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致厚书院

平时卖鱼,二叔还要过秤收钱,今天全部都免了。

不管抢的有多凶,没有一个人私自拿了就跑的,而且每个人给的都要比正常鱼价高很多。

人群中,二叔好像看到了封府的大管家,丢了几块银子,捞了十多条走了。

不到一个时辰,六大缸鱼已经全部被抢光了,清点收入,把二叔吓了一大跳!

铜钱、碎银子、银锞子一大堆,归拢一算,足足有六十三两二十五文!

之前二叔卖鱼,正常年份价格是十二文一斤,因为今年大旱,鱼不多见,现在已经涨到了十五文一斤。

按照正常价格,这些鱼大概能卖一万多文,也就是十多两银子。

这也是全家之前都不怎么敢相信王阳计划的原因,一次性卖掉七八百斤鱼,这个量太大了,大到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二叔呆呆地看着这一大堆钱,呆呆地问王进:“这是真的吗?你确定没数错?”

王进双脚发软,也恍如站在云里雾里,道:“数了两遍,数是这么多。”

求鱼的价格竟然是卖鱼的好几倍!

人就是这么奇怪,对于愿意相信的东西,花再多钱也不在乎,在王阳的前世,这叫为信仰付费。

王阳和秦可卿此刻终于走上前来,帮忙收拾东西,刚刚人太多,实在挤不进来。

晚上,同样的呆滞也发生在王家。

“多少?”大婶听了王进的数字,像是没听清,连忙又问了一遍。

王进把抱在怀里的布包解开,全部倒在了桌上,哗啦啦一片响。

“六十三两二十五文。”

王阳听到大伯大婶二婶和母亲都吸了一口凉气,平时镇定如山的爷爷和父亲,也满脸震惊之色。

“咱家,咱家发财了!”大伯怒吼一声,重重一拳砸在桌子上!

爷爷和几个叔伯放声大笑,奶奶和几个女眷抹着眼泪,王阳心里一暖,这就是为家人努力奋斗的意义吧!

这次神鱼大戏是借了甄士隐成仙大戏的光,因缘际会,多重机会碰到一起,才有这样的一次超级收获。

这样的戏码,只能玩一次,下次没有神仙加持,再用肯定就不灵了。

这股风潮终究会过去,剩余的鱼也要早做打算,这鱼年年都有,一定要找个长远的销路才是。

齐家社学。

又是一天晚课,齐老夫子正在细细地看着王阳的习作。

齐子文和乌修远侍立一旁,正在等待批改作业。只要在这个学堂,第一个交卷的都不是他俩。

今天的题目是论语里的一句:临之以庄则敬。

王阳对《论语集注》的全篇早已通记下来了,这次他心有所感,想写点不一样的。

“上能以恭庄严肃临下,其下自能知敬其上,此乃人心美德相互间之感应。在上庄,斯在下者感以敬,此乃一礼之两面,亦即一德之所化.....”

齐老夫子口中默读,手中的笔迟迟没有落下,读了好几遍,依然没有写出批语。

齐子文和乌修远站了许久,这篇文章他俩也看的差不多了,两人看完,对视一眼,俱是惊骇之色,理解了夫子为什么还不下笔。

这里面有不少话,好像跟朱子的意思不一样!换句话说,有些离经叛道!

天色渐暗,齐霁月端来了烛台,房中一片寂静,她也觉察到了异样,站在旁边看了起来。

良久之后,齐老夫子微叹一声,将卷子放到一边,接过齐乌二人的卷子看起来。

这次改的很快,每篇文章都画了一个圈,表示满意。

齐乌两人谢过,正要离去,齐老夫子叫住,递过王阳的文章道:“你二人看看此卷。”

齐乌两人回道:“刚刚已看完了。”

“何感?”

“这篇文章的立意,比我高出不少。”乌修远答道。

“师弟的这篇文章中‘人道本于人心’之论,似乎与朱子相违。”齐子文犹豫了一会,还是说了出来。

“王阳,你如何想到此论?”齐老夫子郑重其事,缓缓问道。

王阳凝思片刻,回道:“弟子以为,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如有爱人之心,始可有爱人之政。有仁心,始可有仁道。”

齐老夫子道:“朱子一道,不仅有本体,还有发用,你说人道本于人心,功用在何处?”

“人心不正,功用何用?”王阳轻轻说道。

这句话如同惊雷,骤然炸响在书房,又是一片静默。

王阳觉得自己没有错,开口道:“封严口口声声说国政田令,心中所想的却是欺压良善,此功何用?甄伯伯白日成佛,百姓望风而拜,人心如一,功用何来?”

又是一片静默,这是最近大家都知道的事,确实无从辩驳。

最后还是齐老夫子打破了沉默,这次却是开心地笑:“你这番话传出去,不知要让多少大儒跳脚大骂。但我却不胜欢喜,学而有思,这才读书之道。”

齐老夫子又转头看向齐乌二人,“你们两个的文章,子文理厚,修远辞盛,但与王阳相比,总少一股锐气,这就是你们枯坐书斋太久的缘故。年轻人,就该少年意气漫无拘束,不可学我满身暮气。”

顿了顿,齐老夫子突然问道:“你二人来学堂多久了?”

齐子文回道:“弟子五岁入学,今年已是第六年了。”

乌修远回道:“弟子六岁入学,已是第五年了。”

齐老夫子站起身来:“你三人与我师徒一场,也是我晚年之喜。自明日起,晚课加授诗词。”

三人对视,有点迷惑不解,夫子这是何意?

齐老夫子笑道:“明年三月,致厚书院开考纳新,他们的考试不仅只考四书,还有诗词,你们也要提前学一学才是!你们三人,都非池中物,我教不了你们了!”

三人这才明白,夫子是要让他们考书院了!

致厚书院是本地大家的族学,也是本县乃至附近几座县城最好的书院,有“一院九进士,半城举人郎”之称。

从致厚书院,一共走出了九位进士,而围渚城参加乡试考上的举人,有一半是在这座书院读书的。

致厚书院声名在外,每年都吸引了本县及附近几个县的考生报名,每次考生都有几百之多。

然而,致厚书院的考试一般都极为严格,每年招收不过几十人。

夫子说到此处,几人都沉默起来,以现在他们的能力,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