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天子软肋

“怎么不说话了?你汉王爷不是骁勇善战吗?打不打,给句准话。”

朱棣一把扔掉手中硬弓,坐回到龙椅上翘起二郎腿。

“爹,您心里是有数的,建文既然已经复位,那这场仗,就一定要打。”

朱高煦还愣在原地,一直没有表态的太子朱高炽却先开了口。

对于朱高炽来说,这是个绝佳的机会,现在军中武将,大部分都是汉王党,凑些战船让这帮人上去冲一波,打个全军覆没出来,汉王党也就再无翻身之日了。

哪怕是朱棣叫停,也会让汉王党大失威望。

毕竟这帮人能在朝堂上混到今天就是靠着军功,大敌当前他们不上,朝廷养他们干什么?

汉王党倒是没有太过意外,毕竟如果是他们,他们也会这么做。

听到朱高炽的话,朱棣的脸色愈发阴郁,都这个时候了,自己这三个儿子,还想着夺嫡吗?

“我去!爹,我带老营的弟兄们给朝廷探探虚实,让郑和把我送过去就成!”

兵谏未遂的朱高煦,知道自己不去不行,干脆请命起来。

当年靖难,白沟河一战,朱高煦曾经为丘福挡过箭,两人是过命的交情,见朱高煦想自己担了这事,丘福将心一横,亦请命道:“陛下,臣愿随汉王同去!”

两人已然心灰意冷,朱高炽接下来的话却是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爹,儿臣只说这一仗一定要打,但没说现在就要打这一仗啊。”

朱棣、丘福跟朱高煦都愣了下。

“怎么说?”朱棣疑惑开口。

“源道义迎立建文,一不传檄,二不聚兵,是为了什么?他是想以我朱家小义乱华夷之大义!”

朱棣哑然,蓦然反应过来,意识到了足利义满就是在故意引大明东征。

靖难之役中,朱棣靠着朵颜三卫进了金陵城,因此永乐朝廷的华夷之别本就不强。

一旦贸然东征,这就是叔叔打侄子,跟华、夷没有关系,天下人仍旧还是会认为这是朱家的家事,认为源道义无外乎就是另一个‘朵颜三卫’。

朱棣是怎么打到金陵的,他自己可再清楚不过了,所过州县无不做壁上观,既不支持燕军,也不支持南军,所以朱棣才能完全不考虑后勤,千里奔袭直抵金陵。

可朵颜三卫完全听命于朱棣,朱允炆跟源道义谁听命于谁,现在还两说着呢。

若是朱允炆再如法炮制,让源道义进了金陵城,他们叔侄二人将来在后世史书上怕是能跟徽钦二帝一较高下了。

源道义远在海外,却能精准的抓住朱棣这个短板。

“天下英雄,真如过江之鲫啊。”

朱棣由衷的感慨了一句。

他是幸运的,终其一生都没有碰上什么像样的对手,所谓宿敌,也不过就是黄子澄、朱允炆、李景隆这些亘古难觅的龙凤。

此时此刻,朱棣不仅不紧张,反倒有那么一丝莫名的兴奋。

一将功成万骨枯,没有窦建德、王世德、颉利,就不会有后来的李世民,没有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就不会有后来的朱元璋。

他想向后人,向九泉之下的老爹证明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打败一个真正的枭雄。

曾经朱棣一度以为这辈子没戏了。

突然凭空冒出来的源道义给了朱棣希望。

“说说你的计划是什么。”

朱高炽的目光陡然凌利,咬牙道:“他们不发檄文,咱们替他发!”

“倭酋道义,挟持建文,窥伺神器,以致社稷复有倾覆之患!”

朱棣闻言眼前一亮,饶有趣味道:“你的意思是……再靖国难?”

“是再谕中原,立纲陈纪于海外,救济斯民于万方,振我汉官威仪!”

吴元年,朱元璋于金陵,命大儒宋濂起草《谕中原檄》,兴兵二十五万北伐中原。

那一次宋濂说的是,复汉官威仪,这一次朱高炽说的是,振汉官威仪。

说完这些,朱高炽下意识的看向汉王朱高煦,而朱高煦也刚巧在看他,四目相对,兄弟二人相视一笑。

诚然,朱高煦一直觉得自己这个大哥狡诈伪善,但不管怎么说,今天大哥还是实打实的救了他一命。

而此时奉天门下却响起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万万不可啊!”

