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制书造门

诸事议定之后,八位宰相相继从甘露殿走出。

高季辅落在最后,在李义匡身旁停了下来,笑道:“道衍,恭喜你了!”

前文提到过,高季辅虽然是文官,但也是瓦岗寨出身,与李君羡相交多年。年初的时候,运作刘伯庄官复原职,李君羡走的就是高季辅的路子。

有了这一层关系,高季辅和李义匡便有了天然的亲切,加上现在大家都是李治的心腹,高季辅对李义匡就更加亲近了。

李义匡愕然道:“高相公,下官何喜之有?”

“你救驾有功,陛下已经命柳奭拟旨,封你为武安县侯,制书不日就会下达。”

“县侯?”李义匡很是意外,他还真没想到李治这么大方,出手就是一个县侯。不过唐朝的爵位并没什么含金量,鸡肋而已,还不如官升三级呢,李义匡并没有多少激动。

只是笑道:“皇恩浩荡,多谢高相公告知!”

“除了封侯以外,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高相公是说家父的事情吧?”

这下轮到高季辅愕然了,愣道:“道衍,你怎么知道?”

李义匡笑道:“前面在北苑的时候,圣人有跟下官提过,要把家父召还回京。”

“原来如此!”高季辅恍然大悟,心里暗叹,没想到圣人竟然会事先和李义匡商量,看来李义匡在圣人心里的地位比他想象中的还要重要。

想到李义匡和程知节的儿子程处侠,秦叔宝的儿子秦怀道感情非常好,高季辅在想,是不是也让他的儿子高正业和李义匡多多亲近。

李治送走诸位宰相之后,又迫不及待地召将作少匠虞昶觐见。

虞昶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永兴文懿公虞世南的儿子。

晋州地震之后,正值将要入冬的时节,为了避免百姓更大的伤亡,将作大匠阎立本亲赴晋州赈灾。虞昶作为少匠留守京师主持将作监庶务。

李治询问道:“虞卿家,朕听闻将作监前段时间收购了几座宅第?”

虞昶受到召见,本以为李治是要向他了解晋州地震灾情,临来时还把这段时间以来晋州送来的公文又看了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没想到一见面,李治却是问这个事情,实在有些始料不及。

连忙点头道:“回陛下,确有其事!直中书省翻译史诃耽致仕还乡,找到将作监,希望以官估价把他在京师里置办的宅地卖给将作监。陛下曾经在七月的时候传旨将作监修葺四座公宅,作为赏赐之用。如此一来,将作监空余的公宅已经不多了,臣便做主把史诃耽在京师的五处宅第全都买下。

陛下,可是臣以官估价购房之事有些不当?”

虞昶突然想到,他的师兄褚遂良就是因为以官估价抑买房地才被贬作洪州都督,不禁有些惴惴不安。

可是他是为将作监买公宅,又不是私人交易,用官估价有什么不对吗?不用官估价才是大问题。

褚遂良的书法师承于虞世南,两家也一直很友好,所以褚遂良和虞昶是师兄弟的关系。

李治高兴道:“并无不当,朕只是听说将作监从史家收购的那几座宅第,常年都有人打理,不需要修葺就可以入住了。”

虞昶顿时明白过来,也放了心,问道:“陛下是想把史家那几座宅院作为赏赐之用?”

“不错,朕昔日在东宫潜邸的旧友中,有三人乃家中庶子,迟早要从家里搬出来,还有一个家境贫寒,至今僦屋而居。京师居住不易,朕早就打算赏赐一座宅第给他们。既有现成的宅第,那再好不过了。”

“陛下仁爱,社稷之福也!”

虞昶告退之后,李治又命王伏胜把门口的李义匡叫进甘露殿。

“臣李义匡参见陛下!谢陛下恩典!”李义匡行完礼后,便向李治谢恩。

“你知道了?”

李义匡实话实说道:“回禀陛下,高相公离开前,告诉臣,陛下册封臣为武安县侯,臣不胜惶恐!”

都是自家心腹,李治当然不会去追究高季辅私自泄露禁中语,笑道:“道衍,这个侯爵是你应得的。朕早就说过,你的功劳,朕全都记在心里!

昔日白起、李牧皆是武安君,朕册封你为武安侯,希望你将来也能成为朕的白起、李牧!”

“陛下旷恩,臣虽肝脑涂地,岂能报效万一。”李义匡一边嘴上谢恩,一边心里吐槽,白起、李牧可都没有好下场……对了,还有苏秦也是武安君,同样没有好下场。

“朕刚刚也召见过虞昶了,他告诉朕,收购史家的房地中,有一处位于延寿坊,占地很大,是原来史诃耽的主宅,过几天,朕就把它赏赐给你。”

“谢陛下!”李义匡不禁莞尔,当初去史诃耽家里买房的时候,史诃耽就曾向他推销延寿坊那座主宅。只是李义匡囊中羞涩,才买了延康坊的别业。

没想到兜兜转转,延寿坊那座主宅,还是落到他的手里。

翌日,李义匡的封侯制书很快在中书省和门下省走完了流程,李治特意让李义匡回家接受制书。

看到李义匡在非休沐日突然回家,刘夫人还以为李义匡的头风又患了,是告假回家,连忙紧张道:“义匡,你的头又痛了?”

“金环,赶快命后厨煎药!”

李义匡连忙拦住将要跑出去的金环,笑道:“阿娘,孩儿没事!孩儿回家是有大好事!”

等到李义匡把事情讲完,刘夫人和白姨娘非但没有因为李义匡封侯而惊喜,反而紧张地把李义匡上下摸了一遍。

后怕道:“老天保佑,万幸你没事!禁苑里怎么会有野豕呢?你以后在宫里一定要再小心。要是有个万一,封侯有什么用!”

“阿娘,你们放心吧!不过是野豕而已,孩儿手到擒来。去年在华州的时候,阿耶亲自教导过孩儿怎么近身杀豕。”

“哼,切莫大意,这次只是一头野豕,要是当时跑出来十头,你怎么办?你别忘了,郭孝恪是怎么死在安西的,人最怕的就是大意!”

“阿娘教训的是,孩儿记下了!”

李义匡知道刘夫人是在关心他,对于刘夫人的啰嗦,他不仅不会烦厌,反而心里暖洋洋的。

终于,计通气喘吁吁地赶来禀报,中书通事舍人萧嗣业手捧制书,造门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