋友或同学之间的感情,把一些本来能办好的事情搞砸,还会对个人的学业、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客观上讲,愤怒对人没有任何好处。从生理角度说,愤怒易导致高血压、心脏病、溃疡、失眠等疾病;从心理角度而言,愤怒会破坏人际关系,阻碍情感交流,使人内疚、情绪低沉。很多青少年虽然懂得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自控。这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其一,自身的气质类型。一般说来,属于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比其他气质类型的人更容易急躁,更爱发脾气。因为从神经活动上看,胆汁质主要表现为兴奋与抑制的不平衡,其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属于一种不可遏制型,也就是说兴奋强于抑制。因此,胆汁质的人一遇到不满意或不顺心的事情,即使事情很微小,也常常不能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但是,并不是所有胆汁质的人都会成为暴躁的人。因为,性情暴躁、爱发脾气并不单纯受气质类型的影响,还与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及所受的教育有关,它是一个人个性心理中不良性格特征的表现。
其二,缺乏涵养、虚荣心过强。年轻人由于涉世不深,生活的经验不足,有时明知是自己不对,为了维护“脸面”,满足虚荣心,仍不惜伤害朋友和同学的感情,肆意宣泄不满,指责对方,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而事后又常为失去珍贵的友情而后悔。
初中生的人际交往现状
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都会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当下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普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应当引起家长朋友们的高度关注。
其一,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备受呵护,因此,他们在团队活动中,比起配合他人完成合作,更愿意表现自我、施展个性。正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显现,有很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他们凡事只想到自己,想表现自己,不顾及他人,同时缺乏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其二,对周围事物持冷淡、不关心的态度。当个体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表现出冷漠、袖手旁观的态度,可以视为亲社会行为缺失。当代初中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常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比如,在一次书法比赛中,班上一名同学得了第一名,在校长宣布结果时,班级鸦雀无声,同学们表现得好像谁是第一名都跟我无关,对待班级的荣誉采取冷漠的旁观态度。如何引导初中生主动关心他人,并减少关心、帮助过程中的风险,也是家长需要做的功课。
其三,缺乏奉献精神。奉献,即为别人付出,不图回报。部分孩子对奉献精神已不再是崇拜心态。很多学生认为做老实人吃亏,他们不愿为对自己无利而对他人有利的事情奉献一点精力。在经常性的劳动中,无论几年级的孩子,都存在如果老师没有分配劳动任务,就不会主动劳动的个体;如果不做强制要求,多数学生会一窝蜂拥出教室,很少有人自觉留下劳动,为班级做贡献。对“奉献”的错误理解也导致孩子们在与同学、朋友、大人的交往中表现得自私、斤斤计较。
其四,对异性产生好感。早恋现象在初中阶段比较普遍,这是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正常现象,关键看家长如何面对,以及如何引导孩子面对。
小美从小就是同学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漂亮大方、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升入初中后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成绩也名列前茅。父母对她要求严格,但也对她十分放心。进入七年级第二学期后,有同学家长出于好意提醒小美的父母,说班级中有传闻,男生小刘正在“追求”小美,而且描述得有鼻子有眼。这让小美的父母非常着急,当天晚上在详细询问小美并得知确有其事后,父母严厉地警告小美,不准早恋,小美也痛快地答应了,并且表示她已经拒绝了小刘,不会因此影响学习。但是没过几周,仍放不下心的父母,在一天晚上,检查了小美的手机,并偷看了她的微信聊天记录,发现她与一个男生来往密切,他们顿时火冒三丈,立马叫来小美,拿着手机与她对质,并且严厉地批评了她。小美再三解释说,她早已拒绝了小刘的追求,他们现在只是作为普通朋友交往而已,但父母始终不相信她的话,还没收了她的手机。小美手机被没收的几个星期里,家里的电话偶尔响起几次,都是一个男生的来电,他自称是小美同学,要与小美讨论班级活动或是探讨作业。起初,小美还会在父母的监督下接听电话,但是在第四次接到这样的电话之后,小美的父亲忍不住了,对电话那头的男生怒喊了一句:“你以后不要再打电话过来了!”不等对方做出反应便挂了电话,小美气得立马回到自己的房间闭门不出。接下来的一个月风平浪静,再也没有电话打来,学校老师也表示,没有发现小美和小刘有什么过密的来往。父母认为此事已经过去,便将手机还给了小美。但是小美回家以后不再像以前一样,和父母一起谈论学校发生的趣事,或将自己的烦恼倾诉出来,她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做作业。过了不久,父母发现她总是偷偷摸摸发信息、打电话,虽然一直避着父母,但他们还是偶尔能从电话中听到男生的声音。父母查看小美手机的聊天记录,但每次看都是一片空白,信息早已删除,这些都让他们又气又急。
故事中的小美从小到大一直品学兼优,可见她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自我管理的孩子,而且她明确知道,什么是初中生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因此,小美一开始拒绝了小刘的追求,并且明确表示目前以学业为重。但是不可否认,小美对小刘也存在一些好感,所以才会与他保持来往。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关注增多,并产生好奇心与爱慕心,这都是正常现象。青春期男女间正常的接触与交往,是很自然美好的事情,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小美的故事从反面告诉我们家长该科学看待早恋问题。
