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倭寇

朱元璋见朱高煦在红温的边缘,暗道这孙子也有吃苦头的时候。

虽暗爽,但朱高煦以一挑五,能顶到现在,已让他刮目相看了。

朱元璋相信,凭借这好大孙的眼光,还有不输自己的一张利嘴,对付黄湜应该不成问题,这也是他为什么放任东宫御前对质的原因。

可黄湜老喜欢往朱棣身上扯,这一点,让他非常不满。

朱元璋以示惩戒道:“黄卿,既是你不耻下问,怎么对接使的话还没说完,你就着急下定论了。”

黄湜连忙告罪道:“陛下,臣公务繁忙,实在……没心思陪一个狂妄无知的小儿在这里浪费时间呀。”

“那黄卿撺掇百官,签这血书,就有时间了?朕怎么觉得,黄卿很闲!”

黄湜、齐泰、练子宁、王钺顿时匍匐跪地,大喊道:“臣等一切为了社稷!”

“好了,既然御前对质,那便听对接使说完吧!”

朱元璋说完,不忘给朱高煦一个鼓励的眼神。

朱高煦却不领情,这会儿老朱讨好他已经没有用了,朱高煦打算掰开面上的皮,看看馅儿的肉烂成什么样子!

随即接着之前没有讲完的话继续讲道:“刚才说倭国之于大明,是弹丸小国不假。”

“可在倭人眼中的大明,却不是什么天朝上国!这一点,诸位恐怕自欺欺人吧。”

“我见过武田重秀,室町幕府足利家三次来使不假,可除了倭国足利家外的皇室呢,雄霸一方的大名们呢?!”

“朱允炆,我问你,朝廷是什么时候开始防倭的?”

朱允炆还没来得及向江夏侯周德兴之子周骥讨教,不情愿的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

朱高煦道:“是洪武二年,倭寇海岛,数日后,掠苏州、崇明。”

“是洪武四年,倭寇明州、台州。”

“洪武七年,倭寇胶海。”

“洪武十三年,倭伏兵贡艘。”

“洪武十七年,倭寇浙东。”

“洪武二十二年,倭寇宁海,寻犯广东,流血千里,万民同悲。”

“诸位,这就是倭奴人眼中的大明,老实而好欺负,兵多而怕海。我列举这些,不过是规模较大的入侵罢了,小的烧杀抢掠每年间更是数不胜数,至今大明已经抗倭二十有三年了。”

“我想问诸公,为何一说到东征,便拿这不征之国说事?你们口中的天朝上国,不过是再苦一苦百姓,再苦一苦江海渔樵,来造就你们梦幻的盛世泡影吗!”

“局势至此,我们难道对倭国不该强硬?!”

朱高煦的声音铿锵有力,连同朱元璋在内一众人脸色难看。

黄湜狡辩道:“倭寇和倭国不同,倭寇是由倭国浪人、一揆、商人、死士组成,其中还有张士诚、方国珍的余孽,成分复杂,不能等同视之。”

齐泰补充道:“黄太卿所言非虚,倭国实际上管不到他们。”

朱高煦冷笑道:“好好,你们这样说,那我可就不困了。”

“自古以来,养寇为重的例子数不胜数吧,倭寇之乱只要倭国能赚取到利益,又岂会真心的打击海盗。”

“我想问你们,二十余年来,这倭寇怎么就越打越多,越打越厉害,如今更是攻城拔寨,竟然糜烂东南。”

“海盗什么时候强到都能登陆作战了,比北漠蒙元人都厉害,杀的沿海诸卫溃不成军,以至于我大明在东南防倭,已屯兵三十万了!”

“这里面没有倭国的正规武士,你们觉得合理吗?”

朱高煦话还没有说完。

继续输出道:“洪武二年,爷爷遣使杨载、吴文华入倭国要求他们打击海盗,醍醐天皇之子怀良不但拒绝,还扣留使团,复寇福建沿海。”

“洪武四年,倭国内乱白热化,爷爷二次遣使倭国虽带回了使团,但怀良一边假意朝贡,一边复寇温州、海盐、澉浦、福建、莱州、登州以及胶州等地。”

“洪武十三年,爷爷三次遣使倭国,责备怀良不讲信用,并威胁怀良东征倭国。可怀良嚣张的在国书上挑衅爷爷,直接狂嚣本土宣战!”

“哪一桩,哪一件,能忍!”

黄湜四人皱着眉头不说话。

这小子,狠起来,连陛下都喷呀。

朱高煦装作没看见朱元璋脸上成了黑炭,对他道:“爷爷,我说这些,没冤枉倭国吧?!”

朱元璋摇头苦笑。

“你小子,哪壶不开提哪壶,倭奴人着实可恶呀!所以足利家足利义满想让朕封他为日本国王,要做大明的藩属国,朕岂会信他。”

朱高煦呵呵道:“我看黄太君就信了,我们中出了个日本人。”

黄湜虽然不懂这句话,但看朱高煦的表情,也知道这话肯定带了颜色的脏话。

朱高煦转头对黄湜道:“黄太卿,你处处维护倭奴人,不会是收了倭人的好处吧?”

“怎么我一说要对倭强硬,你就跳出来,恨不得替倭人咬我一口,倭国有一种犬,叫柴犬,黄太卿的面相……”

“你!”黄湜想要破口大骂,但转念一想,有可能朱高煦这小子故意给他下套。

但这会儿再说倭国和海盗没关系的话,黄湜讲不出口,养寇自重确实是老祖宗玩剩下的,东南局势越打越糜烂,这里面绝不简单。

只好道:“臣清者自清,无需辩解!但还是那句话,国策就是国策,不会因为你一两句改弦易辙了的。”

朱高煦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遗憾叹道:“我记得黄太卿和练侍郎,老家是江西人?”

黄湜和练子宁当即脸色大变,意识到朱高煦要说什么,顿时如同斗败的公鸡。

朱高煦的命门没中,却中了自己的命门。

“去岁,倭寇福建、广东,沿着漕河一路穿插至江西,好像就在你俩的老家暴虐屠村。我记得邸报上记载的是村市荡为邱墟,庐室为之一空,赣粤之民惨遭浩劫。”

“怎么!国仇家恨,尔等身居高位后,就忘了?有时间撺掇朝臣搞窝里横!却没时间为亲族报仇告祭,是数典忘祖了吗!”

“都说绯衣官袍是百姓染血,黄太卿,练侍郎,你们这身官服当真鲜血淋漓!”

朱高煦指了指他们的大红袍。

大明一朝,非常注重孝道,所有官员家中长辈去世,都需要回乡守孝,若朝廷不许,则称之为夺情。

黄湜和练子宁的宗族,虽说没有受到倭乱的残害,但是家族所在地被劫掠一空,他们作为当地出身的仕子不得不表态对倭寇的仇恨。

否则,黄湜作为太常寺卿,连孝道都不要了,还当什么太常寺的一把手?

好狠的阳谋呀。

黄湜咬牙切齿道:“臣不敢忘仇,亦不敢忘耻,臣黄湜与倭贼不共戴天!若非国策在上,必生啖贼肉!请陛下明察。”

练子宁也道:“臣练子宁与倭贼誓不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