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帝国之眼

朱元璋老脸一红,忍住火气,思索片刻道:“咱问你,你认为咱眼中的大明和世界眼中的大明,两者间有何关系?”

“想朕自濠州起兵以来,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在咱眼中,把大明治理好就行了。”

朱元璋眼中的精芒隐去,叹道:“可放眼世界,大明只是其中一块,你说弱国无外交,说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朕彻夜难眠更深以为然,既如此该如何处理大明与世界的关系呢?咱念头不通达,不通达呀!”

朱高煦听的振奋,内心翻涌千涛骇浪。

帝国的眼光终究停放在世界了。

要说大明朝最有战略眼光的两个人。

一个是老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率先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内大杀贪官,对外促进汉胡融合。

其次是朱棣,迁都顺天府控扼塞北,遣郑和下西洋勘测世界,宣扬国威,重视火器成立神机营发展新式武备,修撰永乐大典。

特别是老朱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后世的种花家在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中,仍旧参考使用。

他作为地理老师,该给旧学人士老朱上上强度了。

把奏折堆上案后,两人来到世界仪旁。

朱高煦转动球体道:“国与国的关系,如人与人,人的秩序有国法,那国的秩序呢?有法令吗,谁来定这个法令!”

“而法令对于一个国家的子民来说是公平、是民主,如同我朝的《大明律》,使弱者有依靠,强者不能霸凌,富人不能骑在穷人的头上,鳏寡废弃者皆有所养。”

“但国与国之间呢,“公平”谁说了算?谁来制定这个法律。”

朱元璋抢答道:“定然是强者,只有强者定的律令,才有国遵守。”

朱高煦反问道:“那如果定律令者有一天成了侵略者,岂不是想打谁就打!更能随意掠夺他国的财富?今天东国,明天西国,长此以往,富他而穷天下……”

朱元璋皱起了眉头,是呀,万一这个强者不是大明,又来侵略大明。

“如此,该怎么办?”

朱高煦叹道:“爷爷刚才回答了,成为最强者,便是唯一的办法。”

“权力和财富就是一块饼,你不要,别人就吃了,吃饱了,就来吃你的!”

朱元璋愣住,最后一句话,彻底拨动了那颗尘封多年的雄心壮志。

他猛地拍案而起,豪气干云道:“咱大明要做那最强之国,制定世界律令号令世间。明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臣属。”

“煦儿,咱念头通达了。”

朱高煦也被豪气感染,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纵使大明在帝国巅峰期睥睨万国蛮夷之地,当政者从未认真思考过大明和世界的关系,但一经思考,又岂能经得起帝国的凝视。

“煦儿堪为帝国之眼啊!”

朱元璋振奋的看向天外,此时曦光冲破黑夜,天际云海下的朝阳正露出红色的光。

他突然想到龙凤元年,他攻下集庆时,听闻朱标出世,自那时起他便知道自己会统一天下了。

老大辅佐他开创太平盛世,如今又出现了好孙儿睁眼看世界。

咱老朱家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这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

“爷爷谬赞了。”和朱元璋的豪迈激动不同,朱高煦仅仅一瞬间,就平静了下来。

要实现如此宏伟的愿望,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太难了。

要知道,日不落帝国的崛起离不开文艺复兴的浪潮,教皇统治下的乌鸦和蝙蝠正被新贵们拔光羽毛,奥斯曼帝国正伺机向西发动圣战。

这一切都在使西方旧思想、旧制度、旧社会形态迅速崩塌瓦解,尽管这是中世纪以来西欧最黑暗的时代,但也直接催生出了近现代掠夺全球财富的超级殖民帝国。

而14世纪被后世西方学者公认为,是欧亚古国间实力强弱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东方文明的腐朽衰退和西方文明经济科技升腾的纪元。

现在,离14世纪元年仅有8年。

大明站在了近现代文明的入口,或许明清两代帝王和政治家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朱元璋和朱棣两父子绝对在政治格局上有异于常人的天赋。

洪武初期的划稻改桑,规定五亩田至十亩田需分出一半种植桑、麻、棉花,十亩以上翻倍,大力支持手工纺织业,期冀大明国的发展逐渐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的经济双轮驱动。

以及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开创华夏史上的大航海时代。

足可见两代帝王在政治上的眼光异于常人,可惜人力有穷,天命难违。

封建制度的桎梏是无形的,一点点罩住冲破时代的荧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对于朱高煦来说,大明要从农业国变成轻工业、甚至重工业国还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在此基础上,政治体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型,更是天堑。

不尊重历史规律的改革,会溺死在历史洪流之中。

朱高煦想到一个人,王莽。

饭需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慢慢来吧,他还年轻。

朱高煦目光坚定了许多,即便戴着镣铐跳舞,也下定主意要将大明带到世界之巅。

将百年屈辱,一刀一枪的还给强盗们。

当然现在还不是时候,英法百年战争正欢,东西罗马仍处于正统之争,黑死病肆掠欧洲。

暂且尊重他人命运,把目标放在国内和邻边上来。

“煦儿,煦儿!”朱元璋喊了两声,才见朱高煦回过神。

“你这孩子,魔怔了?”

朱高煦收拾心情道:“这不是想到爷爷以后号令万国,心驰神往了嘛。”

朱元璋摇头道:“煦儿想的简单了,大明建国不到30年,政治经济咱也是趟着石头过河,内忧外患,尚且左支右拙,精力还不足以经营海外,刚才所言非一代人能竟全功呀。”

“需从长计议……”朱元璋呢喃了两句,看着天色道:“好了,你大伯薨后,今日重开朝议,咱就不留你吃早饭了,你未时再来。”

听朱元璋赶人,朱高煦松了口气,夜终于结束了。

累了一宿,俩眼皮子打架,强行撑住,到了偏殿,朱高燧几人正坐立不安的等他消息。

“哥!”

朱高燧喊了一声,一群人围了上去。

“哥,你脸色不太好,可是皇爷爷怪罪下来了?”朱高燧赶忙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