其实,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随着生理和心理发展,对异性敏感、关注,这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心智发育正常的标志。初中生与异性交往只要相处得当、把握分寸,还可能因此提升个人能力。
初中生的异性交往,或因课桌座位相邻接触时间长,或因性格合得来,或因兴趣爱好相投,或因仰慕对方的知识和才能,或因被对方的外貌吸引,进而互相产生好感,他们分不清“好感”与“情感”的关系,一门心思想与对方产生进一步接触,因此产生了所谓“早恋”现象。他们模仿成人或影视剧中恋爱的情形,密切往来,结伴游玩等,甚至根本不知爱为何物,只是好奇与模仿。他们开始对集体活动报以冷淡、敷衍态度,与其他同学也渐渐疏远,一心沉浸在彼此的交往中,这非常不利于初中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同时,频繁的交往互动会占去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比如会在课堂上因为想起对方的一句话而走神。再加上舆论的压力和家长、老师的反对,他们内心又会有一种负罪感,在反复的矛盾、挣扎状态中是很难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的。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初中生很难恰当处理连成年人都未必能处理好的复杂情感问题,况且很多初中生对异性的好感,往往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建立在肤浅的不了解基础之上,感情脆弱不堪,可能今天喜欢对方,明天就因为其他原因厌恶对方。这使得初中生的情绪复杂多变,也会造成很多不良后果。
初中生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不容轻视,早恋的危害及其衍生的副作用,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前途,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情感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妥善解决这个并非依从孩子自己意愿出现的成长烦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平稳走向通往成功的大道。
其五,逆反行为。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不再处处都听大人的安排,于是,孩子身上的逆反行为便出现了。
小亮个子不太高,喜欢打乒乓球,有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但脾气不太好,很冲,而且经常迟到、不写作业(但成绩还可以)、不打扫卫生,还喜欢跟女同学嬉闹,无人愿意跟他同桌,因为他有时会妨碍别人学习。久而久之,他成了班主任的心病,算是班上的“问题学生”。老师对他关注相对较多,但这种关注在他看来是老师跟他过不去,不管老师怎样做他的思想工作,他看起来好像都不领情。他对老师的抵抗情绪比较严重,师生关系极不和谐,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着。不仅如此,在家里,小亮也不愿意接受家长的教育,总是跟家长对着干,一意孤行。
其实,案例中小亮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生命规律。从生理上讲,初中生生长迅速,身高、体重接近成人,精力充沛,容易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希望与成年人平等相处,希望在心理上“断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运转要求初中生更多地跟从成人、接受成人的指导,因此初中生心理上的需求常常被忽视或漠视,自然容易滋生逆反心理。
根据小亮的故事,我们可以分析出逆反心理的诱因主要有三种。一是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为了让社会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地位,他们往往表现出某种偏执,有意标新立异,以引起别人注意。小亮一方面存在如上所述的心理方面的正常需求,另一方面因为进入初中后任课老师更换,不能在短期内得到老师的赏识,所以标新立异心理越来越突出,直至发展成为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二是态度上的对立。很多学生的逆反不是针对某件事本身,而是来自老师安排这件事的态度和方法,很多老师主要以“管、卡、压”的方法要求学生,对心理断乳期的初中生来说无疑是逆反催化剂。三是挫折感。小亮的挫折感主要来自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小学的班主任很宠爱他,初中更换的新任课老师都不太欣赏他,甚至对他有偏见,导致来自老师的关注落差太大。所以他本能地做出反应,一方面是为了获取老师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不自信。
逆反心理是初中生问题行为中一个不能不谈及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造成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佳的原因之一。家长不能武断地判定逆反行为是一种不健康行为,但要认识到这是一种反常心态。初中生群体由于成长时期的特殊性,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已不再简单服从成人的权威,家长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这种现象。
老师和家长,在面对有逆反倾向的孩子时,一定要保持耐心,与孩子充分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进行说服教育,减轻孩子的对抗情绪。这时候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更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和老师应用亲情与友好的态度让孩子放下对立,用陪伴和交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度过不稳定的青春期。
初中生的自理能力现状