“太子爷,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如此黜陟。”

自隋唐以来,国力日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相继化为汉地,胡越一体、王者无外的思想也开始生根发芽,解缙便是这一思想的忠实拥趸。

文渊阁学士解缙,倏然出列,朗声道:“启奏陛下,若依此行事,天下势必重起华夷之议,变一家为两国,此乃取乱之道,非王者所为啊!”

解缙打破了原本兄友弟恭的画面,众人的脸色再次难看。

“解缙!”朱高炽连忙恫吓一声,向解缙使起了眼色。

“太子爷!若以此论,东征之后,势必以华夷论亲疏,今日汉人较倭人为之近,明日汉人亦可较鲜人为之近,汉人之内,必又生亲疏,辽东汉人亦是汉人,较中原孰近?岭南、交趾何尝不谓之如是?!”

此时早已上头的解缙压根听不进朱高炽的话。

“陛下先是天子,而后才是皇帝,圣天子膺天命而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身前之敌事小,遗祸后人事大啊!”

见朱高炽钳制不住解缙,赵王朱高燧顿时厉声道:“解缙!你连我大哥的话都不听了吗?!”

“赵王爷!太子这是在让后世子孙自甘堕落,为人臣子不劝谏,是为不忠啊!”

朱高炽无奈的摇了摇头,看向朱棣高声道:“爹,解缙前几日病了,还请爹切勿往心里去。”

龙椅上的朱棣冷哼一声。

“既然病了,那就送去太医院看病,莫让天下人说朕不通人情。”

说完,朱棣一摆手,两名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立时上前,一左一右的架住了解缙。

被架住的解缙一脸懵逼,连声道:“陛下,臣没病,臣没病啊!”

“太子爷明鉴,华夷之辩是取乱之道啊!”

解缙的声音渐行渐远,朱棣也慵懒的站起身来,颁旨道:“汉王爷。”

“儿子在。”

“跑一趟兵部,诏令山东三营水师前出耽罗,郑和所部结束修整即刻拔锚,驻琉球,不可轻启海衅,如遇倭人恣肆,只歼来敌,不可冒进。”

“喏。”

山东境内共十八卫,其中七卫归山东都司统辖,沿海十一卫另置山东备倭都司,靖难后又分置即墨、文登、登州三大营总领山东备倭事,迁都之后,因阻倭于渤海内水之外的需求,山东因此成为崇祯五年之前水师规模最庞大的省份。

“赵王爷,这炸药配方,朕就交给你了,咱们已经落下不少了,你得赶紧领大明撵上。”

“儿臣定不辱命!”

“太子爷,檄文的事儿……?”

朱高炽连道:“儿臣回去便命人动笔。”

最后,朱棣望着面前的靖难勋贵,不禁笑道:“都把头抬起来!让个炮仗吓成这样,咱们泱泱天朝,还能怕了他几个岛夷不成?”

“咱大明海外有孤忠,他源道义放个屁,朕都清清楚楚的,都把心放在肚子里,散朝!”

听到朱棣这么说,众人这才想起,大明还在幕府有能‘窃’出火药配方的眼线,奉天门下的阴霾稍稍缓解。

在山呼万岁声,朱棣的銮驾晃晃悠悠的离开奉天门。

身后兄弟两人的对话声飘进耳中。

“打个仗还那么费劲,搞得怕他源道义一样。”

“总不能让二弟你白冒险啊,兵者死生之地,不可不察。”

“行行行,听你的。”

“……”

嘴上这么说,朱高煦对于大哥没有落井下石还是很感激的。

老父亲朱棣的嘴角微微上扬。

只不过环顾四周,朱棣总觉得朝上好像少了点什么,脸色陡然阴沉。

“那老秃驴呢?”

身后宦官轻声道:“皇爷,国师三日前闭关了。”

“天都快塌了,老东西还想着偷闲,叫史官把今日朝上的事全都送鸡鸣寺一份。”

“啊?皇爷,国师闭关,鸡鸣寺关着门呢。”

“那就往里扔。”朱棣咬牙。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