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致敬合肥城市性格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合肥地处江淮之间,民风淳朴,兼有南北风范,既有北方的豪放,也有南方的婉约。体现在婚嫁、年俗、歌谣等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渗透到了骨髓里。

合肥这座城市很特别,地域不南不北,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脊线自西北向东南斜向横穿合肥市,长度达140千米。但古庐州城里的水系主要还是属于长江水系,地域按照秦岭—淮河的分界线也算属于南方。这就注定了合肥是个多水而具有灵性的城市。居住在这样一座城市里的市民,注定要充分享受水所带来的福气。

而合肥人的性格里又多北方的豪放,一句“好大事”尽显英雄本色,透露出的是放浪形骸的洒脱。这是否是遗留下的楚风?

我们的城市隐忍负重,随遇即安,有过属于她的熠熠发光的时刻。

自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徙都寿春,这块土地就有了楚风楚韵。尽管中间曾被吴越占领,但最终仍回故国。中原的精神锻造成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那就是不屈不挠。即使是最终为秦所灭,可怀念郢都的执着延续千秋万代,直到庐州大地以“郢”相随。

今天,我们已经迈进了历史的新纪元,放眼望去,极目天舒,那一座座高楼,一条条高架,车水马龙,极尽繁华。

可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浮华的表象吗?

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充满自信的人,才是这座城市的脊梁,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成就了今日的故事,提炼出城市博古通今融会贯通的精神。是的,精神不仅来源于城市的建筑,更体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所以说,一座城的精神,不仅仅来自几座古建筑、几条宽马路、几座高楼大厦,或者优雅的露天咖啡馆,甚至是地标性建筑,更需要城中人的胸襟和智慧。在我看来,大城市一定不是城市大,而是目光所及之处,能提炼出城市那种坚持的信仰。城市要有宽广的胸襟和无限的潜能,在岁月变迁中沉静优雅,在快速发展中保持自我。

这是我们每个城中人的理想,面对我们的孩子,这更是每个城中人此时此刻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特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辉煌。

现在特别流行用一个词来形容城市的颜色,假如一定要为合肥找一个色彩的话,绿,无疑是最贴切的了。

合肥人的先祖们从采集、狩猎时代走进刀耕火种时代,必然一路踏着绿色。绿色不仅培育花朵的万紫千红,更给人类文明奠定了物质的根基。地球上最大、最美、最善的花,是人类文明。所以,人类文明的背景也是绿色的——农业的绿色。合肥这座城市,便是其周边绿色田野呈献的果实。

在一部分老合肥的眼中,大蜀山是诗意的,林木的葱茏,像是刚洒过水,才抹过油,欲流、欲滴;是因为鸟声悦耳,像是泉水叮咚、银铃叮当;在另一部分老合肥的心里,环城公园是如画的,在那里散心,偶然间抬起头来,心情突然开朗许多。才发觉,原来,美依然在我们的身边。看,高高的天上飘浮着几朵白云,天是如此的蔚蓝辽阔,云是如此的纯洁潇洒。

即使是在那些新合肥看来,合肥也当之无愧“绿都”的美称。绿,集中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特色和品牌,更是这座城市的魅力之所在。绿都绿城,一个象征生命与希望的中国汉字——绿,道尽千般神韵、万种风情。而在这座密密层层的盎然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数我所居住的西山景区,这里被称为合肥环城翡翠项链上的一颗宝石,把合肥这座城市点缀得宛若端坐在大蜀山下、巢湖之滨的一位雍容华贵的夫人,仪态万方,令人仰慕。

当然,除了绿,还有姹紫嫣红的奇花异草。比如那惹火的石榴花,一丛丛高过围墙,伸出栅栏。枝条连着院子,院子也连着枝条,亲亲热热,分不清你家我家。开花的时候,更是你家石榴花开在我家窗前,我家石榴花缀在你家门口,相偎相依。

再比如似雪的槐树花,一度作为行道树遍植于公路的两侧。以前合肥人有采摘槐树花苞的习俗,晒干了作为菜吃,也可卖钱。

如今许多小区一簇簇含苞待放的槐花苞仍让人怜爱,那是大家心中的默契,没有号召,没有禁令;那是生活富裕起来以后的市民素质,不再为一己之利破坏家园的美景,这,难道不是这座城市新的精神!

澎拜新闻曾经这样评价合肥:镌刻在基因里的开放与包容。

安徽是三种文化: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合肥处于徽皖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合肥是包容的。近年来,合肥的“城市气质”就如同一块磁石,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才、企业在此汇聚融合,助推合肥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合肥之名,最早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其中写道:“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提到“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历史上合肥便是个移民城市,经历过多次战乱。郢是楚国的都城之一。楚国最后在寿春被灭国,但是他的移民留下的这些土地,留下了很多叫“郢”的地方,比如王大郢、张大郢、何小郢等。

合肥这座城市,也在历次移民中慢慢发展起来。最大的一次是明朝初年的洪武移民。还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南下干部、南下大军,都是从北方过来的。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南京工厂内迁,所以这地方人员构成比较杂,是非常典型的移民城市。所以合肥遗留下的民俗也好、非遗项目也好,都是南北兼容。

从饮食上看,也能体会到合肥这座城市的兼容并包。这里有用米做的饺子:三河米饺、庐江大弯饺,也有用米做的面条:扬米面。

作为一个地区语言、音乐、文学的综合性艺术,地方戏与地方剧常被视为当地文化的“代言人”。合肥本地剧种——庐剧,也是各文化交汇融合的成果。有人考证过,庐剧的唱腔中,有六安、霍山一带的山歌和沿淮的一些曲调。这些曲调糅合在一起,以合肥本地的“讨吃戏”为基础,慢慢发展起来,形成了庐剧。除此之外,合肥很多非遗项目中,也能窥见南北交融的影子,比如,既有南方特色的纸笺加工技艺,也有北方风格的各类剪纸。合肥市的省、市、区级非遗名录中,都有各类剪纸的身影。连很多阜阳剪纸艺人也来到合肥发展。皮影戏也是很多北方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尤以北京天桥一带的拉洋片、走马灯最为大众所熟知。在合肥,马氏皮影便是非遗名录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晚清之后,合肥的老百姓已可以在街头巷尾见到皮影戏。

在合肥,什么餐饮风味都能尝到,南来北往什么口味都有。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在合肥参与城市建设,这里的饮食融汇了各方的口味。

这也是一个城市开放包容的体现。

其实,合肥的开放包容还在于对人才的渴求。科技工作者回国来到这里,投入科学岛的建设;知名企业纷纷将产业移至合肥;各项政策出台吸引人才……1997年,中科大一名姓黄的年轻人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若干年后,在合肥市创业基金的资助下,这名姓黄的年轻人成立了一家生产可穿戴智能装备的公司。再后来,这家公司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安徽企业。这家企业叫华米科技,这名年轻人叫黄汪。

如今,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设立在合肥这座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京东方、美菱、格力、惠而浦……再加上合肥本土创新企业:荣事达、江淮汽车、合力叉车……越来越多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产品在这里产出,再通过便捷的高铁网络、高速公路、航天空港运往全球各地。

除此之外,合肥市也越来越多地开始承载国家级高新科技产业的研发。全球人工智能语音领域的佼佼者科大讯飞在这里诞生;世界制造业大会落地合肥,也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这座长三角经济圈的后起之秀;量子通信技术领跑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便诞生于此……

合肥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有其必然性。曾经,很多中部城市如济南等,是把合肥远远甩在身后的。如今的合肥市GDP早已迈入万亿俱乐部,虽然不是长三角最高的,却是增速最快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