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要认识盆底功能障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盆底。盆底是与妊娠和生产密切相关的一个部位,指的就是骨盆的底部,是由盆底肌、筋膜组成的类似吊网的结构。盆底的重要程度常常超乎大家想象,它与我们日常很多功能都有关,例如排尿、排便、生殖健康、性生活,等等。盆底就像一张吊床,承载着我们的器官——由前至后分别是膀胱、子宫和直肠(图1.1a、图1.1b)。盆底肌上有开口,女性有3个开口,连着咱们的3个器官,分别是尿道、阴道和肛门。如果盆底肌出现问题,上面连着的器官都可能出现故障。当然,男性也有盆底,只不过男性的盆底只有两个开口——尿道和肛门。男性的盆底功能与排尿、排便、性功能也是直接相关的。

图1.1a 盆底肌及承载器官侧面观

图1.1b 盆底肌像吊床

盆底肌这张吊床在妊娠和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会下降2.5cm这么多(图1.2a、图1.2b)!没错,你没看错,就是2.5cm!一般人一根手指的宽度是1cm左右,你可以想象一下2.5cm有多长。对于盆底这个部位而言,2.5cm的下降幅度是相当大的,这种松弛和下垂还会引发很多功能上的问题。

图1.2a 盆底肌下降前

图1.2b 盆底肌下降后

有些妈妈可能误以为顺产就意味着盆底肌没有问题,但实际情况是否定的。顺产妈妈的盆底肌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妈妈们回忆一下,在宫缩阵痛开始后,宝宝迫不及待地要出来的这个过程中(尤其是第二产程)产生的持续向下的冲击力对盆底的各种组织(神经、肌肉、筋膜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有些妈妈可能因为宝宝头围较大或需要快速分娩而接受了会阴侧切(图1.3a),也有些妈妈可能出现会阴撕裂(图1.3b)。无论是侧切还是撕裂,都对盆底肌造成了损伤,只是侧切是规则的切口,而撕裂则是不规则的伤口。

图1.3a 会阴侧切

图1.3b 会阴撕裂

对于通过剖宫产生下宝宝的妈妈们来说,她们可能认为宝宝是从肚子里面取出来的,盆底的问题与自己无关。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怀胎十月期间,随着宝宝的体重逐渐增加,盆底组织承受的负担也逐渐加重,尤其是在孕晚期。盆底肌时刻都在承受巨大的压力,长期受力下,盆底会被拉长变得薄弱。腹部的软组织(筋膜)是与盆底的软组织相连接的,在进行剖宫产时,腹部软组织延续性遭到破坏,张力的改变也会影响到盆底肌。

盆底功能障碍(PFD)包括尿失禁(UI)、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和肛门失禁(AI)、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以及性功能障碍等[1]。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为23%~49%[2],产后女性的发病率约为50%,其中一次分娩人群患病率为12.8%,二次分娩人群为18.4%,而三次以上分娩人群为24.6%。中老年女性发病率甚至达到了49.7%。

其中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最主要为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这几类问题也是我在门诊遇到困扰产后妈妈最多的情况。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盆腔器官脱垂:看过前面的图,大家已经知道女性的盆底是支撑膀胱、子宫和直肠的底座(图1.4a)。当盆底受到创伤而变得非常薄弱时,它的支持能力就下降了,这就导致这3个器官可能无法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会向下脱出,称为器官脱垂。通常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膀胱脱垂(图1.4b)、阴道前壁膨出(图1.4c)、子宫脱垂(图1.4d)、阴道顶脱垂、肠疝和阴道后壁膨出等多种类型,且多部位脱垂经常同时存在。虽然这些专业医学术语听上去有点吓人,但除了少数需要手术的情况外,大部分症状都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本书后面有详细的训练方法。

图1.4a 盆底肌正常支撑器官

图1.4b 膀胱脱垂

图1.4c 阴道前壁膨出

图1.4d 子宫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这里讲的压力可不是心理压力,而是指我们的腹内压。当我们打喷嚏、憋气或拿比较重的东西时,腹内压会增加。我们可以将肚子想象成一个气球,当用手挤气球时,压力会聚集在最薄弱的地方。如果气球口如果没有系紧,气体就会漏出来。盆底也是如此,当腹内压增加时,如果我们的盆底很薄弱,无法承受增加的腹内压,就会发生漏尿的情况,称为压力性尿失禁。产后约有30%的妈妈会在咳嗽、大笑、上下楼梯、跑跳时出现漏尿的尴尬症状。产褥期(产后6周)轻微漏尿属于正常情况,然而如果产后半年仍有这种症状,则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解决,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量和肌肉力量都会逐渐下降,盆底肌也不例外。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加,问题可能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而压力性尿失禁在中老年女性中也是一个常见的功能障碍。本书第3章将提供针对性训练计划,无论是产后的妈妈还是中老年女性都是适用的。改善肌肉功能,任何时候都不晚,而且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你会明显感受到改变。