当下的青少年生活在信息时代,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学习能力和见识都相对不错,但他们的自理能力却令人担忧,孩子们劳动意识淡薄,甚至不劳而获、依赖父母的现象随处可见。
现代社会信息多元化、评价多元化,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对孩子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在父母要求多、社会需求多的情形下,青少年主要是进行脑力劳动,没有时间进行体力劳动,也不愿动手;父母也只片面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得孩子逐渐远离劳动,日渐形成动手能力低下、自理能力差的特点。
小凡是一个性格内向、行动缓慢的孩子。他每天晚上做作业都要做到十一二点,并且还不能全部完成。每天的作业备忘录是奶奶来接他放学时帮他抄的。中午,奶奶会送饭到学校来给他吃。奶奶说担心他吃不惯学校的饭菜,特意做他喜欢吃的送过来。平时笔记的整理都是妈妈帮他完成的。每天的学习用具、书本都是奶奶帮忙整理。除了学习之外,小凡什么事情都不用做,连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袜子都是妈妈头天晚上准备好放在床头柜上,有时奶奶还会帮他穿衣服。
由于不需要做任何学习以外的事,小凡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家人对小凡生活上的包办并没有帮他提高学习能力。小凡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班级处于中下水平;学习自主性也较弱,没有明确的指示就不知道如何行动。在学校,上课不会做笔记,每次都需要老师提醒;作业提交,或者课前预习,也都需要老师或同学提醒才知道做,否则就会愣在那里,或是还在做之前没有完成的事情。
小凡的独立思考能力也一般,需要老师把解题思路和答案写得非常清楚,他才能明白。他写字很慢,擦了又写,写了又擦,通常要花费比别人多三四倍的时间。但凡需要思考的作业,他就觉得不会,坐在那里发呆。有时在家做作业,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会给他讲解,他再把过程和答案写下来。学习让他和家人都感到很疲惫。
小凡的爸爸平时工作忙,主要是奶奶和妈妈在照顾小凡的生活和学习。奶奶和妈妈都非常宠他,为他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小凡觉得自己是依靠妈妈和奶奶长大的,离开了她们,他什么也做不了。小凡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学习学不好,生活上的事也做不好,有时候连鞋带都系不好,跟同学的关系也处不好。在学校里,小凡也越来越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总是一个人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上课越发走神,作业更加拖拉,成绩越来越差。小凡对自我的评价很低,生活和学习中的无助感很强。
在本案例中,妈妈和奶奶确实对小凡关爱有加,在生活和学习上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她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包办一切的做法就是溺爱,剥夺了孩子锻炼和培养自主能力的机会,剥夺了小凡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养成了依赖性,让他感觉自己是一个无能的人,并且情况越来越糟。同时,家长过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了对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家长在学习上干涉太多,对孩子学习自主能力的养成也造成了影响,导致孩子不仅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能力也差。
在本案例中,母亲的教养方式是控制加溺爱,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孩子没有选择权,如兴趣、爱好、学习、穿什么、吃什么均由家长说了算;二是孩子的身心成长的空间被学习、考试填满;三是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由家长包办替代,让孩子只关注学习,但孩子其实更多的是在浪费时间,进行无用的学习。
四是父亲对孩子成长关注不够,母亲又包办过多,导致孩子学习、吸纳不到父亲身上的良好品质。这样孩子会把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看得不那么重要,也会更加依赖母亲,在自信心、抗挫折性、自理自立等方面都受到影响。
小凡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在父母大包大揽的情况下,许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较差。哪怕部分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错,但自主能力的缺乏会导致他们在没有家长严密监管和督促的情况下,学习后劲不足,没有持久性,不能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家长懂得真正放手。
近些年,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报道:许多高中生在入学前没有自己洗过一件衣服;大部分孩子如果单独在家,不会自己做饭,只能点外卖……劳动观念淡漠、自理能力低下的不正常现象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什么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每况愈下?这个问题需要每一个家长的重视和深入思考。
如何提高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呢?家长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个场域,为孩子搭建劳动的平台,创造劳动的机会,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能独立生活的人。下方的表格提供了一个思路,供家长们参考。
七至九年级劳动清单及评价
注:请对照清单中的每一个项目,根据完成情况打星:偶尔参与打1星,经常参与打2星,每天参与打3星;基本掌握打1星,熟练掌握打2星,展示分享打3星。建议一个月评价一次,每个项目合计达到3星即为合格,4~5星即为良好,6星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